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贛州市第四中學,江西 贛州 341000)
合作學習理論視閾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研究
張莉
(贛州市第四中學,江西 贛州 341000)
在新課改背景下,利用合作學習方式進行高中語文教學已經不再是新鮮事物,科學地開展合作學習讓課堂產生應有的教學效益是廣大學者和一線教師共同的愿望。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和策略,對提高高中語文教育教學質量有積極的作用。同時,在合作理論框架下研究高中語文教學策略勢必對中學教育產生積極影響。
合作學習 高中語文 教學策略
近年來,合作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和認可,以合作學習方式開展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逐漸趨于常態化。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有增無減,在學習中強調合作和互助已然成為大勢所趨。總體而言,合作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效率,而且對高中語文教學產生積極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美國開始興起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的風潮。從70年中期至80年代末,合作學習逐漸發展成了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和策略。合作學習概念在其不斷發展的幾十年里呈現出多樣化狀態,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定位為合作學習給出了不同定義,具體如下:
國外合作學習研究起步較早,約翰遜兄弟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合作學習是一種可以應用于任何年級和任何學科的基本教學策略。霍普金斯大學的斯萊文(Slavin.R.E.)在早期研究中明確表示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并憑借小組成績獲得獎勵或者認可的課堂教學技術[7]。特拉維夫大學的沙倫(Sharan)認為,合作學習是組織和促進課堂教學的一系列方法的總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則是所有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雅各布、鮑爾和范恩(Jacobs,Power&Wan Inn)直接將合作學習定義為促進學生更有效合作的思想和技術[10]。
國內合作學習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末才開始對合作學習進行理論研究,到了90年代才進行實踐研究。關于合作學習的概念,王坦認為,合作學習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學習,以團隊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6]。盛群力則認為,所謂合作學習,指的是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將6名學生按性別、能力、個性特點、家庭社會背景等混合編組,形成一個異質的學習團隊的教學活動[5]。
事實上,無論是國外學者還是國內學者都認可的一點是合作學習是服務于教學實踐的。因此,其實質應該是一種具有可操作性和實踐指導價值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但是從我國高中語文教學現狀看,合作學習的應用還存在諸多不足,合作學習效率仍舊比較低,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2.1 對合作學習的認識存在偏差
就教師而言,某些偏遠地區的一線教師對合作學習的實質缺乏深刻認識,或者是由于某些客觀原因,對合作學習的態度較冷漠。毫無疑問,如果一線教師的專業素養不高,或者不能積極進行專業自主發展,那么他的教學理念必然相對滯后,同時懼怕接受先進的教學理念或教學模式帶來的沖擊,這必將形成惡性循環。同時有一部分教師出于學生升學壓力的考慮,只是把合作學習當做一種課堂點綴,走走過場,并沒有真正把合作學習當做日常教學的一種常規手段和策略,合作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就學生而言,某些學生的合作意識比較淡薄,同時缺少合作技能。在高中語文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是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了解且互相信任。但現實情況是,很多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不太信任其他小組成員,或者不愿意和其他學生合作,更有甚者表示不愿意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識或資料。也有些學生愿意與其他學生合作,但是不清楚該如何實施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分工不明確,小組成員的任務分配不合理,這些情況很容易導致小組合作學習演變成“好學生講,差學生聽”的窘境。
2.2 對合作學習的設計不夠合理
合理的設計是小組合作學習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保證。倘若任務設計不夠合理,那么教學效果肯定會受到極大影響。我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合作學習存在合作方式較單一、合作任務較枯燥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源于教師不合理的教學設計。日常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討論是最普遍的方式,長時間使用這種方式必然讓學生失去對它的新鮮感和興趣,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勢必受到影響。此外,調查顯示高中語文教學中大多數合作學習都用在討論篇章和句子的理解方面,這樣的任務固然對師生互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內涵,但是課堂內的合作學習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只是思辨型的,缺乏足夠的數據或材料支撐,久而久之會讓學生失去探究問題的熱情,進而導致教學效率下降。
2.3 對合作學習的評價不夠科學
目前高中語文教學評價機制仍舊以傳統終結性評價為主導,換言之,學生期末考試的成績是一學期表現優劣的唯一評判依據。有些學生在日常教學小組合作學習中表現得非常優異,但是僅僅由于期末考試發揮失常導致期末總評成績不夠理想。顯然,這種終結性評價方式并不科學,而且這種評價方式根本無法反映和體現小組合作學習在課程教學中的作用和價值。如果長期采用終結性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然有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同時這種評價方式無法全面客觀反映一個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學生在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參加小組合作學習的綜合表現理應作為該生學期末最終成績的一項參考依據,這種做法不僅是對學生付出努力的一種認可和首肯,更能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達到良性循環的積極效果。
合作學習是新時代對高中教師提出的新要求。針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存在的現實問題,學校和教師都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從培養意識與觀念、優化實施方案、完善評價體制等方面加以改善。
3.1 努力培養合作學習意識和觀念
培養高中語文教師的合作學習意識既需要學校的鼓勵更需要教師的努力。學校應該鼓勵教師參加各類在職培訓和進修,讓他們了解信息時代中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及合作學習意識與觀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校的舉措對高中語文教師而言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和指示性,能夠督促高中語文教師積極培養自身合作學習意識與觀念。在培養高中語文教師合作學習意識與觀念的過程中,內因同樣不容忽視,高中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在日常教學與科研中,教師應積極主動地接觸合作學習,如大量閱讀合作學習相關的理論書籍,在課堂中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優化合作學習等,通過不斷接觸增強教師的合作學習意識,并把培養合作學習意識與觀念當做從事教師職業的一個必修內容。毋庸置疑,思想上的積極認同和操作中的頻繁接觸會讓教師和學生產生合作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合作學習意識和觀念是提升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
3.2 精心設計有效的合作學習實施方案
要讓合作學習有效服務于高中語文教學,教師首先應該制定一個適當的小組合作學習目標。呂叔湘曾說:“我認為,每一個做教學工作的人必須首先認清他教的是什么。”就合作學習而言,目標分為學術性目標 (academic objectives)和合作性目標(cooperative objectives)[8]。在制定并明確了學習目標之后,教師應該把學習目標明確地呈現給學生,幫助他們認清教學的重要性與相關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小組合作學習形式時應該謹慎,可以充分利用展示成果、解決問題、組間競賽等多種形式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富于變化的課堂合作學習模式能從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多方面鍛煉學生,同時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在小組合作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提供必要的學法指導,讓學生掌握合作方法,并將合作內化成一種能力。精心設計合作學習實施方案是提升課堂學習效率的保障。
3.3 逐步建立完善的合作學習評價體制
教育心理學認為,肯定、表揚與獎勵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正誘因”,而否定、批評和懲罰是打擊學生自信,從而驅使個體回避或逃離學習活動的“負誘因”。傳統高中語文課堂,教師的評價方式比較單一,多為終結性評價,這種方式很難客觀、準確、全面地反映一個學生的學業表現,一旦學生的努力和付出未能獲得教師的首肯,他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便容易受到打擊。對合作學習而言,課堂評價應該是評價團體和評價個人相結合,評價過程和評價結果相結合,教師點評和學生互評相結合。無論以何種方式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評價,教師的評價都應該遵循準確、客觀、及時的原則。通過建立完善的合作學習評價體制,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反饋與強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升。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小組合作學習也不例外,這一點國內外有關合作學習的研究論著已經有所論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確能夠達到積極的效果,但是同時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廣大學者和一線教師反思和總結。首先,小組合作學習的分組尤為關鍵。小組成員構成不能過于單一化,應該既有優等生、中等生,又包括學困生。與此同時,每個小組都必須有一至兩名積極主動且具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協調小組成員的分工及監督小組合作活動進程,否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很難有效開展。其次,小組合作學習需要的外部環境較高。劉次林指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引進了許多西方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但是這些理論和方法在傳統體制之下,要么顯得中聽不中用,要么用的滋味全無[3]。教師和學生是否有良好的合作學習意識,他們對合作學習理論的理解是否準確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合作學習效果的優劣。因此,只有學校、教師和學生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營造適合開展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合作學習概念的提出及合作學習模式的產生對高中語文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高中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并充分利用合作學習方式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進而推動高中語文教育不斷向前發展。
[1]顧春紅.試論合作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D].上海師范大學,2005.
[2]胡流麗.合作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
[3]劉次林.幸福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孫淑萍.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應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
[5]盛群力.合作學習方式與教學任務的適配[J].人民教育,2004(5).
[6]王坦.合作學習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
[7]王凱.論合作學習的局限性[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6).
[8]王玲玲.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研究[D].2012.
[9]楊麗萍.高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及其評價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
[10]朱萬香.合作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