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西芝
新媒體影響下的傳統媒體
趙西芝
[摘要]新媒體已眾所周知,其概念是相對于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顯而易見,本文主要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述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帶來的影響,進而簡單論述傳統媒體今后的發展方向,指出傳統媒體的轉型迫在眉睫。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媒體;融媒體;自媒體
[作者]趙西芝,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助理講師。
新媒體日益占據人們的日常生活,其影響下的傳統媒體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的挑戰也自覺地進行了各種革新,這也充分證明了媒體必須順應時代的變化。
手機、電腦的大眾化使得網絡媒體大眾化。人們更加關注新聞,關注媒體,不像以前除了看電視、聽廣播之外,消息渠道單一。新媒體的各種盛行,給傳統媒體帶來新的挑戰,使得體制老化的傳統媒體開始新的改革。有競爭就有創新,才有發展,傳統媒體的各種體制革新促進了媒體本身的發展。
新媒體傳播知識的快速性、便捷性促使人們去了解更多的文化,產生新的文化需求。比如人們對國外電視劇和娛樂節目的熱衷,使得中國的各大電視臺開始迎合大眾,開辦像《快樂大本營》《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非誠勿擾》等娛樂節目。這些節目利用明星效應,大大提高了收視率,進而通過各大贊助品牌帶來巨額收益。電視作為傳統媒體之一,受新媒體的正面影響在電視欄目上的表現尤為突出。新媒體之前的電視欄目大多枯燥乏味,很難調動觀眾的積極性。新媒體產生之后吸引了大多觀眾,看電視的人越來越少,這引起電視欄目策劃者的重視。電視媒體在一段時間內拒絕新媒體后,重新反思,進行大膽革新。革新后的電視欄目接納了新媒體,呈現了新活力。很多電視節目開播之前都在網絡媒體上有大量宣傳,擴大電視節目的影響力。每個好節目都較之前加大了廣告投入,提高了收視率。電視通過新媒體提高了收視率,增加了收益。
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在新媒體影響下,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當今是信息化時代,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傳統媒體作為傳播載體已不能滿足廣大受眾的需求,新媒體應運而生。傳統媒體接納新媒體進行了革新。如各大電臺都開設自己的專門網站,與其他專門視頻網站合作,提高收視率。紙質媒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下也進行了改革。以前人們很少接觸網絡,看報紙的人很多;現在人們大多有電腦和手機,看報紙的人少了。紙質媒體開始有了危機意識,并進行自身反思。
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機遇的同時,對其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戰。谷英在《論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挑戰》中說:我們目前的社會是一個網絡時代,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各種數碼產品的更新,對于媒體來說也是革命性的,跟互聯網相關的各種互動移動媒體層出不窮,讓我們走進了一個以個人化、全球化和網絡化傳播為主要特征的新傳播時代。信息化的時代,需要的是快節奏、簡便的媒體。傳統媒體自身的局限性很難跟上時代的發展,盡管也開展了各種革新,但仍逐漸被受眾冷落。新媒體帶來了媒體內的大變革,它不僅使媒體資源進行再分配,還分流了傳統媒體的大部分用戶。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用戶的分流是對傳統媒體最大的沖擊,這種負面影響嚴重關系到傳統媒體的生存。“廣播沒人聽,電視沒人看,報紙沒人買”是傳統媒體目前的最大困境。現在很少有人去買收音機,即使手機上帶收音機,收聽的人也很少。廣播最大的用戶是開車一族,他們在開車的同時收聽廣播。電視的受眾也大大降低,很多人都在網上看電影、電視劇。網上看電影和電視劇的自主性更強,但看電視只能被動地等待節目更新。買報紙與看報紙的人也越來越少。
紙質媒體以前靠大量的廣告維持生存。新媒體影響下,廣告客戶看到紙質媒體客戶量的下降,把大部分資金投到新媒體。廣告客戶的減少降低了報紙的利潤,很多小報停刊;一些大的報社也舉步維艱,像《大河報》《齊魯晚報》等以海量信息、廣告與低價格主打的報紙,在新媒體時代也面臨困境。人們用手機看新聞、查信息與找工作等已很方便,都不想再去花錢買報紙看,
報紙的受眾被新媒體大大地分流。全國各地的日報靠政府支持,是黨政機關的喉舌,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客戶是事業單位,但是受新媒體的影響,日報也在革新。日報都辦有專門的門戶網站,上傳視頻,積極改革報社的舊體制,使其適應新時代的發展。
新媒體的巨大挑戰給傳統媒體帶來革新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比如說電視欄目的改革:韓劇對中國大陸電視劇的沖擊,造成“韓流”泛濫;娛樂節目的過多模仿與抄襲,形成“娛樂節目泛濫”的文化現象。“娛樂節目泛濫”是新媒體迫使傳統媒體“媚俗”的惡果,受眾想接受新鮮事物,各大娛樂節目就爭相借鑒、模仿外國的娛樂節目,沒有創意,導致現在市場的過度泛濫。
傳統媒體一時無法應對新媒體的各種挑戰,在革新的過程中難免走彎路,忘記自身的一些優點。這也是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負面影響。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對自身的負面影響,本文認為主要應當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正確認識時代特征,堅守傳統媒體的自身優點。二是正確認識國外的文化現象,借鑒的同時結合本土特色,開設有創意的電視欄目,而不是一味模仿。三是正確認識新媒體的優缺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本文認為,傳統媒體今后應當在堅守自身優勢的同時,虛心接受新媒體。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都不是完美無缺的,都有自身的優缺點,所以只有互相借鑒、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發展。二者就像對方的一面鏡子,在相互比較中共同進步。新媒體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產生并發展的,應當虛心接受傳統媒體的優點。劉奇葆認為傳統媒體應當“要根據融合發展的需要,加強新興媒體的力量,改變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分立單干的狀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要重構新聞采編生產流程,升級采編系統,建立統一指揮調度的多媒體采編平臺,實現新聞信息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這樣傳統媒體才能應對新媒體的各種挑戰。
傳統媒體不會被新媒體取代,像紙質書不會被電子書取代一樣。新媒體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但是具備了各種優勢的新媒體并沒有取代傳統的三大媒體,而是成為傳播媒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被稱為“第四媒體”“第五媒體”。新舊媒體之間很難完全取代,他們更多的發生了一種互補效應。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只有在相互融合中才能共同發展。目前,自媒體、融媒體等新名詞頻頻出現,傳統媒體在新時代的中心地位已被消解,所以傳統媒體不能還像以前一樣占據媒體的統治地位。傳統媒體應當脫離政治的完全支配,獲取一定的自由空間,參與市場競爭,才能更好地發展。河南大象融媒就是新舊媒體融合的一個典型的案例。大象融媒體由河南廣電局整合旗下4家傳統媒體單位和8個媒體公司組建成立,擁有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站、網絡電視臺、IPTV、手機報、手機電臺、手機電視、電話廣播、手機客戶端、移動電視、戶外大屏等14類主流媒體業態和38個媒體傳播平臺。大象融媒體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進行了二次融合,全力打造“全媒體”平臺服務于大眾,盡力滿足受眾需求。雖然大象融媒體整合的是大部分的傳統媒體,但是總體方向是面向新媒體的。大象融媒體對部分傳統媒體的資源進行了重新整合,加入新媒體因素,取消了新舊媒體之間的界限,把它們拉到一個平臺上,讓它們直接面對觀眾。
新舊媒體融合的道路任重道遠,需要多方支持才能順利完成。首先,政府應當充分認識到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在財力、政策和法律法規上給雙方以支持。要對新媒體加以合理疏導,嚴厲打擊網絡虛假新聞;多給傳統媒體充分的自主性,使其在激烈的信息化時代與新媒體進行公平競爭。其次,新舊媒體應當相互尊重,相互學習,本著共同發展的目標前進。
【參考文獻】
[1]劉奇葆.中央主要新聞媒體要走在融合發展前列[N].人民日報,2014-08-27.
[2]曹冰濤.如何看待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提出的挑戰[J].科技傳播,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