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峻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語言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才能存在和發展,所以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時候文化都在無形的影響著語言。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首要的任務應該是給語言習得者建立一種文化意識,使他們認識到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的同步性以及不可或缺性。在跨文化交際語境中,其交流必然體現在語言中。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語言的重要內涵。孤立的學習語言,對于一個外語學習者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只有結合目的語語言背后的文化,才能很好的學習并了解這個民族與國家,所以,文化應該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有一個很大的比重。而關于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孰輕孰重的問題,也引起了對外漢語教學界的廣泛關注。
由于留學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政治與宗教信仰,有些與中國的文化差異較大,不同的人適應能力也不一樣,有的還出現焦慮和緊張,在文化差異的恐懼與不理解之下發展成抗拒甚至可能是敵意等心理問題。在生活的環境發生變化后,留學生仍然我行我素,保留自己業已形成的行為處事原則與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等,不愿意接受中國文化,不愿意改變自己。
中國文化的特殊性,漢語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導致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導人中國文化的問題顯得十分突出。而中國濃厚的歷史使其文化因素在漢語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將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滲透到對外漢語教學中,提高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對外漢語教學中,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必須,同時也是新時期世界文化發展的大勢所趨。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中國文化的導入和如何導入的問題顯得十分突出。我們知道,對外漢語教學尤其是基礎漢語教學階段的重點是語音、詞匯和漢字的教學。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等方面的統一訓練,以達到全方位的掌握,從而使今后的語言學習達到一個高度。留學生想要學好并講好漢語,就必須要了解漢語的社會文化背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各種風俗習慣等與各自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所以,對于一種文化的了解能夠很好的作用于該種語言的學習。了解的程度越高,對語言的掌握程度促進也就越多。因而,在留學生培養其語言能力的同時,可根據不同漢語學習階段學生的具體情況,分層次、多角度的使其了解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如: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傳統節日等。這樣做,不僅可以促進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并且能在此基礎上,培養留學生的文化識別能力,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1.風俗習慣文化
風俗習慣文化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對外漢語教學的首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而社會交際離不開風俗習慣教學。因為只有充分了解一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才能在不同的交際場合說出得體的話語。
2.社會習俗教學
社會習俗教學應該貫穿語言教學的始末。語言教學的內容包括語言要素和文化要素。社會習俗文化是民俗在語言教學中要教授的適用于交際的精煉內容,包括交際禮俗 (介紹禮俗、稱呼禮俗、招呼禮俗、交談禮俗、饋贈禮俗)、飲食禮俗、交通習慣、節日禮俗、家庭稱謂、表情達意的方式、信仰習俗、禁忌習俗、象征習俗等等。
3.語言規則
民族語言能夠直觀地反映出該民族思維方面的文化特征。各民族的語言在語法方面有著難以分割的相互聯系,但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在語言交際過程中語法的結構是其重要的一個方面,因此語法教學必須遵循兩個原則:首先要重視語言的復雜性和社會文化的復雜性;其次要著眼于語言的內部系統結構。研究表明,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對學習造成最大干擾的是詞序,其次是詞形方面的問題,這種干擾最明顯地出現在缺乏正常語言環境的情形中。正確理解東西方文化在民族共同心理與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有助于學生理解并學習母語中沒有的語法現象。假如我們只是僅僅傳授語法規則,而忽視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因素,句子中所隱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會使學生感到疑惑不解,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具體的語言規則。這些規則也在不知不覺中被人們所了解并運用,在長期的特定的文化環境中,語言規則往往是無意識的約定俗成。漢語語言及其相關的規則就與漢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文明古國,其幾千年文化積累形成的語言習慣,又怎么可能那么容易習得呢?然而,由于對中國文化的不了解,或了解的不夠深入,導致很多留學生難以避免的將一些母語中所使用的語言規則運用到漢語中,這是不對的。在具體的語言教學中,可以通過用描述、解釋、討論等多重方法去指導學生學習漢語及其文化知識。只有將中國所獨有的文化全面的讓留學生了解,并了解不同語言形式產生的原因,留學生才能在日常交際活動中適當的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去表達自己。
對外漢語教學不能忽視文化教學,在教學中引入多樣的教學手段,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文化理解的效果。現在是多媒體化的時代,因此多媒體教學是目前應用較廣的方式。
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減輕母語負遷移。母語負遷移是漢語學習過程中的常見現象,它會對新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產生負面影響。由于學生的漢語水平普遍不高,對外漢語教學中常常借助泰語對一篇課文的字、詞、句、進行翻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把泰語的規則移植到漢語學習中,反而對漢語的訓練、識記產生障礙。多媒體教學以其直觀性、生動性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這種負遷移。如教授生字詞“鷹” “龍” “故宮”“長城” “天安門”等等,就可以借助圖片,讓學生直接識記。學習簡短的課文,可以直接讓學生看相關的電影、動漫等了解故事情節。
電影可以營造與學習母語相似的環境,影片中所表現的社會本身又包含著文化、現實生活的內涵,可以提供后續的想象空間與活動內容,使學習者更自然地接近目標文化。我們會選擇富于文化內涵,可提供開放性討論空間的電影,并且富有中國特色的電影給學生觀看。在播放的時候會開字幕、配音,讓學生可以在電影中練習中文。在看完電影后開展討論、講解,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中文知識。
趣味性原則,簡單地說就是教學和教材內容的生動有趣。但趣味性原則不是孤立的,它和對外漢語教學的其他原則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依附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其他原則,比如實用性原則,交際性原則等。劉珣就曾指出“教材的趣味性與教材的實用性,交際性緊密相關”。趣味性和語言、內容不是并列的概念。趣味性原則在某些方面的重要性也許比不上實用性、交際性、科學性等原則,但卻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則。在這么多年的學習中,我們每個人應該都遇到過這樣的現象,同樣一門課程,有的老師上的很令人乏味,而有的老師卻能把課上的生動形象,妙趣橫生。同樣的教材,有的老師能上的有趣,有的卻不能。一本能讓每個老師都把課上的有趣的教材,現實中也是沒有的。這表明,趣味性主要體現在教師身上,或者說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所以我們很難說這本教材有趣味性或那個課程沒有趣味性。趣味性原則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幽默生動的語言、靈活的教學技巧、直觀形象的表演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激情等來最大限度地活躍課堂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
實用性最基本的要求是從教學的實際出發,編寫能夠對學習者有用,并能夠促使學生更快更好地習得漢語的教材。教材的編排要恰如其分,內容要簡單易學。對于教材的編寫,不要拘泥于理論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要盡量的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日常生活的交際需要。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能自如地運用這種語言與人溝通交流。因此,在教學內容的確定上一定要依托于學生的交際與日常生活需要,讓學生學習一些必須學習且有實際用途的東西。能夠學以致用的東西,學生當然愿意花時間花工夫去學。課堂上學到的東西,下課之后馬上就能在交際中得到實際運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得到激發。尤其是在學生學習語言的初期階段更要避免脫離真實的生活環境、語境去進行教學。從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初始階段,我們應首先教學生用漢語念自己的名字;介紹同班的同學;來自哪里;為什么到中國來學習漢語;在中國生活的習慣與否;與同學的交流情況;喜歡中國的事物嗎;平時不上課的時候都喜歡做點什么;住的地方的描述;簡單的情景對話等。從這些日常生活會接觸到的方方面面入手,讓留學生容易接受,也能輕松記憶,運用。然后,通過日常交際活動來進一步的熟悉漢語。留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詞匯運用到生活中去,加強與周圍留學生,中國學生的交流,能夠使留學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漢語聽說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漢語能力。同時也能增強留學生對漢語的學習興趣。
在使用教材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堅決遵循實用性原則。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教學的內容,使教學內容能夠與留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步。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補充諸如“我和中國同學交朋友”“我住在哪” “中泰學生學習、生活對比”等適應留學生情況的教學內容,并輔以精心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根據他們在交際中遇到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做出相應的調整。這樣做的結果是能充分調動留學生的積極性,而在課后他們也能夠在實際的交際活動中使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最終鞏固了課堂教學成果。
對外漢語教師所需要具備的專業素養,無非就是專業知識能力,良好的教學技巧,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輔助的能力,對國際社會多方涉獵等方面的能力。比如漢語本體的語音、詞匯、語法等的良好掌握。對國內外事件以及不同國家留學生的歷史文化背景的了解。近年來,對于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來說,隨著到中國留學人數的增加、留學生漢語水平的不斷提高,中華文化所需要傳授的內容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泛化,對于教師來說,要求當然也就更高了。例如,有的學生不僅問教師“大暑”為什么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還問“春分”及“農歷”的來歷,以及新歷與農歷有什么區別與聯系。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耳熟能詳的東西,但不經過認真了解和梳理,是很難回答全面的。另一例,“黃山名字的由來”。有詩云:“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但是黃山為什么叫黃山呢?要回答學生這樣的問題,就需要向他們講述中國古代關于黃山名字來歷的傳說。黃山原來叫黟山,這是由于山石黑黝黝的光澤而得名。黟山為什么后來改稱黃山呢?這與黃山流傳著許多有關黃帝的故事不無關系。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相傳他在位一百多年,深受百姓的愛戴。后來,由于年事漸高,精力日衰,黃帝就將帝位禪讓少昊。黃帝是一個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他不愿意坐著等死,便決心去追求一種長生不老的境界,于是拜仙翁容成子、浮丘公為師,跟隨他倆學道煉丹,求長生不老之術。最終黃帝、浮丘公和容成子吃了仙丹變成神仙,從此長生不老,一直在為人類造福,因為黟山是黃帝煉丹的地方,后人就把黟山叫作黃山了。還有關于中國古代“陰”、“陽”的關系,留學生也很好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包括天體運動、氣候變化,乃至人類社會、人體自身,都普遍存在著兩兩對應的“兩端現象”即“陰”、“陽”。例如:天、日、明、晝、熱、升、進、強、增長、上、外、動、剛 ……——陽;地、月、暗、夜、冷、降、退、弱、消亡、下、內、靜、柔……——陰。以上這些例子中所用到的雖然是中國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識,但是對于對外漢語教學者也是需要學習并掌握的。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教、繪畫、雕刻、建筑、音樂、風俗等重要組成部分,更需要認真學習、深入研究,以求達到融會貫通,能夠游刃有余的回答留學生的問題,提高留學生對漢文化的認知能力。
教師這個職業之所以有別于其他行業,教學能力是其本質所在。教學能力也是教師的個人素質的綜合體現。如:觀察學生的能力,課堂組織能力,對現代教育技術掌握的能力,以及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教師只有在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并進一步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果一位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狀況了解和掌握的程度越高,那么在此基礎上所設計的教案與采取的教學方法也就越適用于課堂,學生也就能夠盡快掌握課堂知識。尤其是難度較大的語法知識。讓一堂課妙趣橫生并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其關鍵,而想象力和創造力就是關鍵中的關鍵。因此,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就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能力與主觀能動性。其次,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對外漢語教師也應該與時俱進,勇敢掌握一定的文學和文化知識接受新時代的新技術,將其合理地運用到教學活動中。
綜上所述,文化導入貫穿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各個方面,語言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主要教學手段,而文化教學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使文化導入能夠更好地作用于語言教學,就必須結合語言教學的特點,做到有的放矢。同時,要遵循對外漢語教學的內部規律與留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文化與語言的關系,并使二者相輔相成,才能更好地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總之,文化導入與語言教學,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