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艷
(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學生工作部,廣西柳州545006)
獨立院校學生公寓管理的德育教育延伸
沈艷
(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學生工作部,廣西柳州545006)
德育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的重點話題,獨立院校的有效德育不能僅限于課堂模式,學生公寓作為學校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德育功能是不能忽視的。文章從獨立院校學生公寓管理的德育必要性談起,搜尋獨立院校學生公寓德育的現存問題,探討加強獨立院校學生公寓德育的改進建議,以期讓學生在公寓德育中真正收益,實現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獨立院校;學生公寓;德育
從孔子的以“仁”為核心的德育,到蔡元培以公民道德教育為中心的五育并舉,再到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古至今德育一直是教育的中心問題。“德”字為先,“立德樹人”被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成才先成人,德育在成人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個人良好德性的養成不僅是個體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要求。學校作為開展“德育”的主要陣地,以往的“單一課堂式”德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德育的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促使我們把目光投向教育的每個因素,而學生公寓作為教育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如何把學生公寓轉化為德育因子,把課堂德育很好地延伸到學生公寓德育值得我們思考。
(一)獨立院校德育健全發展的需要
獨立院校是高校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肩負著為國家輸送人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道德判斷能力、執行能力是獨立院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傳統“道德課堂”模式的單一性容易把德育引入單純道德說教的誤區,長久積累,可能引發學生的“心理感應抗拒”,降低德育的效果。再者,學校作為一個由物理環境、文化環境、社會環境等組成的有機整體,教育因素遍布學校的每個角落,僅僅依靠課堂對學生進行德育,顯然沒有充分調動各種教育因素,發揮各種教育因素的作用,容易造成學校德育的斷節。獨立院校大部分實行住宿制,學生公寓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除了上課時間處于教學區范圍,其余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公寓區范圍,公寓早已脫離單純住宿的功能。2002年,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學生公寓是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的重要場所,是課堂之外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1],進一步強調了必須堅持高校公寓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宗旨,高校公寓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得到越來越多的顯現。獨立院校學生公寓的德育延伸是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提高德育效果的大勢所趨,學生公寓、公寓群作為廣泛意義上的家庭和社區,學生公寓德育教育不僅具有學校德育的特點,同時也可以借鑒家庭德育和社區德育的優秀成果,融匯貫通,把其發展成為學校德育的一個亮點,而且學生對公寓抵觸心理比較少,作為一種潛在性、非正式
性比較強的德育環境,可以彌補顯性的、正式的課堂德育環境可能帶來的“逆反心理”,達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形成與課堂德育的優勢互補,形成一條完整的學校德育鏈。
(二)獨立院校學生健康發展的需要
獨立院校一般面向全國招生,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家庭背景、價值觀念、情感取向,而且本來90后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特點比較突出,互不相識的幾個學生被分派到一個宿舍,大家必須在短時間內進行有效的融合才能保證大學生活的正常進行。而融合過程必然會涉及到很多的矛盾,比如說性格不同帶來的處事態度的分歧,家庭背景不同帶來的物質觀念分歧,生活習慣不同帶來的宿舍衛生分歧等等。在宿舍成員個性突出的情況下,如果不進行正確的方向引導,任由分歧擴大化,這些分歧有可能就會膨脹演變成為問題,比如說學生的自卑心理、價值觀扭曲、盲目攀比、缺乏集體意識等,進而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甚至是整個學校的工作秩序。同時,如果不強調公寓的德育,公寓所提供的輕松、舒適的生活環境和便利、充足的物質條件,很可能會被物過其用,使公寓功能變質,成為滋生墮落的溫床,養成學生散漫懶惰無進取心的混日子的行為態度。公寓作為集體生活的場所,同時也是容易產生個人問題、集體問題的場所,必須引起獨立院校的高度重視,遏問題于未萌中,治問題于過程中,用有效的公寓德育促進學生融合,引導集體生活,端正個人思想,從而促使公寓中的每一位學生都能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道德,身心朝健康的方向發展,擁有一個歡樂和諧的集體生活。
(一)誤把學生公寓管理德育當成單純的公寓制度建設
某些獨立院校把學生公寓管理德育簡化為公寓各項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學生公寓衛生管理辦法》《學生公寓用電管理辦法》《學生公寓安全管理辦法》《學生公寓評優條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相繼出臺,并且逐步完善走向正規化,我們不否認這些規章制度的出發點是好的,體現了學校對于學生身心安全和健康的審慎管理態度,而且規章制度確實能起到一定的德育作用,但是這些規章制度德育性的時效和學生對于這種德育的認同感和內化力值得懷疑。現今大部分的公寓管理規章制度是從“禁”的角度出發,用一系列的條條框框形成對學生的一種外部約束力甚至是一種外部懲戒力,外在約束學生必須做某些事或者禁止做某些事,一旦違反,就要受到相應的處分或懲罰。這樣的外在力量確實能形成一定的威懾力,學生懾于管理的權威不敢輕易觸犯條例,但是長期的外部束縛容易引起學生的抵抗心理和逆反心理,公寓也容易變成一個禁錮學生的空間,學生與學校的關系就會走向管理與被動接受管理的對立面,學生與學校之間逐漸形成一種無形的阻隔,學校不是用心接納學生,學生不能真正融入到學校中,學生對于這種外部約束認同感不高,難以轉化為內部教育力量,一旦外部約束條件撤除,德育的效果也會隨之消失。“禁”把公寓管理德育僅僅量化為一條條規章制度,是一種把德育簡單化粗暴化的行為,得到的短暫化效果遠遠不如“導”,而且還埋下了學校與學生之間矛盾的隱患,德育的應有之義不是“禁”而是“導”。
(二)學生公寓管理德育的師生參與度不足
部分獨立院校的師生對于學生公寓德育的認識度不足,公寓作為一種休息娛樂的場所被大多數師生所接受,在休閑功能、服務功能得到普遍認可的同時育人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遮蔽,育人功能外在突顯性不明顯導致師生對此的重視度不高。就教師方面而言,從事公寓管理的專業教師人員比重較學校其他部門而言并不充足,在此基礎上,一些專門從事公寓管理的教師大部分時間都是處于遠離公寓實體環境的辦公室辦公決策,并沒有真正用心進入學生公寓的實際生活中,沒有真正走進真實學生公寓德育情境中去了解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只是形成一種遠距離的空談,影響力有限。而與學生接觸頻繁的宿管阿姨,大部分缺乏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能給予學生更多的是衛生清潔、信件接收、門禁管理等幫助,不僅缺乏德育意識,也沒有能力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德育。形成了有能力對學生進行有效德育的教師遠離學生,頻繁接觸學生的公寓管理人員無能力對學生進行有效德育的尷尬局面。就學生方面而言,一些學生本來就缺乏自我教育意識,學生公寓的輕松休閑的氛圍更讓這種教育意識下降,形成一種松散的公寓文化,忽略教育只談娛樂。同時,很多時候教師的行為是學生行為的風向標,教師對于學生公寓德育的參與度不高也降低了學生對公寓德育的重視程度,學生不能明確看到引領公寓德育方向的旗幟,感受不到公寓德育背后的教師、學校支持力量,參與德育的積極性自然不高。沒有教師對于公寓德育的引導力量,少了學生參與公寓德育的興趣,公寓德育的兩大中心主體的參與度都不足,沒有形成學生公寓德育中“人”的合力,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三)學生公寓管理德育方式單一、活動單調
某些獨立院校在學生公寓德育方面一味無差別地運用某種單一的德育方式,比如說服教育法,它的濫用使德育在很多情境中從說理變成了說教,以理服人變成了強制灌輸。不管是學生個體還是集體出現了問題,公寓管理教師不弄清全部情況,不考慮各種德育方式的情境適用性,對學生就是一味大道理的說教,學生表面上點頭贊同,背后卻覺得無聊乏味,聽過就好,無需在意。還有一些獨立院校學生公寓定期開展先進思想學習會議、講座,每個宿舍派代表參加會議,繼而代表再傳達會議精神,活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很多會議內容過于高高在上,不切學生的實際,不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學生無法產生學習的興奮點,更不能內化為學生的自我教育力量。這些會議、講座變成了一種強制性的活動負擔,宿舍代表也不能真正履行傳達思想、擔當公寓德育帶頭人的職責。單一的德育方法的濫用容易讓德育留給學生刻板的印象,認為學生公寓德育沒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就是假大空的呆板教育,學生公寓德育的過程一成不變,只是簡單的單調重復。
(一)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公寓德育的內化力
學生是德育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德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學生,“立德樹人”,“德”與“人”是分不開的整體,以學生為本是獨立院校開展公寓管理德育的應有之義。以學生為本,就要了解學生的德育需求,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德育主體,而不是迫于權威接受制度化的被動者,要幫助學生化被動為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公寓德育過程,尋求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心理健康等發展點,學生不斷自察反省的同時教師幫助學生建立公寓德育問題反饋機制,鼓勵學生向教師反映問題,尋求幫助。在學生公寓內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活動,幫助學生提高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三自”意識,培養學生樂于奉獻的服務精神[2],提高學生公寓德育的內化力,使外部的道德約束轉化為自我教育的力量,繼而發展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姿態,使學生無論身處什么環境,都能形成正確的道德理念,實踐良善的道德之路。以學生為本,可以避免公寓德育內容空洞化和過程刻板化,使德育有血有肉,落到實處,使學生能感受到宿舍公寓德育帶給他們的益處,形成學生對于公寓德育的高度認同感。
(二)走進真實學生公寓德育情境,形成師生德育合力
加強獨立院校學生公寓管理師資隊伍的建設,改變以往學生公寓管理教師隨意性過大的缺陷,調配具備系統德育知識的專業教師參與學生公寓德育工作,形成輔導員、公寓管理專職教師的連接網,使課堂德育與宿舍公寓德育形成一個完善互補的整體。鼓勵公寓管理教師走出辦公室走到實際的公寓
環境中,與學生直接接觸,了解公寓德育環境中真實的人和事,從實際的公寓德育情境出發,滿足實際需要,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心理健康等得到切實的發展,而不是隔空主觀臆斷學生的道德狀態如何,隨意設置幾個發展方案。同時,教師親身走進學生公寓德育環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校、教師對于公寓德育的重視,以教師的帶頭力量引起學生對于公寓德育的關注,選拔和培養一定的道德先進人員和文明宿舍,以榜樣的示范效應感染其他學生,發揮集體中的傳遞感化作用,調動學生對于公寓德育的感受力,形成宿舍的道德歸屬感和認同感,以點帶面、以人化人,逐步帶動全體學生參與到公寓德育,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學生公寓德育,形成教師與學生對于公寓德育的最大合力,使公寓德育過程合理化,效果最大化。
(三)靈活選用德育方法,凸顯學生公寓德育特色
學生公寓是一個特殊的德育環境,學生處于公寓里的時間長,公寓的生活氣息比較濃,舒適、輕松的物理生活環境使公寓的氣氛相對課堂而言比較活躍,而相對輕松的環境使學生身心愉悅,對德育抵觸心理比較少,德育的潛在性功能更容易得到發揮,但也對德育過程的靈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期待有德育有成果的同時也期待過程不死板沉悶,有人性有生氣甚至是有樂趣。對此,學生公寓德育必須更多地朝實踐性的路線邁進,以實踐性德育為主,教師不能生搬硬套某種德育模式,而是要審慎選擇德育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理想激勵法、情感陶冶、行為訓練法等德育方法多種多樣,沒有優劣之分,各有優缺點,教師在選擇德育方法的時候就要綜合考慮實際情境、實施難度、學生特點等多重因素,優化排列組合德育方法,選擇最合適的德育方法,達到高效德育。同時,公寓環境是一個由物理環境、文化環境等構成的有機整體,必須發掘環境中各個因素的育人功能,完善公寓硬件設備,創設濃郁公寓文化,使公寓形成一個良好的德育整體氛圍,形成一個系統的公寓德育規劃。在此基礎上開展多樣的公寓德育活動,豐富公寓德育活動的形式,體現公寓德育的特色,如設立公寓德育熱點問題討論專欄、建立公寓心理健康咨詢室、放映德育電影、表演道德情景劇、組織公寓素質拓展活動等等,提高學生參與公寓德育的興趣,讓學生在公寓德育中真正受益,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見[E B/O L].(2002-02-22)h tt p: //www.moe.e du.cn/e d oa s/w e bs ite18/info239.h tm.
[2]白石路.張鳳.論高校學生公寓管理中德育工作的滲透[J]管理薈萃,2013(11):10-11.
G642
A
1673-8535(2015)04-0105-04
沈艷(1982-)女,湖南湘鄉人,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學生工作部職員,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
(責任編輯:高堅)
2015-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