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業新一輪競爭拉開序幕:國內乳企出海國外乳品搶灘
近日,光明乳業發布公告稱,將通過定增募資從控股股東光明集團手上接盤以色列乳業巨頭特魯瓦集團控制權。2015年3月,光明集團通過其控制的下屬公司間接收購了特魯瓦集團76.7%的股權,該次收購備受矚目,也被稱作中國乳企的最大單“出海”并購。
光明乳業在開拓海外市場上,著實走在了前面。2010年7月,光明乳業以約3.82億元人民幣收購新西蘭新萊特公司51%的股權,成為中國乳業首樁海外并購案,這不僅使新萊特當年實現扭虧為盈,并在3年后成功上市。此后,貝因美、伊利、蒙牛、新希望等企業相繼“走出去”,布局奶源、興建工廠和研發中心。
“最近國內乳制品企業集體‘出海’,目的在于去海外與大型乳制品企業和品牌并購或者合作。”乳業研究員宋亮告訴《經濟日報》記者,“目前國內乳企大多集中在歐洲地區探索合作可能,主要由于從國家宏觀調整層面來看,在‘一帶一路’方針指引以及自貿區建立等方面作用影響下,我國對與歐洲之間的貿易往來比較看好,加速了國內乳企在海外布局。”
“國內乳企走出去還是為了突破資源約束,尋求質優價廉的奶源,并希望通過國際化來盡快贏得消費者信任。”乳業專家陳渝認為,國際化可以有效緩解國內優質奶源不足的局面,提高消費者信心。
然而,即便在國家食藥監總局公布的2014年嬰幼兒配方乳粉最新檢測結果中,有4個進口品牌、2個批次存在一般風險,依舊沒能削弱消費者對“洋奶粉”的喜愛之情。記者在位于朝陽區民族園路唐人街購物廣場內的大潤發超市發現:雖然國產奶粉的平均售價低于進口奶粉,但在超市所賣的全部奶粉中,進口奶粉約占三分之二,國產奶粉僅占三分之一。而在其他超市,柜臺銷售的進口奶粉數量也大都多于國產奶粉。對此,宋亮認為,國內乳企紛紛“出海”也是想借鑒國際乳業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為完善自身產業鏈建設和長遠發展做準備,應對進口乳制品對國內市場的沖擊。
隨著近日歐盟宣布正式取消已在歐盟國家執行了30余年的奶業配額制度,意味著將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奶農們可以自行決定產量。對此,中國奶業協會原常務理事王丁棉認為,中國市場將成為歐盟牛奶的下一個出路。“前年中國進口的液態奶有18.5萬噸,去年增加至29.5萬噸。”王丁棉預測,今年中國消費進口奶量將突破40萬噸。(祝君壁)
——《經濟日報》201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