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健 李雙龍
(喀什師范學院教育系,新疆 喀什 844006)
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過程的總和,由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方式、評估方式等要素組成。[1]
地處民族地區的喀什師范學院有著自身的特殊性,突出地表現在學生生源比較復雜,目標上實現雙語人才的培養,教學過程中不同民族師生交流存在一定障礙。針對這種民族地區高校所特有的特殊性,2008 年以來,喀什師范學院在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特別是針對人才培養方案作了多次修訂。2012 年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充分考慮到以往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不足,加強了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初步形成了模塊+平臺的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我院師范生就業面向新疆農村中小學、幼兒園的特殊性,學院在構建課程體系時,加大了語言類課程教授力度,民語言學生加大漢語授課量,突出了“雙語”授課能力的培養;漢語言學生增加《大學語文》《維吾爾語言課程》,并組織編寫了《實習支教生維吾爾語教程》教材,加強了日常用語、會話等內容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學生在實習支教乃至走向工作崗位后的語言交流障礙,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適應能力。
要培養合格的師資,除了要求學生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有過硬的師范技能。自2009 年我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師范專業學生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實施意見》止今,師范類專業已全面實施教師職業技能培訓“導師制”,全程指導特培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包括教師口語(也包括維語口語)、板書、語言表達、備課、講課、說課等教學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培訓,對培訓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制訂了相應的考核標準,將師范技能培訓貫穿于兩年半(專科)和三年半(本科)學習中。根據2010 年制訂出臺的《喀什師范學院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實施辦法》,學院每學年定期舉行由學院組織各教學單位輪流承辦的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并專設“雙語”組,激發特培生及定向免費師范生加強教學技能的熱情,通過大賽促進“導師制”的落實,學生的教學技能得到強化,使得人才培養方案得到很好的執行。
根據《喀什師范學院關于加強教師教育類課程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喀師院發〔2009〕65 號)等文件精神,圍繞師范生培養目標,我院進行了課程體系的大膽創新,加大引進和開發師范素質課程的力度,將《心理學》課程的2 個學時增加到3 個學時,由考查課改為考試課,并要求各教學單位結合學科特點開設“學科教學論”,到目前為止,我院已形成了職稱結構合理,教學經驗豐富的學科教學論教師隊伍,突出了師范類教師教育的特色,提高了師范類學生教育學的理論素養,增強了人才培養對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適應性。
盡管2008 年以來,我院在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方法進行了較為符合專業特點的探討,但仍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培養目標是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質量和規格的總要求,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邏輯起點,因此,符合客觀實際的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前提。我院現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目標的定位中,如“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培養目標是: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掌握數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運用數學知識和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受到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掌握數學教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較好的教學技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的中學數學教學以及相關部門從事數學教學研究及其他教育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從中可以明顯感覺到這一定位有著兩方面的不足,一是模糊性,未能較為準確概括本專業在本地區應側重于哪方面的發展;二是宏觀性,這一特性客觀上掩蓋了其特殊性,雖然培養目標的描述本身內涵有全面性,但具體到特定專業或特定區域的描述卻是對這一專業的再描述或再定位,突出的是特色。放眼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描述,卻又存在著趨同化,趨同化主要體現在不同院校類似專業和同一院校不同專業方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大同小異。[2]從這個角度講,我院在其定位上是立足于南疆,為南疆地區中小學培養師資,因而為培養基礎教育所需要的師資隊伍是我院辦學的定位,人才培養模式的制訂應突出師范技能與專業知識學習的有效而科學的結合。
培養過程就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執行過程,是人才培養的主要環節。縱觀我院人才培養的過程,程式化是顯著特征。具體表現為一是全校師范類專業課程模塊一致,未能突出特殊專業的特殊性,導致的結果就是有些專業希望開設一些特色課程,或通過其他形式的課程進行教學,但有礙于固定的方案格式,而未能進行有效探索。二是教學過程缺乏靈活性,不論是作為課程安排的管理者或是教學一線的教師,在具體到課程實施時,有著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心態,如針對課程的考核,全校統一的考核時間、考核方式,使得教師只能圍繞書本按時完成任務,而忽視了教學過程的趣味性與生動性,甚至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的乏味感。
我院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有專門的實踐教學環節,如見習、實習支教、課程論文、學年論文等,但通常都是指實習支教或教育實習。實踐教學就是為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對理論認識而進行的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因此,不論是見習或是課程論文均屬實踐教學環節,但事實上,根據一份問卷調查,在具體教學中,66%的教師及52%的學生將課程論文或學年論文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而非實踐教學。另一方面,由于這種觀念上的差異,致使實踐教學時數及質量難以保證。實踐時數限制在實習支教或教育實習的一個學期中,而這種實習是對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理論知識的應用性檢驗,但具體到每一學期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卻重視不夠。這種以結果代替過程的觀念或作法,必然是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匱乏及專業探究精神的欠缺。“麻省理工學院,之所以獲得成功,就是因為其第一任校長羅杰斯特別提倡實驗室教學與實地考察,重視實習,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3]
人才培養模式是涵蓋目標、過程、管理、評價等要素的一種模式,但通過分析人才培養過程,可以發現,我院在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解上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將模式等同于方案,人才培養模式就是人才培養方案,執行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就是實施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這樣,必然導致對文本執行的嚴格而忽視了實踐的過程及其文本執行效果的評價。從這個角度講,不論是管理者或是教師在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時,其實質是對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解與領悟,在理解培養模式的前提下才能有對教與學的恰當的理解。
由于我院自建校起就是一所師范類院校,以培養服務于本地區中小學基礎教育的師資為目標,因而在管理模式上主要采取封閉式管理,除定期與中小學溝通合作外,與教育之外的其他行業難以實現有效合作,其結果就是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相脫節。但隨著我院由師范類院校向綜合型大學的轉變,現代教師教育已不是單純的師范教育,而是突破了以往師范教育的諸多局限,要求引進來與走出去,因此,急需進行與社會、教育行政部門合作雙贏的管理模式的轉變。在這一背景下,傳統的管理模式需要轉變,但制約我院現有的管理方式的轉變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客觀社會環境的制約,突出地表現為客觀地理環境所導致的偏僻,交流不便與信息不暢。
師資隊伍薄弱是我院進行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2010 年以來,共招聘引進了10 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 名具有教授職稱的教師;本校有34 名在職教師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有12 名教師晉升了教授職稱,但由于受喀什近幾年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的影響,因此人才招聘引進工作受到較大的沖擊,個別引進的和本校培養的博士、教授也萌發了離開喀什的思想,僅2013 年,就共有8 名本校培養的博士和引進博士先后離開了學校,這就使得我院師資在學緣結構、學歷結構上存在著一定問題,不利于教育教學的客觀需求。
積極借鑒其他高校的做法,不失為我院人才培養的一種選擇,由于新疆各高校辦學定位不同,因而在師范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上各有其優點,新疆大學雖然是一所綜合性大學,但同樣有一定數量的學生就業面向是教育行業,因此,新疆大學突出的是綜合性大學的特色,強調一種人文的塑造,新疆師范大學緊緊圍繞師范型這一突破點,同時又占據著明顯的地域優勢,因而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有較強的靈活性。從這個角度講,突出特色是我院人才培養的一種理性選擇,“突”在喀什是多民族聚居地區,中小學生70%以上是少數民族學生,這種客觀條件決定了我院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中突出“雙語”能力,借助于維吾爾語言及維吾爾語言文學兩個專業培養更具有實用性、師范型的中小學教師。
不斷創新實踐教學環節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我院在實踐教學環節由于師范性的特殊性與局限性,更多地是通過教育實習或部分專業的實習支教達到對師范類人才的培養。因此,不斷創新和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才能真正實現人才培養質的飛躍。一是制度上予以保證,不斷完善實踐教學的規章制度,在經費支出方面既要嚴格又要靈活,在實踐環節的標準及要求上,既要合情又要合理;二是不斷就實踐教學跟蹤調研,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特別是針對實習支教中存在的如教學技能、教學方法等問題進行研討,進一步豐厚教學技能理論,拓展教學技能內涵;三是循序漸進根據專業課程設置配套安排實踐環節,構建層次分明、結構合理、類別豐富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敗關鍵在教師,教師素質關鍵在教學理念。只有真正轉變教師教學理念,形成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能保證人才培養質量。一是引進人才,保證人才的流動與循環;二是加強交流,加強與內地高校教師的溝通與協作,學習先進理念,更要加強與本地區中小學教師的溝通,了解基礎教育現狀;三是定期培訓,定期給予一定的專項經費資助教師進行進修、培訓,以開闊教師視野,提高師資質量。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個系統工程,須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新的教育理念會有新的培養模式的產生,而可行性的穩定的模式是教育理念得以貫徹的主要途徑,而這涉及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教學管理、師資隊伍建設、學習方式等多個要素,每一個要素都要在教育理念指導下,在確定的人才培養規模和專業目標后,圍繞這個目標進行模式構建。
[1]于黔勛. 對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解要回歸原點[J].江蘇教育,2012,(4):1.
[2]張僑,盛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 瓊州學院學報,2013,(3):101.
[3]袁東華. 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探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