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琴 朱春江
(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6)
高校創新能力培養目標下的教育教學管理
周 琴 朱春江
(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6)
目前的高校教育與教學管理往往更重視學生專業知識學習,而忽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教育教學管理改革已成為必然。本文基于高校創新能力培養目標視角,通過探究高校創新能力培養目標,從教育理念、教學模式、科學化管理措施、就業指導等多方面入手對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改革進行分析,旨在加強高校創新能力培養,尊重學生個性差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
高校教育 創新能力 培養目標 教育教學管理
信息時代,知識創新將成為未來社會文化的基礎和核心,而創新人才將成為決定國家和企業競爭力的關鍵。目前我國長期以來推行的傳統教育,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非常扎實,但是往往會培養出高分低能的學子。尤其是步入社會參加工作以后,這方面的缺陷就更加明顯,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創新能力培養目標下的教育改革與教育教學管理,通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能夠為社會企事業單位培養大量的創新型人才,以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創新能力(creativity,也常被譯為創造力),是一種提出或產生具有新穎性(novel,original)和適切性(appropriate)工作成果的能力[1]。它具有復雜的能力結構,能產生新思想,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創新能力意味著不因循守舊,不循規蹈矩,不故步自封。對于目前社會的發展而言,由于信息時代瞬息萬變,社會的需求在不斷發生變化,傳統意義上的應試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社會需求,高校需要根據社會的需求進行相應的教育改革。高校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其目的在于為社會培養更加符合社會需求并能主動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因此,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就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強的競爭能力,由高校搭建創新教育學習的平臺,并以此作為教育階段與職業階段的一個完美的銜接,從而讓學生對以后的職業規劃和將來的發展方向有明確目標。總之,高校進行創新能力培養目標,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強調的是高校所培養的學生對環境和社會的主動適應,以滿足現代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發展變化。
教育的發展總會受到一定時代和社會的制約和影響,但教育畢竟是一種依據理想塑造人的事業,不能完全附屬于某種現實的力量,因此創新目標的定位既要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又要弘揚人的主體精神,創新的價值既是現實的、功利的,又是超越的。因此,教育的改革與進步必須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為先導,從教學模式、科學化管理措施、就業指導等方面進行創新和改革,從而制定合理而有效的教育教學目標。
3.1 教育理念上的創新和改革
長久以來我國一直實行應試教育,應試教育讓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掌握理論知識、如何獲取高分方面,這樣的教育理念有一定優勢,但是,也造成我國學生高分低能的普遍現象。雖然可以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在實踐方面存在較多問題。因此,在進行教育教育管理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教育理念一定要與時俱進,讓學生從應試教育模式中走出來,實現高質量的素質教育。
很多學者對教育理念的理解各有千秋,但其基本內涵是一致的。學者韓延明認為教育理念是指人們對于教育現象(活動)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哲學觀點,是教育主體在教育實踐、思維活動及文化積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價值取向與追求,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延續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認識、理想的觀念體系[2];學者羅海歐認為教育理念是指學校的高層管理者以學生前途與社會責任為重心,以自己的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為基礎,對管理學校所持的信念與態度[3]。學者潘懋元對大學理念內涵的認識具有代表性,他認為大學理念雖然是一個上位性、綜合性的高等教育哲學概念,但它不僅反映高等教育的本質,而且涉及時代、社會、個體諸方面的因素。從“理念”切入,不但可以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質、功能、規律,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規律如何制約和支持人們對高等教育的認識與追求[4]。一般來說,不同層次的、不同特色的高校實現自己價值的方式和途徑是不同的,社會的多樣性決定了高等教育價值和主體的多樣性,因此,筆者認為,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應該是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主體及學科上的“多元化”特點,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3.2 高校創新教學模式的轉變分析
目前高校教學模式總體來說,還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所以進行合理改革、有效規劃勢在必行,只有創新高校教學模式,才可以讓高校的教育教學方向發生轉變,才能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
第一,高校必須進行教學模式上的創新改革。教學模式的創新是目前高校需要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內容和方向,因為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分析,高校的教育模式無法滿足先行社會的需求。畢業就等于失業現象不斷出現,造成失業率不斷提高的現象。究其原因,與高校的教學模式確實存在一定關系。高校過于重視對學生學分的關注,顯然以學分進行學生學習效果管理,而在社會實踐能力操作方面卻存在不足。尤其是在自然科學類方面的教學,實驗課程往往成了被忽視的內容,而專業知識雖然重要,如果在實際的應用中沒有得到發揮,就無法達到教學目的。因此,將高校教學模式轉化到能力培養與實踐教育的層面上,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而且可以讓高校的教學氛圍發生一定轉變,從而更加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第二,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創新改革與規劃。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指出了改革方向,最終要落實到教學內容改革創新上。為此教學內容改革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在條件允許下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通過參與教師的項目,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性思維與創業意識,以適應未來行業對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二是對學生進行專業課程實踐訓練,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三是讓學生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通過深化教學內容改革,并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意義和價值,對高校教學改革有深遠意義。
第三,教學方法一定要滿足能力培養的需求,簡言之,就是教學方法要符合創新教育的標準,從而讓學生更加適應素質教育的模式。為此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創新改革:一是教學方法信息化改革,例如教師通過建設課程網站,便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通過網站豐富的教學資源,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提高學習效率。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通過視頻、音頻、動態效果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二是要進行工學結合改革,要以職業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平臺,通過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模式,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為目的。為此可以借鑒英國的“三明治”(Sandwich Education)教育模式和美國的 “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模式,結合中國具體國情,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三是要聘請校外專家作為第二導師,開辟第二課堂。通過企業專家講解企業工程實踐,提高學生感知能力和認知能力,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提高。
3.3 管理措施科學化
創新能力培養目標的教育教學管理就是著重研究和解決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如何實現的問題。只有應用科學的管理措施才能培養創新能力。為此,需要對教育教學管理措施進行科學創新與改革。
第一,要做好創新能力培養的宏觀環境分析。2014年國務院在 《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此高校要搶抓機遇,圍繞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深化教育改革,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高校既要考慮整個高等教育的大環境,又要考慮高校自身的條件與生源層次等因素,對教育發展環境進行科學分析,準確定位。
第二,在微觀教育教學管理中要運用科學的方法。高校教育現代化主要特征之一是教學管理手段的現代化,特別是由于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對高校教育管理起到推動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必須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高效管理。一是要運用數學工具對教育進行量化管理,建立數據分析模型,使管理有據可依;二是要充分運用現代計算機數據庫技術,建設教學管理信息系統;三是要運用現代網絡技術,進行數據和知識的檢索與查詢。
第三,學生個性化分析與培養。在高校的教育與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充分的調查分析,根據學生需求進行培養方向的區分,部分學生喜歡對學術方面進行深入研究,那么就可以加深理論知識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學術理論興趣,不斷深化學術理論底蘊,為未來的學術研究發展奠定基礎。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更多地希望通過理論文化知識的學習,實現自身能力的提高,有針對性地滿足這部分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的需求。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可以進行實踐能力培養與學術能力兩個方向培養,這樣改革方法不僅可以降低高校的資源成本,而且可以讓學生的目的性更加明確,有利于實現不同個性的學生價值。
第四,學生學業成果的科學評價。必須改變以考試成績為標準的靜態的學業成果評價標準,構建一個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的動態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評價過程中要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尊重學生獨特的個性特點和能力差異,從一種動態的、發展的角度評價學生。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應當有不同的多元的衡量標準,對于學生不同的能力才能使理論型的、思辨型的、學術型的、設計型的、應用型的、管理型的、經營型的等各類學生充分發揮天性,成為各具特色、特長的人才[5]。
3.4 高校的就業指導分析
既然傳統的教育和教學理念與方法,已經使得高校畢業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所以進行大學生就業指導就顯得非常有必要。因此,對于高校就業指導課程而言,也需要進行相應改革。
高校開設就業指導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步入職業之前有適當規劃。此外,在心理方面也相當于是作一個預警。目前大多數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問題較多,對就業指導的意義并不大。一是對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課程的時間安排較少,重視程度比專業課差,學生對就業指導課也不太重視。二是缺乏專業的指導教師,目前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課老師基本上都是輔導員,本身就缺乏實際工作及創業的經驗,往往授課效果不佳,那么對于學生而言,學習效果自然不佳。三是課程內容缺乏實踐支持,價值不高,教學內容匱乏,課程內容缺乏規范,教師只是根據的課堂經驗或者是對就業方面知識的一些個人理解,這些都造成教學內容缺乏實際支撐。因此,造成目前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實際價值和意義不大。
所以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必須進行完善與改革。
首先,聘請專業的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教師,教師并不一定需要高學歷,但是在就業相關方面必須具備非常豐厚的經驗,目前,一些高校已經開始進行了改革,聘請了大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員工,符合對高校學生進行就業心理和就業面試過程中的技巧分析,這對于學生而言,是非常有意義的。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讓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具備價值和意義。
其次,在教學內容方面進行深化改革,傳統的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重點在于教師的理論講解,介紹的內容很多都是不切合實際的。甚至在教材選擇方面,內容也與時代的實際情況不符。因此,在教學內容方面,一定要加強學生的實際體驗,讓企業的人力資源員工親自對學生進行面試考核,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在面對就業過程中積累經驗,也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具有現實參考價值和意義。
最后,利用網絡資源,加強信息指導。學院要搭建就業指導信息服務系統,為學生和單位提供雙向選擇平臺。通過就業信息網,學生能及時了解就業形勢和信息、確定擇業意向、進行職業評價,等等;單位隨時了解畢業生人才信息,選擇需要人才。同時利用網絡資源,與高校聯合舉辦網絡人才市場,實現畢業生和單位的網上擇業和招聘[6]。
本文通過對高校創新能力培養目標的分析,明確了高校實行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措施的必要性,并對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高校教育教學管理作了重點分析,在教育理念上要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主體及學科上的“多元化”特點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創新與改革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顯得勢在必行,科學化的管理措施提供了保障,完善的高校就業指導指明了畢業生的職業方向和未來規劃。
[1]朱紅,李文利,左祖晶.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及其影響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5.
[2]韓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學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53.
[3]羅海歐.通識教育與大學文化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4]潘懋元.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
[5]洪早清.創新教育背景下高校的教學管理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6:25.
[6]孫江麗,丁倩倩,陳芳.高校就業指導模式改革的創新[J].高教與經濟,2006(3):30.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5SJD685);江蘇省青藍工程項目([2014]23);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511050003Y);江蘇省高校優秀中青年教師和校長境外研修計劃項目(2011);江蘇省第四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2011);連云港市第五期“521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2014);江蘇省社科研究項目(14SR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