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芬 萍
(合肥學院教育系, 安徽 合肥 230601)
?
中小學校長培訓基地專業化建設探析
陳 芬 萍
(合肥學院教育系,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以校長專業發展的角度來審視,現行的中小學校長培訓還存在同質化、短期性、外在式、粗放型等問題。加快推進中小學校長培訓基地專業化建設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效舉措,需要在“五個統籌”與“五個更加”上理清思路,在資質準入、隊伍建設、優化管理等方面采取相應對策。
關鍵詞: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培訓基地
我國大規模的中小學校長培訓起于“八五”期間,歷經四個五年計劃,已形成較為健全的培訓體系,有效促進了中小學校長專業化。但同時,在中小學校長培訓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質化、短期性、外在式和粗放型等問題。究其原因,一個重要方面是承擔中小學校長培訓任務的培訓基地專業化程度不高。本次試圖從分析問題入手,對中小學校長培訓基地專業化建設的基本思路和對策做些探究。
一、當前中小學校長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
1.同質化:培訓針對性不強。現行的中小學校長培訓雖然已劃分為資格培訓、提高培訓、高級研修與專題培訓四種類型和高中、初中、小學與幼兒園四個學段,但在實施中,一些地方和培訓基地易于泛化培訓對象,從項目設計到實際施訓缺乏針對性,越是層級低的有時越明顯。有的縣采取上大課的方式進行中小學校長培訓,將幾百人集中起來,請幾個專家輪流作報告,看起來轟轟烈烈,實則效果有限。在一個類型、同一學段的中小學校長培訓中,群體性的培訓有余,個性化的培訓不足。一個校長在資格培訓后再參加提高培訓,若是到同一培訓基地,多有似曾相識之感。中小學校長培訓的同質化問題,一如中小學校“千校一面”現象,無法適應校長專業發展和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2.短期性:培訓發展性不夠。按照現行中小學校長管理體制,校長培訓是由教育行政等部門主導進行的,具有較強的行政化。多年以來,習慣于把中小學校長當干部來管理的理念,于是全國大多省的培訓中小學校長中心取名為省教育干訓中心。在行政的推動下,中小學校長培訓更多關注的是政策層面和教育熱難點問題,比較重眼前,有些“短平快”,難以根據中小學校長職業長遠發展需要進行系統設計。中小學校長培訓基地在施訓中,往往限于培訓當期,缺少訓后的跟蹤指導,不能為參訓校長專業發展提供持續支撐。
3.外在式:培訓實效性不好。參加中小學校長培訓是校長法定的權利和義務,具有強制性。一些校長在思想上沒有認識到培訓的重要作用,存有“被培訓”之感,不能主動融入、積極參與,而是 “人在曹營心在漢”,怎能學有所獲?一些校長培訓基地也是重理論輕實踐、重講座輕研討、重培“知”輕訓“能”,使得參訓校長內化不夠,甚至出現 “聽起來激動,回去后不動”的現象。這種外在式的培訓,只能停留在就培訓談培訓階段,無法轉化為中小學校長改進辦學治校的有效行為,使校長培訓的實效性大為打折。
4.粗放型:培訓績效性不高。在市、縣級中小學校長培訓層面,一定程度存在項目設計隨意、培訓內容簡單、培訓模式單一的現象,加之培訓師資水平不高、培訓管理不到位,使得校長培訓比較粗放。一些教育管理部門習慣于開班講講話,結業發發證,缺乏過程管理與監督;一些培訓基地形式上熱熱鬧鬧,實則內容空泛、效果不佳;一些校長像蜻蜓點水,沒有全身心投入到培訓中,甚至遲到、早退、曠課。
中小學校長培訓存在上述問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在于中小學校長培訓基地的專業化建設不力,表現為:一是基地建設標準缺失,科學定位不夠;二是基地硬件不硬,軟件偏軟;三是基地較為封閉,運作不太專業。
二、中小學校長培訓基地專業化建設的基本思路
中小學校長培訓基地作為校長培訓的主陣地,是促進校長專業發展的主要途徑,基地自身的專業化建設尤為重要。推進基地專業化建設,需要在基地設立上實現標準化,在培訓實施上做到專業化,在培訓管理上推行精細化。
1.在基地設立上,統籌開放多元、分類分層與資質認證,更加強化資質認證。中小學校長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最直接的組織者和實施者,需要按照“三個面向”的方針辦學治校。教育的開放性,必然要求校長具有開放的理念、寬廣的思路和創新的思維,同樣對承擔校長培訓任務的基地設立也提出了開放性的要求。因此,在基地設立上,需要面向社會開放,盡可能地吸引多方面資源參與培訓,不能局限在教育系統,更不能搞地方保護。基地設立開放度的提高,必將促進基地建設的多元化,有助于引入競爭,推動基地建設的持續發展。
中小學校長隊伍人數眾多、分布面廣,不同區域、學段、學校間的差異性較大,因此,在培訓基地設立上應做到分類分層,合理定位。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中小學校長培訓基地體系,但在職責定位、培訓分工、協作聯動上不夠明晰,存在交叉,缺少機制。在分層上,國家級基地應以培訓名校長為主,省級基地應以培訓高中校長為主,市級基地應為培訓初中校長為主,縣級基地應以培訓小學校長和幼兒園園長為主;在縱向上,國家、省、市、縣四級基地應梯度上升、互為支撐,形成有機整體;在橫向上,同級基地應相互交流、資源共享、經驗分享,實現合作雙贏。
在開放多元、分類分層的基礎上,需要對中小學校長培訓基地設立實行資質認證,從而保證中小學校長培訓既有源頭活水,又能有序流動,終將源遠流長。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應根據中小學校長隊伍高素質專業化的要求,特別是最近出臺的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制定國家、省、市、縣四級基地資質條件,實行定期認證,合格的予以注冊登記,優秀的且符合上一級基地資質的及時給予升級,不合格的限期整改直至降級、取締。
2.在培訓需求上,統籌社會需要、學校需要與個人需要,更加關注個人需要。中小學校長培訓需求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宏觀層面的社會需要,應從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對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出發,著眼于中小學校長的未來發展,設計校長培訓目標和課程資源;二是中觀層面的學校需求,應分析中小學校組織的目標、資源、管理、環境等因素,找出存在問題,尋求解決之道;三是微觀層面的個人需要,不同地區、不同學段、不同學校校長的個人需要是不同的,同一校長在職前準備期、入職適應期、勝任成長期、超越成熟期和成就建樹期不同階段的需要也是不同的,應充分考慮參訓校長的個人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培訓。
按需施訓是中小學校長培訓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中小學校長培訓針對性的必由之路。需要統籌把握社會需要、學校需要與個人需要的關系,在社會需要上突出培訓的方向性,在學校需要上突出培訓的特色性,在個人需要上突出培訓的實踐性,使三者方向一致、互為補充、形成整體。 其中,更應關注校長的個人需要,這是校長學習、培訓的原動力。關注校長的個人需要,就是基于校長個體的專業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設計培訓項目,做到由通識性培訓走向個性化培訓,由預設性培訓走向生成式培訓,由基礎性培訓走向發展性培訓,由配給式培訓走向選學式培訓。
3.在培訓過程上,統籌訓前調研、訓中指導與訓后服務,更加突出訓后服務。現行的中小學校長培訓往往局限在培訓的當期,前拓后展不夠,訓前調研弱化,訓后服務虛化,致使培訓作用難以發揮。實際上,中小學校長培訓應是三段式,訓前、訓中、訓后一體化,三者統籌好了,培訓成效最優。
首先,做好訓前調研。根據參訓校長來自城市還是農村、來自中學還是小學,根據培訓班次是資格班、提高班還是高研班,通過網絡、電話、問卷等方式進行訓前調查,全面了解參訓校長及其所在學校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梳理校長們的困惑和所需,提煉出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為設計培訓方案、指導授課教師備課提供堅實的基礎。
其次,做優訓中指導。培訓當期是中心環節,各基地自然而然去組織實施,問題是如何實現培訓的最優化,這就需要培訓中進行有效指導。宜多開展研討式、體驗式、案例式、論壇式、考察式教學,引導參訓校長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堅持樹立參訓校長本身也是培訓者的理念,搭建平臺,加強他們相互交流,做到經驗分享、共同提高。
第三,做實訓后服務。中小學校長參加培訓只是手段,關鍵在于其回校后的行為改進,因此需要強化訓后服務,這在當前的校長培訓中顯得更為迫切、尤為重要。可以通過互聯網、手機通訊、實地走訪等方式,跟蹤參訓校長,指導其把所學理論轉化為辦學治校實踐;也可以在完成基地集中培訓后,要求參訓校長回校進行一定時間的崗位研修,并通過做課題、寫論文等方式提交,作為發放培訓結業合格證書的條件之一。
4.在培訓模式上,統籌問題為本、理實結合、研訓一體,更加重視研訓一體。目前制度化的中小學校長培訓主要有任職資格培訓、提高培訓和高級研修三個層次,其中任職資格培訓重點解決應知應會問題,幫助校長勝任崗位要求;提高培訓重點解決更新知識、提升能力問題,幫助校長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挑戰;高級研修重點解決提升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和統領學校教育改革能力,幫助校長成為科研型、專家型校長。雖然培訓層次不同、目標有異,但培訓的落腳點是相同的,就是提高中小學校長的辦學治校能力和水平。面對具體學校,面對現實問題,每一位參訓的中小學校長最期盼的是掌握理論、解決問題、引領發展,因此,最有效的培訓模式是問題為本、理實結合、研訓一體。
問題為本是中小學校長培訓的基本導向,必須直面學校改革發展和校長專業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分析未來可能出現的新問題,梳理成校長培訓主題,轉化為研究課題,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促進校長專業發展。理實結合是中小學校長培訓的重要方略,必須堅持學、思、做相結合,實行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雙基地制”。研訓一體是中小學校長培訓的發展方向,必須注重校長培訓和學校管理的理論研究以及校長專業發展的課題研究,實現校長研訓的一體化。
5.在培訓管理上,統籌政府主導、項目驅動與績效評估,更加注重績效評估。一方面,中小學校長培訓具有全員性、公益性和強制性特質,因此,該項工作需要政府主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作為政府的組成部門,承擔著中小學校長培訓的主管責任,重點是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本轄區中小學校長培訓的總體規劃,二是落實中小學校長培訓經費,三是組織校長調訓任務,四是加強對培訓基地的檢查監督。另一方面,中小學校長培訓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不能由行政部門操作,需要發揮專家作用,因此采用項目驅動是個有效的辦法。通過招投標的方式,公開培訓項目,引入競爭機制,擇優遴選具有相應資質的專業培訓機構承擔培訓任務,最大限度地擴大培訓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以上政府行政之手和市場機制之手能否協同推進中小學校長培訓,需要在兩者之間建立起考核評價機制。通過第三方評估,對中小學校長培訓項目進行績效考評,既考核培訓的組織方(教育行政部門),又考核培訓的實施方(專業培訓機構),對培訓項目的組織、實施情況進行全面評價,總結成效,查找問題,提出建議。考評結果與對教育行政部門評優評先掛鉤,與對培訓機構安排經費、項目掛鉤。
三、中小學校長培訓基地專業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1.嚴格準入,建設標準化的培訓基地。1999年教育部出臺的《中小學校長培訓規定》要求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對承擔校長培訓的機構進行資格認定,并全面負責該地區培訓的組織實施和檢查評估。由于缺乏一個明確的認定標準,校長培訓基地資格認定工作尚未全面實施。面對中小學校長培訓基地格局多樣、市場混亂的現狀,明確校長培訓基地的資質標準和準入制度是推進校長培訓專業化的基本保障。
近年來,教育部相繼頒布了《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普通高中校長專業標準》、《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專業標準》和《幼兒園園長專業標準》,從以德為先、育人為本、引領發展、能力為重、終身學習五個要素,從專業理解與認識、專業知識與方法、專業能力與行為三個維度,明確了中小學校長的具體專業標準,要求各地將專業標準作為校長培訓的主要依據。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可參照《校長專業標準》精神和校長培訓基地認定的相關理論,從基地設施建設、培訓資源配置、培訓師資結構、組織管理水平、培訓運行機制、培訓文化建設等方面,確定不同層級的中小學校長培訓基地應具備的的資質標準和準入制度,從源頭上確保培訓基地專業化水準,為有效實施校長專業化培訓提供切實保障。
2.注重內化,構建高效化的培訓體系。從本質上講,任何學習、培訓都是自我學習、自我提高,中小學校長培訓也不例外,因此,需要從校長中來,到校長中去,促進校長不斷內化。
一是在構建校長培訓目標體系上,突出針對性。依據不同層級和不同類型校長發展的實際需求,確定具有層次性和針對性的培訓目標,做到培訓目標整體設計、科學分解、系統整合,形成前后關聯、逐級遞進、階梯發展的培訓目標體系[1]。
二是在構建校長培訓課程體系上,突出自主性。培訓應注重校長能力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校長的職業角色、承擔的工作任務及教育改革對校長發展的新要求是課程內容開發和組織的直接依據。培訓基地在培訓課程體系的構建上應避免單純的“學科知識取向”,在強調課程核心領域,如校長組織管理能力、課程教學領導力等的基礎上,需依據不同層級和類型校長職業需求和個性需求,開發一些以實踐、問題為取向的模塊化、菜單式、梯度式課程,激發校長自我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三是在構建校長培訓方式體系上,突出實踐性。以“教材、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培訓方式,難以調動參訓校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專業化的培訓方式應注重研討交流、實地考察、掛職研修、同伴互助等方式,引導校長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把培訓成果轉化為辦學治校的實際行動。
3.專兼結合,打造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培訓者作為培訓的主體,只有具備了校長培訓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才有可能實施專業化的培訓。因此,建設專業化的培訓師資隊伍是推進培訓基地專業化的關鍵。
首先,培訓基地應有一支專兼結合、素質精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省、市級培訓基地應建立以專職教師為主體,省內外知名學者、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和中小學一線優秀校長為補充的師資隊伍,既能為本基地校長培訓提供服務,也能發揮起輻射功能,為所在地區的縣級培訓基地服務。
其次,加強專職教師的培訓。培訓基地的教師應是有著深厚理論基礎的實踐家, 或是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理論家。省、市、縣級培訓基地應定期將專職教師送往知名高校或國家級培訓機構進行培訓,及時更新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時,需要有計劃地組織他們到中小學掛職,全面了解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情況,將自己的專業知識植根于中小學的實踐之中,使自己成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者。
最后,完善培訓教師考核機制。培訓基地可通過座談、問卷等形式對專兼職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進行考核,及時更換學員反映較差的教師,形成能進能出的動態考核機制,以保證培訓質量。
4.整合資源,運用信息化的培訓手段。為改變當前市、縣級校長培訓基地師資水平低、培訓能力弱的狀況,需要在整合培訓資源和推進培訓信息化上下功夫。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可在不改變相關單位建制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區域內校長培訓基地、教研室、電教館、電大等資源,形成上掛高師院校、下聯中小學校的現代校長學習與資源中心。另一方面,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可依托國家級校長培訓基地,并聯合省級校長培訓基地的力量,共同研發校長遠程培訓平臺和培訓資源,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動、資源共享的校長遠程培訓網絡。
5.跟蹤問效,實施精細化的培訓管理。中小學校長培訓包括需求分析、項目設計、組織實施和績效評估四個環節,形成一個有機的循環培訓圈。培訓績效評估既是一輪培訓圈的終點,又是新一輪培訓圈的始點,使得培訓形成一種呈現螺旋式上升形態的循環體系。通過強化績效評估,跟蹤問效,對中小學校長培訓實施精細化管理,在推動培訓基地專業化建設的同時,重點關注培訓過程考核與培訓結果使用,將校長參加培訓與校長任用、晉級、激勵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健全促進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程振響.校長發展性培訓的內涵與培訓專業化構想[J]. 教育發展研究 ,2009(20).
責任編校:徐希軍
中圖分類號:G6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730(2015)05-0163-04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5.040
作者簡介:陳芬萍,女,安徽太湖人,合肥學院教育系教授。
*收稿日期:2015-03-26
網絡出版時間:2015-11-11 10:42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1111.1042.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