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麗,盛春玲
淺談改進小學生語文家庭作業布置的策略
孫秀麗,盛春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教師非常重視課堂的有效教學,但并沒有對家庭作業給予更多的關注,也沒有把家庭作業的改革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重點。科學地布置家庭作業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更可以推動新課程改革的深化。所以,家庭作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以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個性的發展,使家庭作業與課堂教學相互促進。
本文擬從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四個層面,提出改進小學生家庭作業布置的策略。
1.監控協調,加強管理。學校應該在宏觀上規定作業總量和各科的量。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通常只會關注自己所教的學科,語文學科也不例外。從學生的角度,每天的作業量是各個學科累加起來的,這就大大增加了負擔。所以,學校需加強協調,控制作業總量。
2.要鼓勵教師大膽創新。 學校管理者應該多鼓勵語文教師對課堂教學和作業布置等進行改革,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按照班級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實際能力、創新意識的作業。
1.倡導因材施教理念,注意布置作業的層次性。在班級授課制下,平均一個教師要面對40個不同性格、不同程度、不同特點的學生,很難給予每一個孩子關照,但可在布置作業的方式、內容上有差異,滿足不同特點學生的學習需要。
如,可采用“選做式”模式,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喜愛的科目或弱項選做作業。其中可以設立拔高部分,以增強興趣的培養,開發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探索能力。
在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可以給學生布置“自助餐”式的預習作業。首先,讀通語句,認識文中的生字、生詞,并利用字典、詞典等理解意思。其次,了解全文大意,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次,挑選文章中優美的語句與家人或朋友分享。最后,模仿文中的某個段落嘗試著寫一段描寫景物的話。這四個要求實際上是四個層次,難度在不斷加大。讓學生自主選擇完成其中的一個或者兩個,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全部完成。
2.創新作業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業是否有效率,取決于孩子對作業的內容、形式是否感興趣。教師只有引導孩子對知識的探索產生興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厭學、苦學的現象。
在傳統的觀念里,只有落實到筆頭的才是“作業”,其他一些像實踐性的、口頭性的、創新性的作業就意味著不用完成,家長也沒有把它當作是真正意義上的作業。實際上,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大多還是選擇書面作業為主,并且多是加強學生對課堂所學內容的練習。其實,多種類型的作業對教學的輔助作用很大,不僅能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又能從多角度、全方位的鞏固教學內容,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3.通力合作,協調控制作業量。在布置作業時,各科教師應該相互合作,協調作業量,讓學生不會覺得課業負擔過重。也可以布置一些綜合性的、有趣的作業,讓他們進一步理解學過的知識,提高各科學習的效果。
1.端正完成作業的態度,做學習的主人。第一,要明確完成家庭作業的目的是加深對新學知識的理解,是更好地鞏固已學的知識,為接下來的學習打基礎。第二,要正確認識完成家庭作業的益處。科學合理的作業可以鍛煉發散思維,發展潛力,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實現全方位的發展。第三,要端正對家庭作業的態度,做學習的真正主人。學習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完成家庭作業也一樣。所以,不應該把完成作業看作是一項任務,而是要把它看作提升自我的過程。
2.參與監督與批改,提高學習主動性。 學生可以參與家庭作業的布置,如作業量是否過多,形式是否多樣,教師之間有沒有相互統籌協商合理安排作業,教師對作業的批改好不好等。班干部可以充分發揮作用,做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紐帶,讓他們在作業布置上多溝通交流,促進作業的科學化、合理化。如,有關學生對作業的量和形式的看法,班干部可以組成調查小分隊進行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然后反映給各學科老師,還要監督老師是否解決了學生反映的問題,讓學生有布置作業上的參與感,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1.與學校攜手,共促孩子健康成長。 近年來,國家一再強調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學校、教師成了學生減負的執行者,但是實現“減負”的目標,很大程度上需要家長與學校、老師共同努力。所以,家長應該加強與學校、教師的合作,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學校也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如定期舉辦家長會,向家長說明“減負”的必要性,請他們出謀劃策,幫助學生減輕課業負擔,提出合理安排家庭作業的建議。也可以舉行講座和家長開放日等活動,請一些教育專家、學者、經驗豐富的教師向家長傳輸一些有益于孩子發展的教育經驗,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更好地引導學生發展。
2.轉變觀念,正確引導孩子。“正確的家庭教育觀,是家長應當為學生創造的自由發展、自主發展、個性綻放第二學習空間,而不是完成在校教學的延伸。放學回家后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支配時間,自己去安排活動,讓他們想愿意想的事,干愿意干的事,而不是給孩子套上‘枷鎖’—盲目地報班,買各種練習題”。我們支持家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關注孩子完成作業上,并不是指一味地給孩子買練習冊、報課后班、增加學生的作業量等,而是要關注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是否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是否端正了學習態度、是否能在完成作業中提升了能力等。家長可以為學生安排一些實踐式和體驗式的“作業”,如為父母洗一次腳、幫家里的花草澆澆水、學一項新的運動、包一次餃子等。這些“作業”不僅可以調動孩子的興趣,而且可以提高他們對生活的感悟和體會,也能增強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建立和諧民主的親子關系,最終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總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家庭教育要主動配合學校教育,學校也要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指導。
責任編輯:丁金榮
孫秀麗/長春市朝陽區解放大路小學高級教師(吉林長春130061);盛春玲/長春市雙陽區鹿鄉鎮鹿鄉小學高級教師(吉林長春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