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豐(遼寧對外經(jīng)貿學院體育工作部遼寧大連116052)
高校大學生體育生活化模式的構建研究
□楊雨豐(遼寧對外經(jīng)貿學院體育工作部遼寧大連116052)
體育生活化是現(xiàn)代體育教學的核心追求,從其視角對高校體育教學“健康第一”指導思想進行研究,為了實現(xiàn)體育教育生活化,本文從輿論宣傳、體育教育活動組織、終身體育三大方面構建體育生活化,為高校體育工作有序開展提供借鑒。
高校體育生活化構建研究
自從20世紀改革開放初期,高校開始了體育教學改革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體育鍛煉成為高校學生一種自覺和理性的生活方式。大學生只有實現(xiàn)體育生活化的方式,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體育活動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體育改革勢在必行,當前比較風靡學校體育模式的——體育生活化,該文從輿論宣傳、體育活動組織、終身體育三大方面構建體育生活化模式,為高校體育工作順利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1.1、輿論宣傳對構建體育生活化的重要性
首先,公眾輿論是促進體育生活化的重要載體。輿論宣傳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來展示體育成果,學生生活情況的重要手段,促進經(jīng)驗和創(chuàng)新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徑。高校體育公共輿論直接反映了體育的重要性。一所高校對體育管理、體育競賽的輿論宣傳,反映出一所高等院校某一階段的工作成果,通過輿論宣傳,讓廣大師生知道、了解體育生活化的意義。
第二,輿論是推動體育生活的有力平臺。宣傳可以說是促進體育生活的“代言人”,通過輿論宣傳,可以向上級及時反映推進體育生活的新情況、遇到的新問題,進行的新探索,總結的新經(jīng)驗,為領導掌握情況,科學決策,指導工作提供了基礎,并能提高工作的透明度,更好地使教師和學生的理解,支持和監(jiān)督,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和寬松的工作環(huán)境。因此,良好的輿論宣傳不僅是推動體育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體育部門公信力和影響力的必然選擇。
1.2、輿論宣傳順應體育生活化途徑
促進體育生活化的途徑有多種,如組織競賽、體育課堂、網(wǎng)絡、學校廣播、旗幟等。但對于高校,體育生活化的宣傳主要依賴于組織競賽、體育課堂、網(wǎng)絡、組織群體活動等方面。在宣傳不足的背景下,我們必須提高學生的體質素質,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調動體育教育的目的,使學生了解體育生活的內涵,促進學生的生活,提高體育生活的宣傳。當然,宣傳形式不能單純依靠文字材料,還要通過動畫、視頻、漫畫等形式的宣傳內容,使其生動有趣、形式多樣。體育生活化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樹立一種體育意識,每天都參加體育鍛煉,參加體育運動作為生活的一部分。輿論宣傳應反復宣傳體育鍛煉的好處,促進身心健康,促進從意識到行為的轉變。
體育生活化的組織是高校構建體育生活化模式的核心內容。體育生活化的組織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其一是體育課堂的組織;其二是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場地、器材配備到位很難,但是可以通過有效的組織,可以發(fā)揮場地、器材的最大效用。
2.1、體育教學組織
(1)制定體育教育生活化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反映了學校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教育理念和教學計劃實施的基本保證。也是日常教學、教材建設和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jù)。新的教學大綱不僅應體現(xiàn)“健康第一”、“人本”理念,而且還應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和行為,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在教學大綱的制定過程中,必須結合學生的文化課學習,平時生活習慣,促進學生將體育活動融入生活習慣。
(2)改革現(xiàn)有的授課模式。
當前,體育課程教學授課模式一般采用小班授課,這種授課模式在提高學生運動技能方面可以發(fā)揮一定的作用,但是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影響,弊端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生技能水平的差異性;第二,學生興趣的差異性;第三,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性,小班授課不可能解決上述問題。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必須進行改革,俱樂部制教學模式是最貼近體育生活化的模式,可以克服上述課程教學中的不足。
2.2、體育競賽組織
校園競賽是體育生活的內容之一,通過競爭吸引廣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高校體育競賽組織可以模擬專業(yè)俱樂部的格局,采用聯(lián)賽制度,確保每一周都有比賽,比賽的形式各種各樣,盡可能多地吸引學生參加比賽。這種競爭組織模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體質,提供一個舞臺,展現(xiàn)學生個人魅力,同時通過讓學生參與俱樂部的管理,提高個人能力,與社會接軌。
3.1、體育教育生活化實現(xiàn)了體育的最高目標——服務于人的生存與發(fā)展
從哲學上看,體育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可表述為:體育源于生活,體育高于生活,體育的最高目標在于其將服務于生活。
如若要將體育的價值最大化,則必須將其直接或間接與我們的生活接軌,變成生活中有益的組成部分,而當體育實實在在地步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固定組成時,終身體育也便水到而渠成。
3.2、體育教育生活化是促進體育生活化的催化劑
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人在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積累的知識經(jīng)驗,以間接的方式,有效地傳遞給后代,使其少走彎路,并在前人實踐的基礎上取得更大的成就。高校體育教育生活化即將人類體育文明盡可能多地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高校體育教學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有關。高校體育教學的實踐性比較低。它可以通過運動來實現(xiàn)。它將被引入大學生的真實生活。讓更多的學生被帶進生活,讓它更自然。
3.3、唯有根植于生活的,方有可能是終身的
不同年齡階段人參與體育的動機大相徑庭,兒童參與體育活動,動機在于娛樂;青少年參與其中在于娛樂、休閑、社交與強身;中老年人參與運動在于休閑、社交與健身。不同年齡段人的生活內容不同,導致其對于參與體育的動機也因此而不同。
大學生正處于這一階段,大學階段通常是其生命力最旺盛時期,健康對于大多數(shù)大學生而言并不是個問題,出于健康緣故參與體育運動的人數(shù)并不占多數(shù)。而出于緩解緊張校園生活,提升高校期間生活品質的動機則占了絕對多數(shù)。大學生希望通過體育,娛樂身心、充實生活;通過體育,健美身姿、吸引異性注意;通過體育,重塑個人形象、獲得社會認同。
實踐證明,做好大學體育教學工作是進一步深化素質教學改革,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構建和諧校園的必由之路。因此,大學體育教育工作者應借鑒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實施有效的生活化教學,進而提高大學體育教學水平和質量。
[1]曹中屏.“千古奇丐”武訓與西方“教圣”裴斯泰洛齊[J].齊魯學刊,2007,197(2)
[2]段長波.體育生活化:裴斯泰洛齊的體育思想[J].體育與科學, 2012,33(1).
[3]趙祥麟,王承緒.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4]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5]李清柔,胡衛(wèi)群.從終身教育觀看終身體育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9(4).
[6]宋士美.終身體育觀念在高校體育中的培養(yǎng)[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