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
摘 要:建構主義理論非常適合于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應結合建構主義關于知識的建構性、情境性和復雜性特征,強調卓越法律人才任課教師轉換教學理念;實行情景化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側重于復雜化、實踐化;而作為未來卓越法律人才的學生應根據自己未來的就業取向和職業規劃,浸潤于法律實踐和法律技能的反復錘煉中。
關鍵詞:建構主義;卓越法律人才;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4-0163-02
建構主義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逐漸興起的一種嶄新的教育和學習理論,其從誕生開始就對傳統的教育模式和學習模式產生了廣泛和全面的影響,并引發多位學者的深入研究,對當代教育實踐有重大的指導價值。卓越法律人才教育是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近年來做出的培養技能型、復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重大決議,已經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嚴格遴選出多所試點高校,在全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實驗。
一、建構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概述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意即以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和教師的指導作用二者并重,教師是學習過程中知識體系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純粹的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
(一)知識的建構性
建構主義者不再將知識看作是有關絕對現實的知識,而認為知識主要是個人對知識的建構。知識是由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建構是通過新舊經驗的互動實現的。知識不再是客觀的、絕對的,而是主觀的、發展的。每個教師與學生對于同一知識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每個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也有著獨特性。
(二)知識的情境性
建構主義者致力于實習場的創設,將學生與完整的經驗回歸到融合的狀態,并將實踐共同體作為一個能整合到學校實踐中去的學習舞臺。避免學生的學習一開始就陷入定義、規則、原則、分類這些概念體系,解決學生缺乏對知識的感性認識的難題。教師可以借助具體、形象與知識相匹配的事實,彌補學生沒有經歷的缺憾。
(三)知識的復雜性
建構主義者從另一個角度將信息與知識作了區分。他們認為信息是確定的、客觀的、結構良好的,知識是不穩定的、結構不良的、主觀的。信息與知識不能等同,如果等同起來,知識就像信息一樣是可以紀錄下來并可以分割的,用語言和符號明示。教學就成為對這種簡單知識的傳遞、傳播,學生就是通過對所教知識的復制與同化來獲得知識。然而知識是復雜的,其主要特征就是開放性、建構性、協商性和情境性。知識是主觀的、不穩定的、結構不良的,很難直接獲取或傳遞給他人,也就不能以孤立的方式掌握[1]。
總而言之,建構主義倡導的是以學生動手和教師指導并重的教學模式;以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并重的教學內容;以情境化、形象化和抽象化、理論化并重的教學手段,施行多樣化、復合型的教學方式。建構主義尤其強調學生對知識的自我建構,在這個自我建構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素質,并通過教師協助指導下的自我發現、自我認知、自我理解、自我解決等不斷強化自身的實踐動手能力。建構主義并不否定教師的作用,而是強調教師和學生角色定位的轉換,在教學過程中地位和作用的改變,教師不再是絕對的主導者,而是傾聽學生意見和建議、對學生的錯誤認知進行修正的領路人,學生也不再是純粹的應聲蟲,而是主動學習者和參與者。
二、建構主義對卓越法律人才培養中任課教師的適用
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要求“加強法學師資隊伍建設”。探索建立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互聘制度,鼓勵支持法律實務部門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到高校任教,鼓勵支持高校教師到法律實務部門掛職,努力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法學師資隊伍。鼓勵法學骨干教師到海外學習、研究,提高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教學團隊,聘請世界一流法學專家學者到國內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因此,教師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中,應該樹立和實施有別于傳統法學教育模式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
(一)教學理念的轉換
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任課教師首先應具備以實踐教學為主的理念。長期以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許多教師心中根深蒂固,灌輸式教學理念深入人心,然而,這種教學模式極其不適合于卓越法律人才教育,難以培養出復合型、職業型的法律人才。究其原因,很多任課教師缺乏實踐經驗,沒有參加過實際工作或者實際經驗不足是一個主要原因。按照建構主義理論,教師不是學生學習的“運動員”,而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推動者。Geoffray Scheuruan根據建構主義對教師在教學中的不同角色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無論是認知建構主義還是社會建構主義,都要求教師只是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或合作者[2]。這樣的教學理念和角色定位要求教師首先應具備比較豐富的具體工作實踐經驗,從而在遇到學生的問題時,可以高屋建瓴、及時發現學生的錯誤和不足,并針對性地加以改進。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情景化、復合化
建構主義強調知識的建構性、情境性和復雜性,這就要求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任課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多樣化教學方法,既要有純理論的講授,又要有實際案例的結合,每講一個知識點,應通過一個形象化的案例來說明解釋該知識點,特別是對復雜理論的知識點,應通過學生參與實際案例分析的方式加以理解這些比較復雜的知識點,使得學生如同身臨其境,不僅記得深,而且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既要有形象化語言,又要使用視頻、動畫、實驗、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多種教學手段,使得學生從易于接受的形象思維自然轉化到難于接受的抽象思維,形成法律邏輯推理的習慣思維范式。
(三)教學內容的實踐化、復雜化endprint
卓越法律人才是高素質的技能型、實踐型人才,是適應和滿足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服務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需要的高級職業法律人才。這就要求任課教師應把教學內容由理論教學為主轉移到以實踐教學為主,理論教學是為實踐教學服務的,應自覺把實踐教學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身體力行,以案說法,以情講法,做到法學理論與法律實踐相結合,法律知識與法律實習相結合,課堂學習與課后實踐相結合。尤其要強調的是,由于實踐的復雜性,要求教學內容不能過于簡單,純粹為理論教學而設計,在實踐性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復雜的案例教學為主,引導學生在初期比較簡單的理論教學基礎上,逐漸適應相對比較復雜的法律實踐,從而逐漸形成高超的法律技能和實踐能力。
三、建構主義對卓越法律人才培養中學生的適用
從建構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可以看出,建構主義理論非常適合對卓越法律人才教育的指導,非常適合作為未來卓越法律人才的學生逐漸建構自己的法律知識框架、形成卓越法律技能的需要。按照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必須適應多樣化法律職業要求,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強化學生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強化學生法律實務技能培養,提高學生運用法學與其他學科知識方法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促進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深度銜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必須強化法學實踐教學環節。加大實踐教學比重,確保法學實踐環節累計學分(學時)不少于總數的15%。加強校內實踐環節,開發法律方法課程,搞好案例教學,辦好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充分利用法律實務部門的資源條件,建設一批校外法學實踐教學基地,積極開展覆蓋面廣、參與性高、實效性強的專業實習,切實提高學生的法律詮釋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論證能力以及探知法律事實的能力。
認知學徒模式被許多研究者視為建構主義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模式。“確實,在眾多的建構主義的教學取向中,學徒制模式受到了最為廣泛的重視”(Honebein etal,1993)。學徒制是一種“做中學”的最早的形式,這種置于真實情境中的任務提供了學習的有組織的和統一的作用和目的[3]。學生要成為卓越法律人才,就必須浸淫于法律實踐的大海中,浸淫于案例分析之中,浸淫于法律技能的反復錘煉中。根據學生自己未來的就業取向和職業規劃,選擇適合于自己的法律職業,以此為目標,在學習了必要的基本理論之后,應大量從事法律實踐工作,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比如,學生對金融類法律職業比較感興趣,則學生在學習了必要的金融理論、金融法理論之后,應選擇在“做中繼續學”的模式,可選擇金融機構實習,專門從事相關的金融類法律顧問工作;或者選擇律師事務所實習,專門從事金融類法律服務工作。尤其要強調的是,必須建立嚴格的考評機制,卓越法律人才必須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建立以實際法律工作業績為主要考核目標的考核機制,通過對學生在法律實踐工作中的實際表現考核評價,發現高素質的職業法律人才,培養出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際需要的卓越法律人才。
總之,建構主義要求教師和學生在卓越法律人才培養中,要轉變傳統教學中的角色和作用,確立適合于卓越法律人才培養需要的、滿足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需要的角色定位和作用發揮。
參考文獻:
[1] 王紫馨.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師生身份確認與角色轉換[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99-100.
[2] Geoffray Scheuruan,(1998),From Behaviorist to Constructivist Teaching.Social Education;傅維利,王維榮.關于行為主義與
建構主義教學觀及師生角色觀的比較與評價[J].比較教育研究,2002,(6).
[3] 毛新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材·教法,1999,(9).[責任編輯 安世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