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龍
(巢湖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應用型本科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
陳兆龍
(巢湖學院,安徽巢湖238000)
本世紀以來,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應用型辦學定位與轉型發展已逐步形成共識。目前,社會經濟正處轉型發展時期,迫切需求廣大應用型人才,那么如何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是我們應用型高校面臨的新課題。本文就應用型人才目標中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做了膚淺的探索,提出了體現“理論基礎夠用、專業知識面較寬、實踐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人才培養理念。
應用型人才;課程;體系;實踐;能力;培養
新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高等教育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轉變。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絕大部分院校能夠正確認識到本院校的發展目標與定位。新建本科院校是一所介于傳統本科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的應用型本科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必須符合經濟社會發展一線需要,即所謂應用型人才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早在20世紀60年代,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為適應當時的工業經濟發展已開始實踐并取得很好效果。我國就應用型人才培養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已經提出,當時是針對我國改革開放面臨的職業人才需要對職業院校提出的。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處快速發展階段的轉型時期,對經濟社會發展一線應用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多,內涵要求也越來越豐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才是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的外在激勵因素,轉型發展也是應用型高校必走之路。那么,如何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才,就是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討論了很久,也還在不斷探索和實踐,當前,不同高校其實踐效果有較大差別。實際上,實現高校轉型發展也好,應用型人才培養也好,轉變教育觀念是前提,課程設置是核心,師資建設是關鍵,政策導向是保障。下面本人就應用型本科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談一點個人認知。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我國高等教育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逐步新建一些本科院校,以滿足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漸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的需求,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內涵式發展受到了沖擊,人才培養目標不再很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原因主要是除了教學資源不能滿足需求外,就是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沒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而改變,沒有因材施教。本世紀初,新建本科院校就大眾化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沒有充分認知到自己的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現在,他們在思想上已意識到,新建本科院校必須走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在教育各個方面都實施變革,包括人才培養方案,特別是課程體系和教學目標,由于學校本科教育建設時間不長,師資隊伍相對薄弱和年輕,同時,我們的教育者普遍沒有參與經濟社會發展一線工作,也沒有很好地進入社會廣泛調研,因而不愿意也不能夠對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根本的改變,而習慣于小打小鬧,按部就班。不可否認,經過多年來的建設,我們的應用型本科教育質量有了明顯提高,但是,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所謂應用型本科院校,特別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一些應用型本科院校,不論是課程體系還是課程內容以及教材和教學方法等都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只是增加了一些實踐課程或課時,其內涵教育也還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狀態。
傳統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內容,即公共基礎課、專業課以及專業方向課(或叫專業綜合課程),其中公共基礎課包括基本素質教育的一些課程,如思想教育類課程、外語、體育、計算機,現行增加了一些人文素質課程,這部分課程在學時數和學分上占總數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其中傳統的課程各方面內涵變化不大,只是課時近年來有所減少;專業課主要包括學科基礎和專業核心課程,這部分課程各方面內容多年來更是變化不大,目前,只是實踐課程時數有所增加,理論知識點內容有所減少;專業綜合課程相對傳統教育來說,應該說變化相對較大,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課程,相對來說專業性和實踐性較強,不過實際教學環境和手段并沒有根本改善,教學效果不好。
2.1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近年來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它是相對于研究型本科教育而言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是適應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滿足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求應運而生的,將發展目標定位于培養直接面向市場和社會一線的工程應用性和管理人才。因而,在培養的人才類型上,應定位于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在人才服務面向的區域上,應立足于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培養目標是面向生產、工程、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崗位的高等技術型人才。
2.2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規格與生源特點
2.2.1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規格。應用型本科人才是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介于傳統研究型人才與職業技能型人才的 “中間型人才”,既有本科人才的學科教育特征,又有應用人才的職業教育特性。
就本科教育來說,要體現對本學科、專業所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培養的人才要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就應用型來說,要體現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生產管理一線,體現專業知識應用于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培養創造性地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性人才。
2.2.2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生源特點。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往往具有這樣的特點:思維活躍、個性鮮明、興趣廣泛,約三分之一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約四分之一的學生學習目標不太明確,自主學習能力差、數理抽象能力較弱。大部分學生雖然很想學習,但遇到困難后缺乏進取精神,自主學習能力不夠。應用型本科專業特別是一些理工科專業,一般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數理基礎、邏輯推理以及較強的自學能力。由于部分學生常常缺乏這些基礎和能力,造成專業教學要求與學生實際基礎能力之間的矛盾。因此,在課程體系設置上要體現學科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必然聯系,刪除不需要的學科基礎課程知識點,特別是一些邏輯性和數理性較強的課程和知識點;在課程內容設計上,要體現基礎知識實用夠用的原則,整合基礎課程知識點;在教學上體現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體現做中學和學中用的教學理念。
2.3應用型本科教育課程體系構建
應用型本科教育應該根據 “理論基礎夠用、專業知識面較寬、實踐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要求,構建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現在,較多院校從人才能力培養的角度來設置課程,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人才培養方案,只要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其課程模塊就基本確定,應該包括:公共課模塊,專業課模塊,創新綜合課程模塊,形式上看課程模塊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但內涵已發生根本變化。
2.3.1公共課模塊。這類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道德情操、文化素養和職業基本技能,培養大學生團隊精神和創業意識。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修養類課程,人文素質提升課程,自然學科科普課程,外語、計算機基礎、管理學等課程,包括職業教育、社會實踐類課程。這類課程要采取必修與選修以及自主學習相結合的課程設置原則。在教學內容設置上要體現時代特征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在教學方法上主要采用討論式、案例式、訓練式為主要的教學理念。
2.3.2專業課模塊。這類課程主要要求學生掌握本專業必須具備的學科基礎、技術基礎、專業技術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技術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以及課程設計、專業見習和獨立實驗實訓課程。這類課程主要采取必修為主與選修為輔的課程設置原則,課程實踐部分應盡量減少驗證、演示和簡單操作性實驗或實訓課程(或項目),提倡采用課程設計和項目訓練代替傳統的實驗課程或項目。在教學內容設置上要體現基礎知識夠用與適用的原則,減少不必要的理論推導,注重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培養;在教學方法上應體現引導學習、討論式、項目訓練式為主要的教學理念。
2.3.3創新綜合課程模塊。這類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專業技能、專業素養訓練,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專業方向課程,綜合訓練,畢業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論文或設計,包括專業社會實踐、第二課堂。這類課程也須采取必修為主與選修為輔以及自主學習相結合的課程設置原則。
在教學內容設置上要體現知識面稍寬,并注重反映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需要的應用與開發的能力培養,強化專業技術能力的養成;在教學方法上應體現實踐式、討論式、項目探究與開發式為主要的教學理念。
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教育實施過程中,要體現:思想觀念是先導,方案設計是核心,教學資源是保障,教學實踐是根本,因此,從某種角度上講,如何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是最能體現教育者的思想認識、實踐能力以及道德素養等綜合水平。
3.1轉變思想觀念,統一應用型辦學思想認識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基地和智力支撐,依托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更是高校發展之本。目前,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很快,應用型高校必須錯位發展,走出一條區別于傳統本科院校和專科院校并具備自身發展特點的應用型辦學之路。那么如何走出這條路子,就需要我們認知到人才培養目標是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一線崗位的高等技術和技能型人才。培養這樣的人才,我們就必須了解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必須走校企合作之路;這就要求我們在辦學過程中,不論是教師隊伍建設還是實踐環境建設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課程教學的實施都要實行走出去、請進來的發展道路。總之,在這些方面我們不能再是寫在紙上,喊在口上了,我們要從思想上、認識上、宣傳上、行動上必須保持高度一致,要把思想認識轉變到與社會各行各業共同辦學的道路理念上來。
3.2廣泛調研,認真研制人才培養方案
辦學定位一旦確立,培養方案的制定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應用型人才培養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也有各方面優秀學者和專家,他們對區域經濟發展有著第一手資料,那么我們為了更好地培養地方性適應性人才,就必須和地方企事業單位加強合作,成立有社會各界相關專家參加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在人才培養目標、規格、課程設置以及教學資源建設等重大環節上,廣泛調研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力求人才培養方案的研制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時確保培養方案各教學環節實施能夠具有一定教學資源和機制作為保障。
3.3加強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
地方性應用性本科院校主要職能就是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是實現校企合作的根本思想。
一方面我們的教師只有走進社會、走進企業學習鍛煉,才能了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企業新技術和新工藝,才能有效提高實踐應用能力、教學與科學研究水平;另一方面,要吸引企業優秀人才參與學校教學活動,將企業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生產實踐帶進課堂,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升辦學活力。只有通過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才能為學校教師提高科研能力、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實際問題提供鍛煉環境。
3.4充分實踐,提高教學質量
3.4.1教學過程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對該門課程先修課程知識點掌握等情況,靈活采用講授式、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項目式、實踐式等教學方法,通過先進的教學手段、巧妙的教學藝術和豐富的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勇氣和探索精神,啟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行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課堂教學要發揮教師主導地位,學生主體地位,營造教師與學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發揮主動性,創造性。
3.4.2教學過程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針對應用型和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和學習能力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盡量使用案例式和實踐式教學方法,不要過度重復知識的連貫性、系統性和完整性,要根據學生綜合學習能力,適時優化課程體系和知識結構,轉變教學方式,加強實踐環節訓練,采取項目式或基于任務式或解決問題式教學模式推進教學進程。在實踐教學過程要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開展開放式實踐活動,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設計和實踐的學習機會,發揮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洞察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開發能力。
3.4.3教學過程要體現課內與課外并重,加強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課內和課外是學校教育的兩種基本形式。課內教育注重知識的系統性,是學生學習的主渠道。要充分利用學科競賽、社會實踐、科技文藝、學術講座和科研等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
4.1加強制度建設,體現政策引導,加快校內外教學資源建設和利用
要通過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導師資隊伍建設,吸引高層次專業教師從事實踐環節教學工作。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實踐教學指導、實踐教學方法改革、科研與對外技術服務工作,提高實踐教學業務水平,充分利用周邊企事業單位優秀人才為我校教育事業服務,確保實踐教學工作落到實處。
4.2加強校內外實踐環節建設,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首先要進一步理清與整合校內實踐教學資源,統籌規劃校內實驗室、實訓室和實習基地建設,提高資源利用率;其次要加強校企合作,體現資源優勢互補,實現資源共享,為我校實踐教學服務。同時,我們有一定的人才資源優勢,有一定的服務意識;企業有良好的實踐平臺,能把教學科研成果轉化實際生產力,凸顯我們服務能力,體現企業生產活力。
4.3充分利用假期,開展各類實踐教育教學活動
教師可以利用假期開展短期學習、頂崗鍛煉、課外實踐指導、合作研究等,提高個人綜合實踐能力;學生可以利用假期開展開放實踐、學科競賽、社會實踐與調研、頂崗實習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學生提前了解經濟社會發展動態和職業基本素質與能力需求。對于上述教育教學活動,要給予工作量和學分認定。
[1]程藝,儲常連,方明.大力發展應用性高等教育服務引領安徽奮力崛起[J].中國高等教育,2009,(22).
[2]朱科蓉.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體系改革思路[J].中國電力教育,2010,(3).
[3]馬建榮.論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下的課程教學設計——從學科邏輯向問題邏輯轉化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11,(4).
[4]嚴權,王前新.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5).
[5]郭雨燕.探索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6).
[6]趙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職業技術,2011,(8).
[7]黃志廣,劉效梅.試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模式和途徑[J].教育與現代化,2007,(4).
責任編輯:楊松水
G640
A
1672-2868(2015)04-0012-04
2015-04-20
陳兆龍(1963-),男,安徽無為人。巢湖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電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