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留 虎
(安慶師范學院法學院, 安徽 安慶 246133)
?
“師生協同辦案教學法”初探
朱 留 虎
(安慶師范學院法學院,安徽安慶246133)
摘要:“師生協同辦案教學法”是高校-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法律人才的有效方式,是由法律實務老師和法學專業三年級學生互相配合、共同辦結某個程序案件的實踐教學方法。其具體實施可從確定協同辦案的學生、選定協同辦案的老師、監管協同辦案的教學質量等方面逐次推進。“師生協同辦案教學法”是有效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的實踐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法律職業倫理,有助于鞏固學生的法律專業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法律實務技能。
關鍵詞:高校師生;協同辦案;教學法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于2011 年12 月23日聯合發布的《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教高〔2011〕10號)指出:“我國高等法學教育……培養模式相對單一,學生實踐能力不強,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培養不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為我國高等法學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師生協同辦案教學法”是從實際出發,有效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的實踐教學方法。
一、“師生協同辦案教學法”的內涵分析
所謂“師生協同辦案教學法”,是指法律實務老師和法學專業三年級學生互相配合、共同辦結某個程序的案件,訓練法學專業學生將來從事法律實務工作所必須具備的職業倫理和實務技能。具體講,不管是律師事務所的律師還是司法機關的法官檢察官為法律實務老師,也不管是辦一審案件還是二審案件,從受理案件開始到辦結案件歸檔結束止,法學專業三年級的學生全程參與辦案,師生共同辦結案件。
“師生協同辦案教學法”不同于“案例教學法”。師生協同辦理的案件是現實中正在處理的案件, 處理案件的過程不是在圖書館查找資料、撰寫論文, 而是要參加調查取證、出席有當事人參加的庭審。案例教學的案例是發生法律效力已經終結的案例,是經過修剪甚至虛構改編的案例,往往只反映部分的法律事實和法律適用,無法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以及對事實的分析能力。
“師生協同辦案教學法”不同于“模擬法庭教學法”。模擬法庭,通常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在課堂內通過學生對法庭角色的扮演,依照相關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規定,模擬整個案件庭審過程的一種實踐性教學方法。“模擬法庭”是學生自編、自演的仿真法庭,是一種具有表演性質的實踐性教學活動,學生在參與模擬法庭時感覺好像是在參加“舞臺走秀”,缺乏真實案件審判中的復雜性、隨機性、突發性以及挑戰性,難以喚起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也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師生協同辦案”的法庭是在真實的法庭,能有效克服模擬法庭課中的一些缺陷。
“師生協同辦案教學法”不同于“診所法律教育”。師生協同辦案的法律責任由法律實務老師承擔,能保證辦理案件的質量,能克服診所法律教育沒有案源、沒有經費、沒有老師的困境。由于我國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年齡剛滿二十周歲,從高中到大學沒有什么社會知識,更沒有辦案經驗,只懂得有限的法學理論知識。即使是法律援助案件,完全交給學生代理,學生無償代理案件出了問題也無人承擔法律責任,不利后果完全由當事人承擔,所以,當事人不放心、不信任,導致法律診所案源稀缺,這也是“診所法律教育”在我國難以展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師生協同辦案是“高校-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法律人才的有效方式,是與我國的基本國情相適應的。
二、“師生協同辦案教學法”的實施過程
(一)確定協同辦案的學生
法律執業技能的培養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法學專業學生經過大一、大二兩年的系統學習,基本上修完了從事法律事務所必需的實體法和程序法等課程;大四的學生既要投身畢業實習,又要同時準備研究生入學考試、司法考試、公務員考試等各種就業考試,還要忙著找工作,學生的精力難以集中到協同辦理的案件上。所以,在大學二年級的下學期,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取向申請選擇律師、法官、檢察官等法律實務老師,學校為每個法學專業學生最多只提供一次鍛煉機會。“師生協同辦案”課開設之初,因法律實務老師等條件的局限,對選修學生的人數進行限制。比方說,選擇律師作為法律實務老師的學生數最好確定為15人,選擇法官作為法律實務老師的學生數最好確定為10人,選擇檢察官作為法律實務老師的學生數最好確定為5人。學習成績優秀并且已經選修了《法律文書寫作》、《模擬法庭演練》、《診所法律教育》等法律實踐課程的學生可以優先確定為協同辦案的學生。
(二)選定協同辦案的老師
確定好協同辦案的學生后,法學實訓中心的工作人員盡快與離學校最近的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實務部門聯系,選定司法實踐經驗豐富、業務能力強、具有較高法學理論水平的法律實務老師,律師最好是從事兼職律師的本校老師。法律實務老師接到案件后,第一時間與學校法學實訓中心聯系,法學實訓中心委派相關的學生與法律實務老師對接。在一個案件中只安排一名學生協同法律實務老師辦案,從受理案件開始,就讓學生實質性參與辦案,首先讓學生知道辦案必須遵守的紀律和要求。在辦案過程中,只要學生能辦的,老師就放手讓學生辦理,包括草擬法律文書的草稿等。由于法律實務老師承辦案件是他的職責,查清案件事實,研討適用的法律是其分內之事,在師生協同辦案過程中,法律實務老師不需要專門花時間查事實找法律,沒有過多增加法律實務老師的工作量。法學專業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在師生協同辦案過程中也能為法律實務老師承擔很多具體的工作,如案件材料的整理、法律文書的草擬、案結材料的歸檔等。這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互利雙贏的教學模式。
(三)監管協同辦案的教學質量
法律實務老師收到承辦案件之時起,學生就親身參與辦案,根據自己的辦案角色,積極查清案件事實,研討適用的法律,與法律實務老師協商討論辦案的思路,撰寫辦案法律文書的初稿,參與案件庭審(如果是律師角色,在法律許可的情況下,師生可共同出庭代理),案件審結后訴訟材料的歸檔等。學生主動辦案,教師嚴格把關。除案件開庭外,其他法律事務可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辦理,包括晚上和周末。所以,“師生協同辦案”課不排入課表,只要在一年內,學生和法律實務老師辦結一件案件,學生提交辦案經過及總結,法律實務老師簽署意見并給出成績,再加上結案的司法文書等材料,經學校法學實訓中心審核,學生就能取得2個學分。
三、“師生協同辦案教學法”的效果
(一)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法律職業倫理
高尚的法律職業倫理是優秀法律人才應當具備的素質,法律職業倫理對于法律職業的形成和法律職業的良性發展乃至國家的法治進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法律職業倫理是指從事法律職業活動的主體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的總和[1]。換句話說,法律職業倫理是指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法律職業人員在其職務活動與社會生活中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的總和[2]。法律職業倫理養成的最好途徑是職業訓練,引導學生直接進入社會,在司法實踐中培養, 并在司法實踐中得以檢驗。師生協同辦案為學生養成良好的法律職業倫理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可行的方法。
學生在和老師協同辦理案件過程中,在法律職業倫理的踐行方面,法律實務老師是充當“領路人”的角色,要言傳身教,率先垂范,以良好的法律職業倫理為學生做好榜樣。在實際辦案過程中,老師要忠于法律,恪盡職守,廉潔自律,盡可能把案件辦好,維護公平正義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將職業倫理通過潛移默化而非灌輸的方式滲透到學生心里,這種以身作則的表率作用可能勝過千言萬語。
學生在與老師協同辦理真實案件的過程中,必須以法律職業者的角色面對案件中的事實、法律、經濟、政策、道德、傳統、人際等各種問題,許多問題都會交織著倫理問題與沖突, 學生需要學會比較與權衡, 形成自身獨立的判斷和正義是非觀,進而做出選擇,通過親身經歷來判斷和強化學生的內心信念,要像律師、法官、檢察官一樣對案件進行分析并得出建設性結論,全力以赴地爭取最佳結果。所以, 師生協同辦案是對學生法律職業倫理的現實檢驗,也是法律職業倫理的具體踐行。
(二)有助于鞏固學生的法律專業知識
法律職業, 是以通曉法律及法律應用為基礎的職業,掌握法律知識是解決法律問題的前提和基礎。法律是法律職業者的活動準則和行為規范,也是法律人職業活動的工具,系統掌握法律知識和法學理論是優秀法律人才的必備素質。法學專業學生經過兩年的課堂系統理論學習,基本的法學理論和一些常用的法律法規已經掌握,采用“師生協同辦案教學法”,有利于學生將法學理論知識與法律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堅持在辦案過程中消化所學理論、驗證所學理論、創新所學理論,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讓學生知道離開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法律知識,是不可能會把案件辦好的;有些法律問題的解決,只懂得法律知識還不行,還需要借助其他學科的知識方法才能解決。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法律實務技能
法律職業人才不僅應當掌握扎實的法律專業知識,還應當具有嫻熟的法律職業技能。師生協同辦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法律實務技能。
在師生協同辦理案件過程中,法學專業學生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當事人或者訴訟參與人,由于當事人自身文化程度、自身利益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在陳述案件事實時就可能存在差異,有的人條理清楚,有的人可能講半天也不知所云。如何從當事人的陳述中聽出案情的主要事實真相,找出他們爭議的焦點,如何調查收集證據、分析審核證據、判斷認定證據,根據掌握的證據發現和確認案件事實。這就能鍛煉法學專業學生探知法律事實的能力。
在師生協同辦理案件過程中,學生根據事實獨立起草起訴書、答辯狀、判決書、法律意見書等法律文書,經過和法律實務老師討論修改后采用。比如學生在寫好起訴狀后,法律實務老師根據案件事實、已經掌握的證據和相關法律規定,指出哪些內容需要補充,哪些內容不需要寫或暫時不寫、如何寫,這就要將起訴狀放在整個案件中來考量,不能在起訴狀中面面俱到。這就提高了學生撰寫法律文書的能力。
在師生協同辦理案件過程中,學生要積極與辦案有關人員進行溝通,如當事人、律師、證人、法官、檢察官和其他人員進行交流和溝通。特別是通過討論案件說服合作伙伴、在庭審中駁倒對方,大膽質疑、勇于挑戰,有理有據地提出和堅持自己的正確見解。這能培養學生的溝通和說服能力。
師生在分析探討案件過程中,學生思考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角度對老師也會有新的啟發,起到教學相長的良好作用。如果碰到疑難復雜案件,法律實務老師就更要學生仔細研讀案件涉及的法律(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法規、司法解釋以及案件所屬行業或領域的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上網搜索相似的案件,研究并借鑒一些國內外相同或近似的案例。查閱知名專家的觀點,如果是專業性較強的案件,可視具體情況向有關技術領域的專家進行咨詢,并根據案件的需要出具專家證言,從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中準確地抽離出法律關系。這樣能激發學生提出問題、尋求解決辦法的興趣,能切實提高學生的法律詮釋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論證能力,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朱貽庭.倫理學小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292.
[2]李本森.法律職業倫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9.
責任編校:汪沛
中圖分類號:D9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730(2015)05-0147-03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5.035
作者簡介:朱留虎,男,安徽宿松人,安慶師范學院法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兼職律師,碩士。
基金項目:安徽省級質量工程項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13zjjh022)。
*收稿日期:2015-06-12
網絡出版時間:2015-11-11 10:42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1111.1042.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