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坤 侯 娟
(石河子大學理學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我國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是建設和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和文化、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中堅力量.發展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與文化,提高少數民族科學素養,必先發展少數民族高等理科教育,符合條件的少數民族考生在高考時使用本民族試卷,稱之為“民考民”.“民考民”是我國針對使用本民族語言的少數民族考生實行的一項特殊高考政策.這項政策體現了我國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尊重與弘揚,也體現了國家對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權利的保護.
非民族院校招收少數民族學生入學,是確保少數民族學生平等享受受教育權,加大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力度,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體現我國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的重要舉措.但也因此對少數民族大學物理教學提出嚴峻挑戰.新疆南疆、東疆及北疆部分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民族學校以維語或哈語等為主要教學語言,物理學科雙語教育師資短缺并且水平較低,教學資料貧乏,學生缺乏科學學習習慣及能力的系統訓練,導致“民考民”學生物理學科學業水平較低,進入大學物理課程后難以適應.依據Ellis的觀點,個體學習者差異(觀念、情感因素、學習者因素、學習經歷)和社會環境因素(目標語、社會背景、性別等)將共同影響學習者習得的效率和最終的成績水平[1].“民考民”學生比之于漢族學生,需先將物理翻譯成本民族語言再進行理解和思維,這勢必將影響到他們對于物理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應用.雖多數非民族院校都開設了專門針對民族學生的大學物理課程,但由于人數較少很難引起足夠重視,專門課程也只是簡單的降低課程難度,缺乏系統的教學規劃與教學大綱以及系統的專項教學研究,因此“民考民”學生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質量很難得到保證.
下面以石河子大學2012級動物醫學民考班為例,談談“民考民”學生的大學物理教學.
培養具有高科技素質的少數民族人才是我國民族教育的當務之急.石河子大學作為新疆重點高校,從建校起部分專業開始招收“民考民”學生,制定了少數民族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并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人才,為新疆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筆者多年從事“民考民”學生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工作,現將教學中有關情況和若干體會與各界同仁分享交流.
動物醫學專業是石河子大學農學院招收“民考民”學生專業之一,于1995年開始招收“民考民”學生,筆者選2012級動醫班為例,該班共有學生30人,男生18人,女生12人,期中19人來自南疆各州縣,2人來自伊犁地區,3人來自阿勒泰地區,6人來自烏魯木齊及哈密等地,其中哈薩克族7人,柯爾克孜族4人,維吾爾族19人,通過訪談與調查筆者了解到該班學生初高中物理學科教學語言均為母語,入學時漢語水平均在MHK(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測試)三級乙左右,高考理科綜合卷成績調查顯示平均分為94分,物理單科所占分值較低.
動醫2012級民考民班學生均為少數民族,學生性格開朗,班級學習興趣濃厚,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活潑輕松,多數學生發言積極思維活躍,班級整體教學環境良好.但在大學物理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內容的展開、與學生的互動、課后作業及教學效果的反饋,發現如下問題.
(1)課堂教學與交流的語言障礙
該班所有學生初高中物理均為母語教學,所用教材為英文原著的母語直譯教材,其中物理名詞與術語均為英語音譯,他們的物理思維形式亦表現為母語,入學時漢語言水平較低,因此進入全漢語教學的大學物理課程,面對漢語授課、漢語意譯的物理名詞、術語等,常存在理解偏差和表達困難的問題,雖然針對該班已經適當降低課程難度,但由于語言障礙課堂交流與理解仍困難重重,尤其表現在對課堂講述內容的理解與個人思維的表達方面,造成物理學習的認知障礙.課堂教學時間以基本名詞、術語及內容的復習與解釋為主,教學進度緩慢.
(2)物理基礎薄弱
從學前調查情況看,該班高考理科綜合卷成績平均分僅為94分,而物理所占比例較低,個別學生物理單科估分較高,能達到60分以上,但也有個別學生物理單科分數在個位數.“民考民”物理單科并不設最低分數限制,物理得分較難、興趣低等原因致使高中階段偏科現象嚴重,造成物理學科基礎薄弱,調查顯示該班學生對大學物理課程學習的自我預期均較低.
(3)自學能力較差
進入大學物理課程的學習,由于課時的限制與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學中有關課程內容的課前預習、資料收集、問題的思考與解決、課后資料的閱讀、內容的反思與拓展等,都對學生自學能力提出較高要求.民族地區教育的緩慢發展與資源貧乏,使得“民考民”學生基礎教育階段物理學科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初高中物理學科教學難以達成新課標的培養目標,學生缺乏科學學習習慣及能力的系統訓練,另外“民考民”學生數學高考單科亦無最低分限,其教學要求整體低于漢族學生,造成數學基礎普遍較低,加大了大學物理學習的困難程度.
(4)對大學物理課程價值的心理認同較較低
“所謂課程的價值,是指課程能滿足主體(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會)的一定需要,即課程的存在、作用及其變化對一定主體需要及其發展的適應,通俗地說,課程的價值,就是課程對人和社會的意義”[2].大學物理課程的價值,除其在物理知識、方法和思想等方面反映出來的獨特價值之外,在科學素養、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等方面也不可忽視.雖然大學物理課程在容量、難度等方面對“民考民”班級做了調適和降階,但與專業聯系程度較低,亦缺乏和少數民族學生經驗、實踐的聯系,導致學生對大學物理課程內容的適切性形成較低程度的認同.另外經典物理內容仍占重頭,近現代物理內容較少,這使得課程的前沿性與學生的期望存在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大學物理課程價值的心理認同.
近年來隨著民族基礎教育、雙語教育及高考政策的不斷改革,非民族院校招收“民考民”學生及專業也呈增加趨勢.大學物理作為對個人以及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基礎課程,對培養少數民族科技人才起著重要作用,對“民考民”學生開設有針對性的大學物理課程已刻不容緩.因此針對以動醫2012級民考民班為例表現出的普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索,筆者提出非民族院校針對民考班大學物理教學建議.
(1)加強課堂多維互動
英國教育家J.Harmer吸收了人文主義注重學生情感因素的思想[3],提出要以多種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保持學習興趣,即教師創造的外部學習條件要與學生的內部心理活動相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學中教師大力提倡和組織課堂提問、討論、交流活動,開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以及教師學生與課程載體之間的多維互動.同時非民族院校缺乏能夠進行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的教師資源,也難以將大學物理學習資料進行本民族語言的翻譯與注釋,因此須在大學物理課堂活動的討論與表達過程中加強“民考民”學生語言訓練,以達成思維與語言的關聯訓練以及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2)物理術語的理解和統一
“民考民”學生初高中物理課程教學中使用的專業名詞及術語由英文原著音譯過來,難以通過意譯形式進行理解,進入大學物理課堂常對教師所講內容不知所云,對漢語概念、名詞需重新認識和理解.因此在“民考民”大學物理教學中需重視基本概念、名詞和術語的教學,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和解釋,加強對基本概念、術語的理解和使用,如“自由度”、“磁場強度”、“曲率”等較為抽象的術語要進行必要的注釋,將口頭解釋和書面呈現相結合,糾正學生前概念中的曲解和誤導.
(3)對話推動教學發展
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本身就是一個互動生成的過程,課程中多主體之間的對話成為推動課程進行的主要動力,對話與互動能使教師感知學生的困境與迷惑,亦可使學生感悟和分享教師的經驗與經歷.物理是實踐的、經驗的課程,是學生對自然規律的自我認識,充分考慮“民考民”學生活潑開朗的性格特點,結合內容展開對話教學,教師與學生在對話中發展新的自我,學生在與課程載體以及教師、同學的對話中表達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同時觸動他人激發自己,獲得感悟和體驗.
針對理科基礎較為薄弱的“民考民”學生如何進行大學物理課程內容的調適、教學方法的整合,以適應專業需要和社會、科技發展的時代需求,是大學物理教學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1)注重基本概念、名詞、原理
大學物理是理工農醫各專業的理論基礎課,其內容主要包括力、熱、光、電、原子5個部分,每部分涉及到基本的概念、原理及知識框架,并包含物理思想及方法.作為理科基礎課程對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起著思維的培養和方法的指導作用,而各部分基本概念、名詞、原理是學科脈絡發展的支撐,因此加強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與訓練是夯實理科基礎的必要舉措.
(2)注重課程的民族性
注重課程的多元文化性和民族性,密切聯系學生生活體驗,充分利用地方課程資源,結合大學物理課程知識,反映地域特點,增加有關少數民族地區生產、生活應用實例,結合少數民族學生特有的實踐經驗,體現大學物理課程與民族文化的共通性和一體性,引起學生對大學物理課程內容的興趣.
(3)加強與專業課程的聯系
加強大學物理課程教學內容的專業聯系,比如動醫專業需偏重力學、熱學及流體力學,醫學專業則偏重流體力學及振動等,增強大學物理課程的理論基礎性、實用價值性、專業前瞻性,進而提高“民考民”學生對大學物理課程價值的心理認同.
(1)提高運用數學工具的能力
大學物理課程內容體系不變、難度呈螺旋狀上升,物理思維從具體形象過渡到形式運算階段,學習工具從簡單代數上升到高等數學,其中對微積分、數理統計等運算能力要求更高.“民考民”學生直觀感知和形象思維能力較為發達,抽象思維能力欠缺,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物理常用數學運算方法進行復習和訓練,加強邏輯思維的培養,使學生熟練運用數學工具進行物理規律的推導,同時深刻理解每一符號及算式所代表的物理涵義,重視高等數學在物理學習中的工具性意義.
(2)重視物理思想的感悟與物理方法的運用
大學物理教學需將定性教學和定量教學相結合,偏重對物理概念、原理、規律的通俗、簡潔的定性認識,教學中應盡可能地通過作圖、手勢、形象比喻、直觀教具等,充分利用演示實驗儀器和現代化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使學生發揮自己的直觀感知和形象思維能力,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規律,降低對定量推導的要求.大學物理的教學不單單是了解物理量的涵義、應用物理規律解決問題、計算結果,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深刻感悟現實世界的物理奧秘、物理原理發現的思想軌跡、物理方法的獨特魅力,更進一步理解物理學科的精神本質,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科的熱愛.
(3)培養批判的精神與反思的習慣
《費曼物理學講義》是物理學習者的必讀教材之一,其中對物理世界、物理原理的描述通俗易懂、活潑有趣,但其中最引人深思的是對批判精神的提倡,對學習過程的反思才是正真將知識轉化為個人的理解和經驗的關鍵步驟.因此在“民考民”班物理教學中應培養學生不斷思考、不斷提問的習慣,鼓勵學生克服語言障礙,積極大膽的表達疑問和困惑,并對所學、所想、所知進行及時回顧和反思,從而達成對學習過程的自我意識和調節,提高物理學習效果.
“民考民”政策的落實事關少數民族教育公平問題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事關民考民政策的貫徹落實.尤其對逐年增多的非民族院校“民考民”學生,理科教育起步晚、起點低,改革困難多,這就要求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斷的學習、研究,以“民考民”學生的學習狀況為基礎不斷的實踐和反思,探索適合他們的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方法和理論.
1 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UP,1994:529~532
2 陸志遠.課程的價值與評價.海南大學學報,1994,(1):99~104
3 Harmer,Jeremy.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