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財經大學 王碩 嚴鑫
大學生中介平臺現狀與發展研究①——以蚌埠大學城為例
安徽財經大學 王碩 嚴鑫
摘 要:企業單位對于大學生“就職經歷”和大學生對自身能力的要求不斷增高,使得兼職需求持續擴大,各式各樣的中介平臺隨之產生。大學生中介平臺為豐富大學生實踐生活和幫助企業搜尋臨時勞動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其中存在的問題刻不容緩。亂收費、誠信度低、安全性低、性價比低下等現象是阻礙此行業發展和侵犯大學生利益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 中介機構 兼職
大學生踏進大學校門之后,迎來的不僅僅是安逸放松的大學生活,還有畢業后的就業問題。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使得企業和單位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高素質不僅僅包含課堂授業的知識,還有工作實踐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因此大學生紛紛利用方便的資源,加入社團或學生會,更多的是參加活動和比賽來鍛煉自己。然而上述活動僅限于校內,現在的大學生對社會工作的需求明顯增高,就是所說的兼職。另外,由于業務的不確定性,企業對于臨時勞動力的需求也普遍較大,卻無介紹渠道。在市場需求和政府指導下,社會中介機構逐漸進入大學生群體,成為連接大學生和企業的重要環節。
對于缺乏社會經驗和自我保護能力的大學生來說,如何選擇大學生中介機構和保證自身利益,達到完善自己的目的一直是社會性的問題。本研究課題從大學生、企業、中介機構三個點出發,對蚌埠市大學城進行實地調研。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數據整合和分析,對大學生中介市場的現狀進行系統評價,并對該行業的發展提出建議。
本研究項目以實地走訪的方式對安徽省蚌埠市大學城的安徽財經大學、蚌埠醫學院、蚌埠學院三所高校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另外本組成員走訪聯系了自身接觸過的5家企業,以及三所中介機構,做了詳細的數據搜集,下面進行詳細分析。
本次調研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回收問卷573份,回收率95.5%。問卷分為兩個部分:兼職參與情況調查和大學生中介市場評分。
組員對就職的企業進行了電話采訪和實地走訪,就企業對大學生兼職和中介機構的評價和建議聽取意見。此外,本組還向無憂網、58同城、學網和本校學生團體成立的中介機構進行了電話采訪,獲取了部分資料。
3.1 對大學生調查
本組采取簡單隨機抽樣的方式,在安徽財經大學、蚌埠醫學院、蚌埠學院三所學校中各抽取20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其中部分學生進行實地采訪。
3.1.1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本問卷包含兩個部分:兼職參與情況和大學生中介市場評分。
(1)兼職參與情況部分有四個問題:是否做過兼職;參與兼職類型(僅限參與過兼職的學生);是否接觸過大學生中介機構(僅限參與過兼職的學生);接觸的中介機構類型(僅限接觸過大學生中介機構的學生)。
就反饋回來的問卷來看,67%的大學生做過兼職,說明蚌埠大學城的大學生課外實踐參與程度較高。在參與過兼職的學生中,參與兼職的類型主要為:發傳單、服務生、銷售員、模特等,并有84%的參與者接觸過大學生中介機構。在接觸過大學生中介機構的學生中,52%的參與者是通過非正規中介機構,14%的參與者通過學校內的大學生服務中心,34%的參與者通過加會員的方式加入正規的中介機構以獲得服務。

圖1 大學生兼職接觸中介機構方式
通過圖1可以明確發現,大學生大多數選擇較為非正規的中介機構,原因是收費較低或不收費。通過正規的中介機構,比如58同城、無憂網、趕集網等較為正規的中介公司的比例僅次于非正規中介機構。而保障程度較好的大學生服務中心在大學生課外實踐中所起的作用不大,這與引導大學生全方面發展的政策落差較大。
(2)大學生中介市場評分
本評分系統共有10個評分項目,每個項目10分,對所有問卷結果采用簡單算數平均的方法得出每個評分項目得分。最終總得分作為評價大學生中介市場的依據。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評分細則
從表1可知,大學生中介市場總得分為58.5分,得分較低,可見大學生對兼職中介市場的總體滿意度較低。
其中突出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對中介機構介紹的工作不滿意;兼職酬勞普遍較低;自身利益得不到保證;工作經歷對自身幫助較低等。而普遍較為滿意的有:收費;工作安全性;企業對求職者態度等。
3.1.2 實地走訪結果分析
本次調研實地走訪采取詢問的方式,對三所學校的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了搜集。(由于時間限制,只對部分大學生進行了采訪,所得觀點具有一定局限性,僅作為參考)
大學生對兼職市場和中介機構的滿意度普遍較低。主要觀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報酬過低;兼職市場上普遍的價格為6~20元不等,且大多為發傳單等較為簡單單一的工作。
(2)勞動量較大,和報酬完全不符;就被調查者參與過的兼職類型中,服務員、戶外勞務等工作的勞動量非常大,特別是戶外勞務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難度和體能消耗很大,甚至在工作結束之后會出現身體不適。
(3)大學生自身保障較低;由于流動性較強的大學生勞動群體比較龐大,中介機構大部分采取“報名—工作—發工資”的簡易流程,大學生的安全和利益得不到任何保障。
(4)中介機構介紹的工作含金量過低;無論是學校內的大學生服務中心還是以利益為先的中介平臺介紹的均是以體力換取金錢的“低能工作”,對大學生提高社會工作和交際能力的幫助很小。
3.2 對企業調查
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在校大學生對工作的要求是短暫的,所以企業方面不可能投入很大的成本對其進行培訓或分配較為重要的工作。通過大學生中介平臺尋找的兼職大部分是以小時計費的短時工作,簡單而單調,企業與大學生之間也只是你情我愿的關系,不會給付超過其勞作價值的報酬,更不會簽署合同,這在市場上普遍被大家接受。由于沒有法律的約束或者行業的約定,企業對于其中可能出現的利益和安全隱患均不會給予很多的關注。
由于兼職大學生是潛在的員工,并且企業家對高素質人才的尊重。大部分企業對尋找兼職的大學生都會給予人情方面的關心和照顧,工作的針對性越強、雇傭之間接觸越多,企業對大學生的關心就越多。但這些都是理性的方面,不會影響整個大學生中介行業和兼職市場。
3.3 對中介平臺進行暗訪
蚌埠大學城存在很多學生或者社會人士發起的中介平臺,大部分都是非正規的組織。其工作地點均選在大學城周圍的小區民房,隱蔽性較強,環境較差。其宣傳方式一般采用學校代理宣傳和傳單方式,不會收取費用或收取少量費用。
較為簡單的中介機構服務方式和態度也較為低下,一般采取手寫登記的方式對求職者的信息進行簡要登記,分配的工作非常單一,在事后也不會進行回訪。通過對無憂網的實地采訪和58同城、學網的電話訪問,得知正規的中介機構服務態度較好,工作種類也較為豐富,還會有附加的服務如培訓、課外活動、交友等。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需要繳納不低的會員費用,服務普遍也只是搭建求職者和企業的聯系,附帶的服務也很難得到實施。
4.1 大學生權益和安全得不到保障
中介公司利用大學生維權意識不高、涉世不深的弱點簡化經營方式,剝削大學生的利益,在整個市場中獲得大量利潤。調查顯示,在繳納費用的時候,非正規性的中介機構不會出示發票或僅僅是手寫的收據,一旦出現事故大學生很難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此外中介平臺提供的兼職環境普遍較差,大學生工作過程中的人身安全很難得到保障。大部分企業將大學生勞動力作為“老黃牛”,讓其從事高強度和危險系數較高的工作。
4.2 中介市場監管不力
大學生中介市場屬于相對新的產業,沒有相對成熟的行業規范,更缺乏法律的約束,用“黑中介”來描述某些中介機構甚至不為過。中介平臺相互之間缺乏聯系和競爭,獨立經營,也造成了中介市場發展緩慢的現狀。
現階段中國經濟市場發展迅速,法律很難及時對某些小型行業做出規范和調整。而政府方面對大學生教育的投入和學校方面對大學生課外實踐活動關注的空缺使得大學生中介平臺得不到社會的重視,讓牟利者有機可乘。
4.3 中介平臺提供的工作“含金量”過低
調查顯示,大學生中介平臺提供的兼職工作主要以勞動型工作為主,使本著鍛煉自己為初衷的大學生以汗水換取金錢,雖然在某些程度上使得大學生的身體和交際能力得到鍛煉,但總體來說回報甚微。
5.1 規范大學生中介市場的監管
大學方面應加大對大學生課外實踐生活的關注,對大學生德智體發展做正確的引導,把保障大學生利益和安全擺到首要位置。政府方面應加大對社會中介在大學生市場的規范,最好采用立法的方式實行強制性措施,讓不法分子無機可乘。政府還應該就企業使用臨時工做規范和法律約束,讓企業在接受大學生的同時牢記義務,大學生在利益受到侵犯的時候可以通過正規渠道維權。
社會應看到大學生中介市場存在的嚴重問題,加大對高素質人才的關注和培育,積極參與到關心大學生健康發展的隊列中來。
5.2 大學生中介機構應完善自身結構和服務
中介機構應該規范化經營,以正規企業的方式面向大學生市場。實時公布獲取的企業及求職者的信息,建立求職者和企業之間的溝通橋梁,和雙方簽署合約,將各方的權益及義務以書面形式呈現,使整個合作過程有據可依。
此外中介市場應該豐富兼職范圍,加入能夠真正鍛煉大學生的工作,并把成立長期合作作為目標,形成“兼職—培訓—課外活動—交友—咨詢”等特色服務,將大學生中介行業建設成成熟規范的行業。
5.3 大學生應端正觀念,靈活獲取社會經驗
大學生作為受高等教育的群體,應該擦亮眼睛,合理地安排學業和課外實踐之間的關系,時時注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此外,推薦大學生以校內活動為主,校外兼職為輔,找到適合自己的鍛煉方法。
大學生可以利用長假參與社會實踐,與企業建立較長時間的工作合同,將各方的利益做很好的保障。全身心地投入某種事業,得到的回報可能會更好。
大學生中介平臺屬于新型產業,它的發展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需要政府的管理、企業和學校的配合、中介機構的貫徹。就像其他成熟行業的發展歷程,大學生中介行業也需要時間的檢驗和篩選,最終真正成為服務大學生和企業的主力軍。本次科研調查本著真實的原則,客觀地提出現階段出現的問題,做出針對性的建議,希望對大學生中介行業的規范發展做出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倩.大學生兼職的動因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
[2] 唐斯羽.大學生兼職權益受侵害現象及其成因調查報告——兼談大學生兼職權益的保障措施[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08(01).
[3] 曹建華,邵立群.在校大學生兼職調查研究[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4).
[4] 經素,吳亞子,趙燕.大學生兼職情況調查報告——以南京地區高校為例[J].青年研究,2005(10).
[5] 郭杪.關于大學生兼職中維護自身權益的探討[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7(03).
基金項目:①2014年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AH201410378332)。
中圖分類號:F2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5(c)-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