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凌鈺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
高職院校公共英語的移動學習可實施性研究
——以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袁凌鈺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
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教學一直處于十分尷尬的位置,學生不感興趣,學校難重視,老師面對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往往感覺無從下手。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改變教授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90后”的學生對新生事物尤其是電子產品的依賴性很強,注意力很容易被手機等移動設備吸引,英語老師可利用學生這一特點,發揮引導作用,對網絡資源進行篩選,將手機“變廢為寶”,改變公共英語教學現狀。
高職院校 移動學習 公共英語
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4G網絡及智能手機在中國的普及,手機已不僅僅只是用來打電話發短信的通訊工具,新興的網絡技術賦予手機新的使命,手機上網,手機軟件等媒介讓所有智能手機使用者越來越依賴手機。在智能手機使用的人群中,百分之八十是20歲到35歲的年輕人,他們使用手機上網、聊天、看新聞。由于手機的便攜性,使得手機逐漸成為一種新型媒體的代名詞——移動媒體。移動學習的無限制性正好滿足了“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教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大學生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的要求。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弱,部分學生由于英語知識匱乏,英語水平有限,主觀上缺乏堅持學習英語的毅力,不論在課堂課后都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效率低下。此外,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這一普遍現象,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與個性心理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影響[4]。因此,在這樣一個新媒體時代,引入一種新的學習模式是當下教育急需思考的主題。移動學習的碎片性和泛在性,為學習者提供了無線網絡的便攜式移動終端進行情景化學習的條件,而且與其他的學習方式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從而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優化學習者的學習環境[2]。
本次調查主要集中在筆者授課的三個軌道專業類班級的同學中進行。自2014年9月起,筆者建立微信公共賬號,所有上課的同學都加入了微課堂學習。筆者定期上傳和課本、考級、閱讀、寫作、聽力等相關的內容,讓感興趣的同學進行閱讀學習,培養他們的移動學習意識。筆者在寒假期間進行一次移動課堂學習,建立微信群,組織學生固定時間參加學習,學習后對部分同學進行了訪談。
本次調查運用問卷調查法,用微信、QQ傳播問卷,每個同學不記名答卷,參加學生一共181名,收到有效問卷167份。經過統計得出,參加調查的同學對移動學習并不十分了解,他們所持有的電子移動學習設備主要以手機為主。百分之八十的同學使用智能手機,可以利用3G或者4G流量方式進行上網。移動學習是現代通訊技術的產物,其便攜性受到當今大學生的廣泛歡迎。但將手機應用到日常學習中,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并沒有得到廣大學生的認可。從調查中發現,只有41%的學生知道移動學習概念,45%的學生竟然沒有聽說過移動學習。在筆者進行的調查數據中顯示,“90后”的學生對手機具有很大依賴性,對利用手機進行移動學習表現出一定的熱情。有90%的學生認為可以利用手機學習英語,但58%的同學認為手機上的各種學習軟件參差不齊,不知道哪一種適合自己;28%的同學認為利用手機軟件學習會分心。從調查上看,100%的同學運用最多的手機軟件仍然是QQ等社交軟件。對于我校學生進行移動學習時間的調查結果如下,23%的學生會在等人的碎片時間進行移動學習,21%的學生會選擇固定時間進行移動學習,20%學生會在睡前進行移動學習。對于制約大學生進行移動學習的原因中,30%的同學認為,移動學習資源比較亂,沒有針對性;30%的同學認為資源匱乏,不夠豐富;而缺乏老師的指導,也是移動學習受到制約的一大原因。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教學方式的改變帶來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外語教學不論是在內容還是形式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信息化教學將文字、圖片和聲音等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多元的感官效果,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于一線教師對于信息化教學具體實施情況各不相同,導致多媒體教學利弊說法不一。因此,本次的主要調查目的就是研究多媒體輔助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師中的實施情況,通過調查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次調查具體采用文獻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調查對象為江蘇各大職業院校英語教師68位,調查方式以網絡形式分發調查問卷,個別老師通過電話訪談。
根據對老師的調查結果來看,主要反映以下幾點問題:
1.大多數老師都可以制作簡單的多媒體教學課件。
根據調查結果筆者發現,45歲是一個分界線,在45歲以上的老師中,只有兩位教師會自己花時間制作課件,搜集視頻和圖片,占總人數的20%,其余80%的45歲以上的老師都不會花時間在制作課件上。但是85%的45歲以下的老師都愿花較多的時間制作課件,并且越年輕的老師越愿意在網上搜集視頻和圖片供學生課堂交流。但是調查中,90%的教師都反映需要提高自己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以此提高多媒體運用的水平,更好地達到優化教學環境的目的。
2.60 %的教師對校園多媒體設施不滿意。
在訪談中,兩位老師明確表示,學校的多媒體教室經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故障,影響上課的進度和節奏。有些在家里精心制作出來的課件到教室里播放就是另外一種效果。所有調查的老師都希望學校多媒體教室的電腦可以聯網,以便將更多的影像圖片帶給學生。
3.多媒體教學的融入要適度、適時、適當。
在訪談中,老師提到多媒體教學中信息量很難控制,稍不注意會出現信息量過大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上不能及時做好筆記,導致對教學內容囫圇吞棗。很多年輕教師更是重形式輕內容,學生對圖片視頻的興趣大于其教學內容。
4.教師在信息化教學中應發揮導化作用。
一些老師在訪談中提到使用多媒體導致師生之間交流變少,學生的話語權被剝奪,無法及時反饋問題,教學節奏被電腦控制。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變得更加被動,失去自我思考的機會。
通過對學生移動學習及教師多媒體教學情況的調查,結合自己班級移動學習的實施情況,筆者對現有的調查數據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以下對策:
1.開發移動資源,建立高職英語學習新媒體平臺。
通過對學生和教師的調查問卷,結果發現大多數學生對于新媒體提供的學習資源感到不滿意,缺少與自己學習內容的關聯性和有效性。高職院校公共英語學習應當積極構建新媒體平臺,將學習資源系統化、集中化,提高英語學習的針對性[3]。一方面,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了解,他們亟須的學習資源,有效利用手機以網上互動、微博等多種方式與學生共同練習,服務學生,縮短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另一方面,利用新媒體平臺,對傳統課堂進行補充,增強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將學生課上課下聯系起來。
2.端正高職學生移動學習的態度,提高高職學生媒體素養。
能否正確識別媒體所傳播的不良信息,是衡量受眾媒體素養的一項重要指標[1]。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其應當對不良信息的傳播具有抵制和控制能力。高職教育工作者應引導學生理性使用手機,不沉迷于手機游戲等軟件,并且在高職學生中進行移動學習的推廣宣傳,讓學生對手機固有的游戲聊天作用中轉變出來,意識到碎片學習的重要性。
3.改善校園網絡設備,擴大教師多媒體隊伍。
鼓勵校園對網絡設備進行改善,對多媒體教室進行改造,以滿足現在大多數教師及學生的教學需求。如今,由于信息化教學的廣泛普及,教育部及各學校都積極舉辦信息化教學比賽,可是教師參與度并不是很高。一方面,是由于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有限,在平時教學中不會實際操作。另一方面,大多數教師不愿意在這方面下工夫鉆研。教育工作者已是如此,更何況學生?筆者認為,只有將善于使用新媒體的教師聯合起來,才有利于新媒體教學的健康發展。
總之,手機移動學習作為一種新興的時代產物,不應被大學所摒棄或忽視。高職院校由于對實際職業能力的重視,更應該通過移動學習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育人環境。本次研究由于時間和參與對象的局限,有很多問題并沒有得到展開。比如,如何建立高職院校自主移動平臺,如何將課上學習以及課后移動學習很好地結合等,都是如何發展移動學習的突破口。
[1]張學波,紀燕妮.在校大學生手機媒體信息判斷能力的調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9(8):29-32.
[2]盧江.基于智能手機的大學生移動學習調查研究——以山西省部分高校為例[D].山西師范大學,2014.
[3]許月紅.高職院校學生手機新媒體使用中的問題與對策——以黎明職業大學為例[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13(2):37-38.
[4]候虹斌.第五媒體時代:手機文化驚濤拍岸[N].南京都市報,2005-12-21(3).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2014年青年課題立項項目《移動媒體背景下的職業英語教學模式創新研究》部分成果,課題編號:YQ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