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神海 趙平靜
(1.廣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2.四川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重慶 400031)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使用作為通用語的英語發出中國聲音成為對當今中國學者的必然要求,然而,實際上他們面臨多重問題與挑戰(黃萍、趙冰,2010)。近年來,非英語國家學者的國際發表問題成為國內外學術界的一大研究熱點(徐昉2014;王敏、劉丁,2013),但鮮有研究從文化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系統審視。波蘭西里西亞大學英語學院Andrzej·yda和Krystyna Warcha兩位教授2013年編輯出版的最新力作,《占據生態位:學術研究中的文化間性、跨文化性和去文化性》集聚多位研究者的13篇成果,對學術研究中的文化性進行了細致的研究,本文對該書進行評介。
全書共14章,除去引言,其余13章分為“專家型作者”、“新手作者和讀者”、“會議參與者”和“非研究學術語類”四個部分。
第1章是引言,兩位編者首先介紹了標題中“占據學術生態位”的由來,認為成功的學術交流就是抓住研究缺口,跳出自身語言、文化背景、教育傳統等限定的生態位。并討論了本書與已有研究的三點不同:圍繞學術生態位展開;包含論文、會議發言、非研究學術語類多種內容;覆蓋法語等多種一語學者的英語學術活動。最后闡述了跨文化學術話語實踐中的文化間性(不同本族語者使用通用語交流)、跨文化性(非本族語者與本族語者交流)和去文化性(被用作學術話語團體通用語的英語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文化標記,帶有可識別的非本族語者本土文化痕跡),并簡述了全書內容。
第一部分“專家型作者”包含第2-6章內容。第2章分析了專家型法國作者的學術引用情況。兩位研究者選取工程、科學和計算語言學科中法語作者法語論文、法語作者英語待發論文和英語作者英語論文各40篇自建語料庫作為研究數據。AntConc3.2.1共現分析發現法國作者在轉述動詞、according to、would條件句和if讓步從句的使用上存在問題,說明非英語作者的英語引用實踐受本族語和本國學術引用習俗影響。
第3章研究了西班牙作者西班牙語和英語論文中人稱代詞We的使用情況。作者從語料庫中提取西班牙生物醫學作者發表的西班牙語和英語論文各90篇,采用WordSmith Tools搜索論文引言、方法、結果、討論幾個部分的人稱代詞We,對兩類論文中每個部分We的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對比,并分析其話語功能。研究發現,西班牙語和英語論文在方法和結果部分存在We使用上的差異;且西班牙語論文強調關系鄰近性(proximity of membership),英語論文側重共識鄰近性(proximity of commitment),說明作者寫作中不但考慮語類和學科因素,還考慮語言因素。
第4章研究了波蘭作者在波蘭語論文和英語論文中積極自我評價和消極他人評價的使用情況。作者Kowalski以語言學領域英語作者英語論文、波蘭作者波蘭語論文、波蘭作者英語論文各50篇建立語料庫,采用MonoConc Pro 2.2對各類論文中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結構進行分析以研究,積極自我評價和消極他人評價的使用情況。研究發現積極自我評價的使用主要受語言影響,而消極他人評價的使用主要受文化影響,歷史環境也發揮作用,積極自我評價有增多趨勢,消極他人評價有減少趨勢,動詞結構成為評價的主要衡量指標。
第5章提出了兩種研究學術話語中立場問題的工具。三位作者認為,目前對學術話語中立場問題(模糊語和作者讀者關系)的研究不夠深入,而常采用的軟件分析方法存在不足,如限制新條目的進入和忽視情境。三位作者設計了研究模糊語和作者讀者關系的工具,并基于對四篇學術論文的分析對工具進行了驗證。兩種工具分別包含六條和四條判定標準。
第6章研究了印尼研究者的言辭風格。作者Adnan收集了印尼農業、生物和醫學三個自然學科和教育、語言、社會政治三個人文學科的126篇印尼語論文,分析論文在確立研究意義、綜述已有文獻、為研究立論和提出深化研究四方面的言辭風格,以對比人文與自然科學之間,以及各具體學科之間的不同。研究發現,人文科學在確立意義、綜述文獻和提出深化研究三方面顯著低于自然科學。六個學科相比,醫學整體上最高,教育學科最低。
第二部分“新手作者與讀者”包括三章內容。第7章提出和檢驗了三種培養本科和研究生學術寫作素養的方法。第一種基于學科的在線寫作方法由學科教師提供學術寫作、閱讀、查閱參考資料和避免學術剽竊四個模塊資料,但效果不好。第二種將學術閱讀和寫作融入本科學科課程的方法僅在應用語言學學科獲得較大成功。第三種基于語類的寫作教學使用以前學生完成的材料,學科教師、寫作教師和學生共同解構和合作建構這些材料,學生再獨立建構。這種方法雖取得了好的效果,特別是教師未強調批判意識,但一些學生卻表現出批判態度。
第8章研究了土耳其作者母語和英語論文討論部分互動元話語的使用情況。Akbas收集了土耳其碩士研究生兩種論文討論部分各10篇構成語料庫,采用Wordsmith Tools和手工識別元話語后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使用較多的元話語是模糊語和態度標記,但是,土耳其語和英語論文存在顯著差異的是支撐語和指稱詞I的使用。這與土耳其的學術寫作文化有關。
第9章對比了西班牙經驗醫生和實習醫生在病患高估網絡和英文學術文章信息上的看法。作者采用開放式問卷收集和分析了110名經驗醫生和56名實習醫生的看法。研究發現實習醫生更相信病患高估了網絡和英文學術文章信息,與經驗教師差異顯著;雙方都認為信息的可及性和煽情性是重要原因;經驗醫生能夠理解病患,實習醫生則認為信息誤導病患。
第三部分“會議參與者”覆蓋第10-12章。第10章對成功英語口頭匯報者的參會表現進行多模態分析。Morell從言語、身勢語、幻燈片內容和非口頭材料四方面對四個優秀的學術會議發言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優秀的發言言語清晰、語音語調適當;目光接觸、姿勢、手勢等恰到好處;幻燈片背景、文字、字體、行數、字數合理;非口頭材料有助于理解。
第11章研究了英語本族語與非本族語參會者在人際技能上的差異。作者聚集應用語言學國際會議本族語與非本族語匯報各5個構成數據庫,在軟件AntConc幫助下分析錄音錄像轉寫文本中的第一人稱代詞和形容詞,以探究兩類參會者的自指和幽默語使用情況。研究發現非本族語者自指使用在數量上與非本族語者無異,但形式更正式;非本族語者的幽默使用目的與本族語者相同,但在數量上少很多。
第12章研究了英語非本族語者與本族語者會議摘要中間接用語和模糊語的使用情況。作者收集本族語、印度、日本和土耳其作者英文摘要各30篇構建語料庫,然后通過統計分析比較非本族語者之間以及非本族語與本族語者間的差異。研究發現,日本語者間接用語使用最多,土耳其語者稍低,本族語者次之,印度語者間接用語使用最少,反映出東方語者在國際會議摘要中要么過于直接要么過于間接,且東方語者之間存在差異。
最后部分是量篇“非研究學術語類”文章。第13章研究以英語為通用語學者之間的郵件交流。Wojtaszek收集應用語言學領域950封電子郵件建立語料庫,采用質性文本分析方法探究了參與者組成、語言中權力關系/社會距離、和語言禮貌等內容。研究發現,參與者身份復雜;權力關系體現在學術頭銜、發表、引用和年齡等方面,但整體上關系平等;郵件反映了尊重面子的禮貌。研究還總結了一些本族語者郵件交流特征和波蘭語者英語交流情況。
第14章比較了英語本族語和非本族語英文學術招聘廣告。作者從學術工作招聘網站上任意收集了英語本族語和非本族語英文招聘廣告各70條建立語料庫,然后從文本數據如字句數、文本結構、詞匯如學術詞匯比例、正式性與中性標記如被動和名詞化多個方面對這些招聘廣告進行分析。研究發現英語本族語和非本族語在文本數據、詞匯語法正式/中性/復雜程度、模糊語策略特征以及整體的說服機制方面高度相似;但是兩種文本結構每一語步的信息內容之間存在一定差異,這與相應政治、社會文化有關。
兩位編者在引言中指出,他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讀者更加了解國際學術團體的實踐,反映他們可能的演變趨勢以及指明未來學術話語研究領域的方向。通覽全書,該編著的確達到甚至超越了兩位編者預期的目的。本書的特點和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本書具有豐富的內容,一是不局限于學術論文這一語類,還包含了較少被關注的會議發言、以及郵件和學術招聘廣告等非研究學術語類;二是覆蓋了以多個語系中多個語種為一語的人文和社會科學中多個學科的專家型和新手研究者;三是具體研究主題豐富多元,包含了引用、人稱代詞、評價、模糊語、言辭風格、互動話語等多個議題。
多數研究以語料庫為主要數據來源,綜合采用了思辨、干預式教學實驗、訪談、人種學方法、多模態分析、質性文本分析、統計數據等多種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了極為細致翔實的例證和分析。這些方法的使用使得每項研究既有豐富的數據作為支撐,又有嚴密的設計作為保障,具有較高的信效度。
全書以引言統領后續13項研究,整體結構簡單清晰。每一部分內部各章聯系緊密,自成體系。此外,雖然每章由不同作者撰寫,但每章內容在結構形式上遵循相近的思路:摘要、引言、方法、發現、總結,有利于讀者閱讀。簡單易懂的語言更加強化了本書的可讀性。
本書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方法代表了國際上該領域研究和實踐的前沿,對國內學者參與國際學術話語團體、對相關研究和教學都具有重要啟發。首先,所有研究關注的都是目前國際學術交流中真實存在的問題。國內學者認真研讀這些研究發現,并據此比照、思考和反思中國學術文化大背景以及自身日常的學術習慣、學術信念,必定能夠有所發現,從而在以后的學術郵件交流、學術會議參與和學術論文發表等方面熟諳國際規范和慣例、同時發揮自身文化優勢,在相應的學科中占據良好的生態位,以更好地傳遞中國聲音,促進文化走出去。
其次,這些研究關注的問題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在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中國文化迫切需要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國學者在國際發表、國際會議參與和日常國際學術交流方面有哪些優勢,存在哪些不足,受哪些語言和文化環境因素影響,如何揚長避短,實現突破和飛躍都是重要的研究議題。本書在理念(如專家型作者也存在很多寫作問題)、內容(如非研究學術語類)和方法(如語料庫作用的充分發揮)上都為國內如何開展相關研究、回答和解決這些基本問題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最后,本書為如何培養本科生、研究生和新手研究者的研究素養提供了參考。比如第7章的各種教學方法就值得借鑒,目前國內學術論文寫作課程、學術英語課程大多缺乏系統性和協調性,第7章的第三種方法所倡導的整合發揮學科教師和學術寫作教師優勢的做法或許能夠帶來改觀。再比如,第2部分對學術會議內容的研究和第13章對國際學術交流中郵件的分析也具有啟發,目前國內教學實踐幾乎沒有涉及這些內容。在早期的學術培養中就重視這些內容有助于新手研究者提升學術素養,拓寬國際學術視野。
本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全書側重實證研究內容、方法、過程和結果的呈現,對該領域理論體系的論述很少,讀者必須擴大閱讀范圍、參考其他書籍方可獲得全面的認識。另外,個別章節的適切性有待商榷,比如第6章。本書作為“外語學習與教學”系列下屬的一本關注將英語作為學術通用語的專著,核心內容應該與外語有關。但是第6章研究的是印尼一語者在印尼發表用印尼本族語寫的文章,與外語沒有太大關聯,雖然作者自身對此進行了說明,但始終說服力不夠。三是本書標題中最核心的概念——文化,并未成為分析的主體和焦點,研究更多的是在比較分析文本之后粗略地提出語言差異反映了文化異同。
雖然有上述三點不足,但是本書具備的特點和價值使國內學者可以通過它了解國際學術交流方面的注意事項,更好地融入國際學術團體;研究者可以從中找到新穎而重要的研究話題、借鑒有效的研究方法;教師可以從中獲益,了解到如何有效培養準研究者和新手研究者的研究素養。因此,本書對國內各學科學者、學術寫作研究者和教師均具有重要的推薦價值。
[1]黃萍,趙冰.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學者國際期刊英語論文發表之對比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5):44-48.
[2]王敏,劉丁.中國學習者英語學術論文手稿中立場標記詞塊使用研究[J].現代外語,2013(2):190-197+220.
[3]徐昉.非英語國家學者國際發表問題研究述評[J].外語界,2014(1):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