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偉
(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研究
袁宏偉
(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3)
當前世界經濟、文化飛速發展,我國處在經濟轉型、社會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這些新的發展形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高校培養出的綜合素質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順利應對各種嚴峻的挑戰,就必須改變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體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關懷 心理疏導
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都相繼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為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領域,更應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機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并且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方面存在嚴重缺失,不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不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忽略學生的內在需求,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長遠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理性地認識到自身工作存在的問題,把大學生放在教育的主體位置,促進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正確看待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方面存在的不足,積極分析產生該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最終改善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1.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內涵。
人文關懷指的是對人的生存、發展狀態的關注和關心,它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和諧、自由發展,建立一種具有內在尺度的價值取向。在現階段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充分體現了我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凸顯了人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我國建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幫助。而且,目前人文關懷已經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聯系在一起,個體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從這一角度上來說人文關懷的意義更重要。
2.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心理。
近幾年,我國經濟一直處在飛速發展的狀態,有些人就認為:認為我國的各項建設都處在比較領先的地位。其實我國的文化建設、教育建設都相對滯后于經濟發展的速度,因心理問題而引發高校一些事件,缺乏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也是造成某些事件的重要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透過問題看本質,發現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要著重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讓學生養成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讓大學生的心靈充滿正能量[1]。
3.建設和諧校園。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將有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大學生作為學校的主體,是學校架構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大學生的素質水平將直接影響到高校的綜合能力,在倡導和諧校園的今天,更應當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學生內心的和諧是和諧校園建設的最主要內容。
1.某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較機械。
目前,某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問題就是不切合時代發展和學生思想的實際,產生該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某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視了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應有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單純地將其作為一門理論學科去操作。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以下幾個具體問題:教育方法單調,缺少創新;缺乏實踐體驗;忽視內化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在現有基礎上進行改革和創新,讓思想政治教育重新煥發活力[2]。
2.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環境的變化。
目前,國際形勢變化迅速,國內社會深化改革的進程也在快速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變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充分考慮外部環境要素對教育的影響,在外部環境發展和創新的作用下,尋求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
3.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他們具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情感及不同的意志品質,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個體不同會產生一定的差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考慮個體的差異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常會遇到以下問題:首先,大學生在不同的經濟環境、生活環境下成長,他們內在的素質和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即使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也會遇到種種障礙,開展工作非常不順利。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要對大學生的思想進行內化和外化作用,但大學生的受動性、受控性和可塑性是不同的,他們處于從屬的地位,使得學習積極性有所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只能依靠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個人準則發揮作用。而學生是否主動配合教育者,則完全不受控制,這種教育方式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很容易造成學生之間參差不齊的情況[3]。
1.增強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有效的學生參與機制。
大學生已經具有非常獨立的人格和相對成熟的心理特征,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采取機械的灌輸教育法,很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學生心理水平的提高,而且缺乏特點和吸引力的教育方式很難提高教學效率,對學生的成績也沒有明顯的幫助。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在教育過程中增加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比重,尊重大學生的人格和心理特征。理解和寬容,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學生重新拉回到思想政治的課堂上,強化教育的效果。在構建相關的參與機制方面,學校應當盡可能地為學生著想,尊重學生的各項權利,堅持公正、客觀、科學的原則,使參與機制能夠適應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學校可以開設挫折意識教育及生命教育課程,讓學生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在學業、情感取得成功的同時,個人魅力也會有所提高。教師應當經常深入到學生中,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變化情況,對不良的心理特征及時進行疏導,把思想教育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工作有機地結合到一起[4]。
2.加強師生平等交流,構建師生和諧交流機制。
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發展,“教師中心論”理念正在逐漸消失,將師生之間的關系從屈從關系變為平等關系是大勢所趨,有利于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在師生交流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需要,理解并引導他們的理想、信念、價值等精神層面的追求,充分包容和認同學生的差異,允許學生發出不同的聲音。教師不能以自己的強權逼迫學生,要更耐心地發現問題的原因和癥結所在,再依靠合理的方式化解問題。說教和灌輸的教育方法要轉為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的教育方法,把教師的所言和學生的所想充分結合起來,有效獲取學生的認同,讓學生在平等的交流中獲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多地傾向于做知識的引導者和人生的引領者,在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之后,才能真正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教師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順暢溝通的渠道,這樣學生就愿意與老師談心,從而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
3.注重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建構心理危機干預、預警和宣泄緩釋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關注大學生的心理波動、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特別要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心理問題并不等同于思想問題,兩者的解決方法明顯不同。解決心理問題時要注重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將思想教育與心理疏導和心理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教師要重視對大學生心理特征的監測、評估和預警,健全完善大學生心態疏導、調適與平衡的工作機制,促進交流渠道暢通,避免不良心態積累惡變,引導大學生心態良性變化,幫助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心理和諧。以此培育大學生的心理放松與自我調節,使他們樹立自信、自尊、自強的心態,培養其吃苦耐勞、堅韌不拔與關愛心靈、珍視生命的品質,并能夠正確處理人際關系。通過積極開展心理疏導,加強對大學生的情感慰藉和心靈關懷,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取得成效[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它的受眾群體龐大,影響的維度非常廣,對社會的發展、民族的進步有著顯著的作用。通過研究可以發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和心理輔導順應時代的發展,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而且在全球化蔓延、科技飛速進步、信息空前開放的今天,更需要人文關懷和心理輔導鞏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其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逐步增加人文關懷和心理輔導的比重,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氣象,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1]馬德秀.注重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加強改進高校思政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2012(3).
[2]伍揆祁.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保障體系的構建[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0(2).
[3]關雅梅.人文關懷——當代大學生的迫切需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4]鄭偉福.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三個維度[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雙月刊),2011(3).
[5]佘雙好.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5).
浙江省教育廳立項課題,課題編號:Y201120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