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昌
(寧海縣越溪中學,浙江 寧海315605)
論基于閱讀的農村初中學困生的學法指導
王國昌
(寧海縣越溪中學,浙江 寧海315605)
農村中學,學困生是客觀存在的一個弱勢群體。關注學困生,以閱讀指導為突破口,以關愛提升學習愿望,在成功體驗中激發學習興趣,引導養成最基本的閱讀習慣,在潛移默化中教會閱讀方法,在有效管理中積累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從而實現全面轉化學困生的目標。
閱讀 農村初中 學困生 學法指導
學困生是客觀存在的一個弱勢群體,尤其農村中學所占比例比較大。因此關注學困生,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是擺在每一位教師面前一道難以逾越又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筆者在農村從事語文教學三十余年,根據自己多年教學實踐,覺得閱讀指導應該是醫治學困生的一副良劑。
義教語文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個性化閱讀,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在主動積極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閱讀,根據個體不同個性體驗、感悟,形成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以學生獲得自我發展使其主觀能動性得到煥發。
實際上,很多學困生雖缺乏學習興趣,但并不缺乏閱讀興趣。只是我們應盡量給他們的閱讀加以引導,逐漸與教學之閱讀并軌,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所以,閱讀指導應該是有效指導學困生學習的最佳突破口。
學困生在學習生活中因成績不理想,常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嘲笑、父母的責罵,以至于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因此我們要主動走近學困生、關愛學困生,了解他們的心理,解決他們的困難,尊重他們的人格。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課堂上、生活中,多給他們一個贊許的眼神、一次溫暖的撫摸、一句表揚的話語、一次耐心的等待,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及殷切的期望,他們或許就會多一份自信,多一份努力向上的動力。學困生因基礎差,成績反反復復在所難免,教師能多一分耐心,多一份對學生的信心,并發動和鼓勵其他學生關心、幫助他們,從精神上多予以鼓勵,成為促進學困生學習進步的助推器,從而大力提升學習愿望。
學困生在學習上很少有獲得成功的機會,所以,教師要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創造機會和條件,讓學困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上課時,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如讀讀寫寫,通過閱讀在書本上直接找出答案的簡易或稍難問題讓學困生回答,回答正確立即給予鼓勵表揚,讓他們獲得成功的愉悅。“信心比黃金還重要”,一次又一次的成功體驗使他們有進一步學習的要求,面對稍難的問題樂意思考、主動舉手發言了。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當學困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獲取成功時,內心就會萌發一種快感和強烈的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說過:激發兒童的興趣,精心保護和培育兒童發自內心的學習愿望,以及由此萌發出來的學習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教學促進發展的起點。所以教師要看準有利時機,積極鼓勵,精心誘導,及時點撥,千方百計讓學困生獲取成功,看到自己的潛在能力和學習成果,享受到成功的樂趣,感受到教師沒有冷落他們。這時,他們的抑郁心理就會減輕,尋求成功信心和意志就會得到強化,積極向上的動力就會增強。
葉圣陶先生認為:“閱讀教學之目的,我以為首在養成讀書之良好習慣。教師輔導學生認真誦讀課本,其意乃使學生漸進于善讀,終于能不待之輔導而自臻于通篇明曉。”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自然養成的,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加以持之以恒地引導,使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得到培養。
1.培養學困生預習、復習、鞏固的好習慣。
學困生大多基礎差,上課跟不上老師講課速度,因此培養學困生良好預習習慣就顯得非常必要。第一步,通讀課文,借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第二步,精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了解課文內容及作者寫作意圖,找到自己喜歡的句段多遍閱讀或朗誦,加深理解和體會,找出自己尚未讀懂的句段做好標記,等待上課時請教老師或同學;第三步,思考課后練習,記下自己的理解和認識;第四步,對于文中記述的年代久遠的事實,科學性很強的道理,與自身生活經歷太遠的材料,要求學生可以通過圖書館、互聯網或向父母等渠道搜集有關資料,幫助理解。復習時,不要采用炒冷飯的方式,要明確告訴學生復習的大致范圍及側重點,做到有的放矢。對學困生而言,達到要求的,要予以表揚鼓勵,并樹立進步典型及時強化正確行為。
2.培養勤于背誦的習慣。
學困生大多是不善于背誦和記憶的。每一位語文教師都知道背誦是積累的最有效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背誦有助于發展學生記憶力,規范學生語言,因此背誦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意義。那么,怎樣提高學困生背誦能力呢?可以采用思維導圖方式,每一學期初將所要背誦的課文、古詩詞等,一目了然地告訴學生,并規定一定時間內完成,學困生難以按時完成的,除了平時教師勤于督促外,還要成立學生幫扶小組,幫助學困生努力完成。
3.養成勤學、多思、好問的好習慣。
一般情況下,學困生大多不太喜歡動腦思考,即使不懂也不敢問。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問,才有學習內驅力。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習慣。開始學生大多不會質疑,有的學生還會提出一些與課文無關的問題,盡管有的問題顯得幼稚可笑,但只要是學生經過認真閱讀、認真思考后提出來的,教師千萬不要毀滅學生智慧的火花,要恰當把握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的心理,充分激發學生質疑興趣,做到相機誘導、有的放矢。要培養學生學會從文體、關鍵詞句,或從文章結構、寫作等方面質疑。我經常對學生說,老師最喜歡愛提問題的同學和敢于回答問題的同學,甚至喜歡提得不好、回答得不對的同學。這樣,可以大幅削減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敢問。當學生提的問題離題了,我就教給學生問的方法,并熱情鼓勵,讓學生會問、愛問。學生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所以,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想象,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培養,激勵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另外一點值得注意,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可以讓學生自己讀書,互相議論,自主探索解決,以培養學生勤學、多思、好問的好習慣。
“閱讀教學的目的,簡言之就是教學生學會閱讀,最終達到不需要教師教,學生自能讀書的目的”。教師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識教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在不斷學習、探索中掌握學習語言知識的基本方法,把處理知識的能力教給學生,所以,教師的工作就是引導學生。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身示范,明確要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學習方法。如學習新知識階段,要求學生閱讀時養成下列習慣:A.邊看邊查,遇到生字詞,隨時查閱工具書解決;B.邊看邊想,能專心致志;C.邊看邊劃,隨手在書上圈出生字新詞,點出重點詞,劃出段落層次;D.邊看邊批,在書的空白處或行間寫出注釋或疑難。學法指導不能采取一次性處理,應當分點、分層、分階段指點。學法指導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具體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根據學習內容特點和自身條件選擇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如學習課文,通過學法指導,使學生掌握“文字優美的要多品味,意境深遠的要多想象,感情豐富的要多體驗”的學習方法。同時,對學生自學,要明確要求,嚴格訓練,持之以恒,養成習慣,注意做到由易到難、突出重點。“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是葉圣陶教育思想的核心。培養自學能力必須有正確途徑和科學學習訓練方法。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和保證。
學困生之所以成績難提高,與他們貧乏的詞語積累相關。詞匯積累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達到一定量的詞匯量,閱讀障礙破除也就水到渠成。我校學生來自海邊農村,雖然經過小學階段的學習,但學生閱讀量仍然嚴重不足,有這么一道題:“據一項抽樣調查顯示,魯迅、巴金、金庸、老舍、瓊瑤、古龍、賈平凹已經連續四次名列我國讀者心目中最喜愛的作家排行榜,請選出其中一位,完成下面的讀書卡片(讀書卡片:作者 作品 人物 與人物相關的故事 ”)。結果學生填得張冠李戴、笑話百出。可見學生的語言貧乏、知識面狹窄的程度。為了加強課外閱讀,我采取一定措施:第一步,先建立班級圖書館,按照《語文課程標準》附錄中7—9年級的“關于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和“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人手上交一本,逐年增補,到初三畢業時,圖書館解散,個人上交書本一律歸還給個人。第二步,加強閱讀指導。首先讀書要有主次、有難易、有重點、有選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其次,根據文體不同,有針對性地做好讀書筆記,如果是名著,要摘出書中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主要情節;如果是散文或詩歌,要摘出精彩句子或語段。三是認真寫好讀后感,尤其是七年級學生,做好讀后感寫作輔導工作,結合自己的實際水平,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四是做好監督工作,成立班級圖書管理小組,每星期三的班會課上,由組長對上星期同學完成課外閱讀的情況進行匯報。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積累大量素材,為閱讀和寫作打下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學習能力提高必須重視閱讀,做好閱讀教學。提高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們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正視學困生的閱讀障礙,采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整體學習水平。
[1]盧鴻鳴.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及轉化策略[J].湖南教育,2003(10).
[2]林勇強.學困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對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S1).
[3]翟紅花.改進閱讀教學培養學生能力[J].太原科技,2000(01).
[4]肖玉清.注重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素質[J].職教論壇,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