□肖 斌 程曉靜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已深入高職教育人心中。經多年摸索,我國“校企合作”職業教育模式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總體而言,“校企合作”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存在一些問題。
(一)形式主義還比較普遍。在教育管理部門的大力推動下,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確實是有了巨大的進步。從各種考核、評比的要求來看,校企合作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指標。由此,從院校到系部到專業,都積極聯系企業,簽訂少則幾十多則上百份的合作協議。但仔細看,很多都是基于院校人脈帶來的空頭協議,表現形式體現為各種框架協議,籠統宣稱雙方在人才培養上如何合作,而涉及明確實質合作內容的少之又少。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是因為校方對“校企合作”認識不足,或者由于種種原因無法開展,而迫于各種評估、考核的要求,自然就是“來的都是客”,先蓋個章再說。二是企業對于“校企合作”的認識不深,也不是很明白這個校企合作能給自己企業帶來什么,迫于情面或所謂社會責任等,簽了也沒什么損失。所謂“剃頭擔子一頭熱”,企業在校企合作中難免應付人事、流于形式,自然就是形式大于內容。
(二)合作層次較低、合作內容普遍簡單。從當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情況來看,簽訂的大部分合作協議基本以培養人才為主要合作內容,共建師資隊伍、共建實訓基地或者共建課程等帶有實質性深層次的合作依然停留于紙面,并未成為常態。在人才培養方面,企業與高職院校的合作大都停留在接受學生認知參觀、個別學生的頂崗實習等。以較深一層次的定向培養班(訂單班)合作來看,許多訂單班都是在第五個學期開設1 ~2門企業開設的課程,第六個學期在企業參加頂崗實習的模式,并無更多深入,更無法論及全程參與。從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看,大多數僅是在院校評估或者專業考核的時候,召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邀請企業參加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平時時間基本難得一見。從師資共建方面看,理想狀態是教師下企業,企業人員到學校兼職授課。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教師下企業往往流于形式,即使個別下了企業,也僅僅是“監理”——站在一邊看,或者處理一些文字性的簡單工作,真正參與企業生產運營的鳳毛麟角。而從企業專家到學校兼職來看,由于機制不完善,能像專業教師一樣參與教學工作的也少之又少,大多數限于個別課堂或者一兩場講座。其它如課程合作、教材合作、科研合作、管理合作、員工培訓等也普遍停留在紙面,大多數如課程、教材或者科研項目的合作,企業人員的參與基本屬于“掛名”。
(三)合作機制不完善。從當前校企合作情況來看,行政管理部門主要是在“牽線搭橋”上下功夫,但沒有制定有效的規定和機制,有關組織、保障、協調、評估的政策缺失,沒有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運行平臺。高職院校方面,雖然有些設立了如校企合作辦之類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門,但大多數僅限于與政府部門類似的“牽線搭橋”,并沒有根據校企合作的要求去統籌、引導系部及專業的教學管理及專業建設,大多數校企合作都由系部或專業具體完成。而對于系部或專業而言,基本沒有專門設置校企合作管理崗位,很大程度上就成了系主任、專業主任或個別教師的兼職工作。而從目前高校職稱評比體系而言,論文課題才是最重要的指標,校企合作怎么樣,并不會影響這個結果,因此,對于費時費力又麻煩的校企合作而言,自然是簡單做做就可以了。
根據分析,可見主要問題還在于校企合作機制不夠完善。整個社會層面的校企合作問題,應當由政府部門加強服務意識,深化對校企合作的認識,盡快出臺校企合作有關政策,搭建良好的校企合作運行平臺,為校企合作創造良好的氛圍與條件。而從高職院校而言,在當前環境下,要想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上有所成就,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一)加強溝通,建設校企互動協調機制。學校與企業是兩種不同的組織,“隔行如隔山”,校企雙方缺乏了解是雙方合作的主要障礙。企業對高職院校的性質、觀念及資源缺乏了解,對于校企合作帶來的實質利益思考不夠。而高職院校也因與企業溝通不足,情報缺失,無法了解行業及崗位的發展變化,使得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錯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無法應對現實崗位要求。因此,校企合作雙方要建設好校企互動協調機制。在合作協議框架下,明確雙方溝通協調的接口人員,明確制定相關項目執行計劃,定期有計劃開展交流溝通,以項目合作的形式來規范合作任務。并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確保校企雙方有效協調溝通的常態化和規范化。
(二)優勢互補,建設校企“供應鏈”共贏機制。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提高企業利潤或降低成本。如果雙方在對方的基本目的方面存在缺失的話,這種合作肯定無法長久。校企雙方要想長久合作,應該借鑒“供應鏈”管理的思路,雙方應著眼于長期利益,形成長期戰略聯盟,形成利益共同體。供應鏈的合作伙伴關系要求每一個成員在獲益的同時必須對業務聯盟有所貢獻,具備為他人和供應鏈提高生產力的能力。對于校企雙方而言,就是要明確自己的優勢和資源,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對合作伙伴進行支持和幫助,成為對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成校企“供應鏈”共贏機制。具體到各院校各專業可以靈活實施,某些專業如酒店管理、會展管理、物流管理等,行業存在明顯的季節性、節日性,節假日(如快遞的“雙十一”、“六一八”等)或旺季(如廣交會)用人緊張。這些專業應該結合這個特點,在旺季根據企業需要,采取“工學交替”、“訂單培養”或“頂崗實習”等模式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并且可以派遣教師下企業掛職或以項目名義帶學生團隊到企業協助等方式,解決企業旺季用人緊張問題。而到淡季時,可以邀請企業專家到校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建設、教材建設、課程授課或實訓指導、講座等,深入參與人才培養過程中;雙方共同成立職教聯盟或職教平臺企業等,用合作協議明確雙方在聯盟體系中權利、義務及利益分配等。通過這些基本動作,校企雙方互利共贏的機制搭建起來了,雙方更深層次的合作自然水到渠成。
(三)落到實處,建設校企合作保障機制。校企合作的落實與深化,還需要建設好保障機制。雙方應該以“供應鏈”的思維來深化校企合作認識。對高職院校而言,需要在“人、事、物”三方面制定有關政策和辦法,為校企合作深入開展保駕護航。在“人”方面,要制定校企合作人員管理措施、教師開展校企合作、下企業的規定,在技能提升、薪酬福利、職稱評審等方面支持、鼓勵教師開展校企合作。在“事”方面,在具體校企合作項目上,制定相關管理辦法,避免重形式而輕內容、走過場等問題。如完善學生工學交替及畢業頂崗實習有關制度,達到實習崗位對口、實習過程可控、實習管理規范的目標。在“物”方面,要制定有關人員參與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或報酬的辦法,要積極為校企合作項目開展提供有關資源支持。如開展校內教學工廠提供良好的場地、后勤、食宿服務等。
[1]王運宏,徐麗玲. 從形式到實質:高職校企合作優化策略[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
[2]林翔君,張云霞.會展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機制的構建[J].新經濟,2015
[3]嚴霄蕙. 高職物流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與實施[J].物流技術,2013
[4]唐晶晶. 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啟示[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