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雪峰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高校共青團工作與學生事務管理部門工作之探討
湯雪峰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探討高校共青團工作與學生事務管理部門工作的區別,首要的問題是明確高校學生工作的內涵。高校學生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事務的上位概念,兩者不是等同關系,而是從屬關系。顯然,作為高校的重要職能部門,高校共青團和學生事務管理部門從事的工作都可以劃入高校學生工作中,但兩者間的內涵是有一定區別的。
高校共青團 學生事務管理部門工作 機構性質 基本職能 工作定位
組織是指人們為實現一定的目標,互相協作結合而成的集體或團體,如黨團組織、工會組織、企業、軍事組織,等等。組織機構的性質是組織機構的根本屬性,通常人們將機構的性質從整體上分為三類進行認識,即行政性質的機構、事業性質的機構和企業性質的機構。
高校共青團作為黨團性質的組織機構,其性質是高校共青團組織本身固有的內在規定性的深層次揭示,是高校共青團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本質性特征。因此,性質問題是高校共青團的首要的最基本的問題?!秷F章》明確規定共青團的性質:“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彼U明了共青團組織的基本屬性、重要職責及其與中國共產黨的特殊關系。堅持共青團的性質對于團的事業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共青團的干部、團員學習團章,首先要學習和掌握團的性質,并聯系新時期團的工作實際,進一步加深對團的性質的理解,還要在實踐中全面堅持團的性質,加強團性鍛煉,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把握高校共青團的性質,必須明確:高校共青團既是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又是大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更是中國共產黨的強有力助手和堅定后備軍。依據高校共青團的性質及由其所決定的自身使命,有研究者指出,高校共青團組織的發展要“立足作為政治組織,成長為業務組織,創建為服務型組織,發展為公益組織,打造成為文化組織,改進為學習型組織”,這就是說,在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已被視為“全能選手”。
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部門(通常被稱作學工處或學工部)是學校黨委和行政行使有關學生教育管理和學生事務管理職責的職能部門,負責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務管理等工作。因此,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部門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與管理工作相結合的部門,既是行政職能部門,又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門,還向校黨委和校行政負責。具體而言,學生事務管理部門主要負責全校學生思想教育與管理、學生的獎勵與懲處、學生獎貸助學、醫療保險、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公寓管理和學生會日常管理等工作,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充分體現了對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關注,對學生事務管理這一概念做了全新闡釋,即高校在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下,圍繞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運用恰當的工作方式和多樣的技能手段,遵循專業、科學、法制、民主、人性的基本原則,合理配置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實現滿足學生需要、學校需要和社會需要相結合的組織活動總和。
職能是指人、事物、機構所應有的作用或產生的影響。從人的角度講職能,一般是指一定職位的人完成其職務的能力;從事物的角度講職能,一般等同于事物的功能;而機構的職能則一般包括機構所承擔的職權、作用等內容。
高校共青團的基本職能是從共青團的性質衍生出來并以滿足黨、社會與青年的需要為根本目的的。因此,共青團的基本職能是其在為實現自身所確定的奮斗目標、完成所肩負使命的實踐中,在現實生活中所產生作用的具體表現,它是高校共青團確定具體工作任務和組織活動的基本依據。經過長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高校共青團的基本職能具體表現為組織大學生、引導大學生、服務大學生、維護大學生合法權益等四個方面。當然,高校共青團在具有組織大學生、引導大學生、服務大學生、維護大學生合法權益這些基本職能的同時,還具有諸如政治職能、教育職能、文化建設職能,等等。高校共青團的四項基本職能,體現了共青團與黨和政府、與青年和與社會的關系,其既是黨和政府、廣大青年、社會對共青團的明確價值期求,又是高校共青團確證自身社會價值的外在表現。
作為學校管理和教育學生的職能部門,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部門的基本職能主要表現為:負責大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制訂大學生的操行評定條例,指導各院、部組織實施,并負責監督、檢查;在校黨委領導下,會同宣傳部、團委等部門研究制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計劃,組織有關部門實施;會同教務處負責招生錄取工作和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負責大學生的思想狀況調研、信息收集及反饋、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詢工作;負責大學生的獎懲工作,指導大學生開展勤工助學活動;會同團委、體育部、教務處共同負責學生早操、文體活動、“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不斷豐富大學生業余文化生活;協助有關職能部門做好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安全保衛等工作;完成校黨政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在高校,對大學生的培養教育是每一個黨政部門、群眾組織、教職員工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在工作實踐中,高校共青團和學生事務管理部門在具體的工作定位方面明顯表現有一定的不同之處。
相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高校在校生中的共青團員覆蓋面幾乎均為99%以上,在校大學生既是高校共青團的工作對象,更是高校共青團的組織成員,這一集兩者身份于一體的工作對象,為高校共青團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因此,高校共青團組織的工作重心要“由做好團的工作和黨的青年工作向組織青年、服務青年、引導青年、維護青年合法權益等領域拓展和延伸,工作對象也要由團員青年擴展到全體青年,工作內容則要由管理團員青年向服務、組織、引領廣大青年以及維護青年合法權益轉變”。為此,高校共青團組織必須明確群團系統工作的重點是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以“柔性”的引導、教育、幫助等方式團結和凝聚青年群體,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通過針對性強、深入細致、潤物無聲的組織工作,特別是豐富多彩的活動,服務于黨政工作大局,服務于青年學生特別是大學生中的弱勢群體的成長成才。只有這樣,高校共青團才能更好地履行黨賦予的團結凝聚青年的重任,更好地實現共青團組織的各項任務。
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部門作為專門性部門,不僅承擔著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負責安排學生日常教育、行為管理、就業服務、生活保障工作,而且要負責管理其他諸多事項。比如,在管理層面,主要是針對大學生的學籍和日常行為進行管理和規范,這些管理和規范更多地體現為制定一系列相關的成文規范,對于違反這些規范的大學生,會以行政決定或處分的形式加以調整和制裁。在服務層面,除了涉及大學生的衣、食、住、行等常規事務外,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障礙學生等弱勢群體的服務和就業服務工作越來越重要,只不過這些管理和服務是通過“剛性”的規范、約束和懲戒等方式實現的。
總之,高校群團系統的共青團與作為高校行政系統的學生事務管理部門,盡管在工作定位及其他諸多方面有區別,但由于將大學生培養成為四有新人是二者共同的目標追求,因此,在整個高等教育系統中二者間又形成一種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良性運行機制。
[1]周瓊,李海山.地方工科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現狀、問題及對策——以廣東工業大學為例[J].長沙大學學報,2006,(4):149-150.
[2]牛麗華,等.高校貧困生形成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05(1):101-103.
[3]劉禮明.關于構建貧困生社會化資助體系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3(6):39-41.
[4]張俊.高校貧困學生工作之我見[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3(Z1):89-91.
[5]李翔.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其成因與對策[J].重慶社會科學,2007(1):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