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小模塊課程為適切點的微課教學研究
——以“法語時間表達”為例
李翼1,呂芳2(1.2.廣西師范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摘要]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課堂教學組織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固化局面。微課將傳統45分鐘大課堂的教學內容以具體的知識點為單位切分為單獨的小模塊課程,改革了課堂教學模式。該文通過簡述并評述微課“法語時間表達”,提出微課教學模式的設計思路,以期為大學法語微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小模塊;微課;教學模式
近年來,微課在互聯高速發展的時代迅速走入人們視野。作為一種新興的課堂教學組織模式的微課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固化局面,在教學組織、教學效果及教學影響等方面對傳統教學的沖擊不容小覷。對于微課的研究方興未艾,研究者們也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定位微課。張一春從教學活動的視角將微課定義為“為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1]胡鐵生從課程論的角度定位微課為“微型課程,是基于學科知識點而構建、生成的新型網絡課程資源。微課以‘微視頻’為核心,包含與教學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練習’‘微課件’‘微反思’及‘微點評’等支持性和擴展性資源,從而形成一個半結構化、網頁化、開放性、情景化的資源動態生成與交互教學應用環境。”[2]鄭小軍則從教學資源的角度將微課定義為“為支持翻轉學習、混合學習、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精心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趣味性、可視化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包。”[3]研究以上定義,不同視角的定義則是偏重突出微課的某一方面的特性,概況而言,微課是針對某一個知識點展開教學活動的小課程。它具有短(授課時間短,5- 10分鐘)、小(微課視頻容量體積小,方便下載或是在線學習)、精(課程包含“導入、精講、重難點分析、練習、評價”5部分,完整的教學過程講透這一知識點)這三大特點。建立在網絡媒體平臺的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課堂教學組織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固化局面。微課將傳統的45分鐘大課堂的教學內容以具體的知識點為單位切分為單獨的小模塊課程,以學科知識內在邏輯體系為導線串聯起系列微課程,幫助學生建立起完整的學科知識地圖,讓學生充分學習理解透徹每一個知識點。微課在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升教學實效方面進行了有力的探索。本文以“法語時間表達”為例,簡述微課在高校法語語言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本微課課程講授內容選自《走遍法國Reflets1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選自第二章“參觀公寓Episode2 Onvisitel’appartement”.課程的適用對象是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學生(法語初學者)。“法語時間表達”是初級法語的教學內容,屬于基礎的語法現象,這類知識點的講授瑣碎單調也比較枯燥,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比較難有教學模式上的突破。微課從小模塊教學理念出發,將該部分教學內容單列為一個教學點,所授內容以“點”狀劃分為“課程導入”“詞匯學習”“句型講解”“課堂實訓”,“跨文化交際”“延伸拓展”6部分。在10分鐘的微課中集中講授清楚法語中時間的基本表達,做到夯實基本詞匯,掌握句型結構,理清跨文化交際實際操作規則。
(一)課程導入模塊
基于學生之前所學的“法語數字表達”與“法語時間表達”所需銜接的知識點,法語數字的復習是學生學習新的知識內容的必需準備,在課程導入部分播放視頻短片《法國人的每一天》(該視頻選自優酷視頻《Chaquejouren France》)。該視頻在簡短的一分鐘內用數據分析的方式展示了在一天之內法國人生活方方面面的狀況,視頻播放時間短,信息量大,畫面精美,生動活潑。在牢牢抓住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幫助學生透過視頻中出現的數字回憶并復習上一節課所學習的數字,搭建起新舊知識的關聯與鏈接。視頻播放結束,對基本數字表達進行復習與回顧后,引入法語時間基本詞匯,進入“詞匯學習”模塊。
(二)詞匯學習模塊
該模塊主要學習的時間詞匯有:heure,minutes, seconde,midi,minuit, demi, quart,moins le quart, 1- 24 heures.通過插播外教示范相關詞匯發音的視頻,視頻不斷閃現所學的新詞匯,讓學生在視覺、聽覺雙渠道中掌握新詞匯。
(三)句型講解模塊
在“句型講解”模塊中,通過外教范讀例句,PPT文檔展示時間表達基本結構句型。結構1:“Quelle heure est- il?幾點了?”歸納出時間表達的句型公式:“Il est+ X heure(s).X點”。幫助學生掌握該句型語法結構規則,在此基礎上通過PPT文檔演示在基本句型上拓展句型:Il est+ X heure(s)+ X(minutes). X點X分。Il est+ X heure(s)etquart.X點一刻。Il est+ X heure(s)etdemie.X點半。Il est + X heure(s)moins + X(minutes).X點差X分。Il est+ X heure(s)moinslequart.X點差一刻。拓展學生對時間基本句型的認識。
在此基礎上,再進入時間表達基本結構句型2的學習:“Quelleheureavez- vous?您知道幾點了?”進入時間表達的句式公式“- Il est + midi/minuit.正午/午夜”的學習。再進入拓展句型的學習:Il est + midi/minuit + X(minutes).正午/午夜X分。Il est+ midi/minuitetquart.正午/午夜一刻。Il est+ midi/minuitetdemie.正午/午夜半。Il est + midi/minuit moins + X(minutes).正午/午夜差X分。Il est + midi/minuit moins le quart.正午/午夜差一刻。
(四)課堂實訓模塊
為鞏固上一模塊的學習成果,體會時間表達在真實語篇中的運用,學生通過自主觀看視頻《Muzzy》(該視頻選自BBC法語教材《MUZZY French》),總結、區分出視頻中出現的鐘表時間白天、晚上的不同的法語表達方法。將上一學習階段所接收到的信息進行自主內化,進而形成自我對新知識的鏈接。
在接下來的實訓操作模塊中,課程設置了“課堂活動——人體時鐘”,以課堂游戲方式進行語言實踐,實際操練知識點。
(五)跨文化交際模塊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作為一項工具為學習者所使用。語言也只有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才能發揮其作用。在掌握了基本的語法知識之后,學生將進入到跨文化交際的學習模塊。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走遍法國Refelts 2 Dossier 1 deuxième partie:La visitedurestaurant》片段,初步了解法國人的時間觀念。在視頻中,男主人公約了朋友在下午3點見面,3點到了但仍未見到所約的朋友。當地法國人告訴男主人公,法國人一般比約定時間晚到15分鐘。了解了法國人的時間觀念,才能在具體交往中掌握交往的規則。
(六)擴展實踐模塊
依托微課集中講解使用鐘表時間表達的3種情況,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課外學習活動如課前擴展、課后延伸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法國人在真實的交際中如何合理運用時間表達日常語境,促使學生進一步思考、總結課堂學習及日常交際對話中的鐘點的表達方式,從實用性和廣泛性的層面加深其對法語時間表達掌握的熟練程度。
(一)以語言為本,遵循學習規律
微課“法語時間表達”在教學設計中充分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將學習內容切分為詞匯、語法、句型單個模塊,知識邏輯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對不同模塊進行學習。
(二)以學生為中心,轉換教學主體
當前,如何充分尊重學生主體,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微課正嘗試在這方面做出突破,微課活動環節的設計必須遵循人的學習心理過程,因此課程的構建必須緊密圍繞學習者來設計和開展,學習者始終處在課堂的中心位置,從前的從“教”到“學”的教學序列得到了新的置換。因而,教師依據學習的基本過程——信息傳遞,分解吸收,自主內化,操作運用,在微課設計中把其轉化為“課程導入、詞匯學習、句型講解”“課堂實訓”“跨文化交際”的對應環節。在“課程導入”中基于學生之前所學的“法語數字表達”與“法語時間表達”所需的銜接知識點,以視頻《Chaque jour en France法國人的每一天》導入有關法語時間詞匯,在信息傳遞中搭建新舊知識鏈接,為學生奠定新課基礎。在“詞匯學習、句型講解”中分解、精講教學內容之后,點撥重、難點、樹典型探規律,引導學生通過例句歸納總結時間表達的基本用法,以視頻為導引固化為學生探究學習的成果,將學習內容吸收內化為自我的知識結構。在“課堂實訓”中,通過巧而精的微課課堂活動實現知識的操作與運用,進而鞏固新知識。在整個教學設計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來開展教學活動,努力實現教學主體的轉換。
(三)以資源為契機,激發積極性
著名語言學家Cohen指出:語言學習的成功取決于學習者本人,取決于學習者自身的因素及其充分利用學習機會的各種能力[4]。教師根據學習內容充分優化整合各種網絡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教育資源。課程選取了動畫、音頻、PPT文檔等多樣化的教學資源來呈現所學的知識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官能參與到學習中。
課程中教師采用了講授法、任務驅動法與交際法等多種教學方式。教師從呈現問題入手,以漢法差異較小的時刻表達為適切點,教師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語篇和形式設計師生互動學習活動,學生在課堂實訓中實現大量知識點的實踐練習,進而掌握學習內容。
(四)以任務為反饋,重視學生評價
微課不是簡單粗暴的“機器灌輸”教學,教師需要根據授課內容設計學生任務單,安排教學人機互動,布置作業,設置學習反思平臺,從而獲得學生學習反饋或教學評價。任務設定使得無效教學、失控自學得到抑制,強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和自我檢測的需求。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 2020年)》中指出“通過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信息技術與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促進教育教學和管理創新,助力破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難點問題。”隨著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今后將會有越來越豐富的網絡“微”產品進入傳統的教學領域。盡管課堂教學仍可能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但是,傳統課堂教學在教學設計、學習方式、組織方式、師生關系等方面所受到的沖擊應該引起重視。如何正確看待并制作和使用微課,筆者從對微課課程教學模式的設計方面進行反思,提出如下參考意見。
(一)微課設計必須遵循基本的學習規律
微課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延伸。微課的設計必須遵循學習者的基本學習規律。加涅認為人們的學習心理過程可以細分為有機關聯的8個階段:“動機——領會——獲得——保持——回憶——概括——動作——反饋”,從而對應形成8個連鎖心理反應過程:“期待——選擇——編碼——存儲——檢索——遷移——反應——強化”。將以上過程進行整合,可以將學習過程歸納為:“信息傳遞,分解吸收,自主內化,操作運用”4個過程。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該是對應以上過程的。在微課教學中,微課是對某一個知識點做深度精細講解,盡管授課時間非常短小,但在教學設計環節中應該體現并反映學習者完整的學習心理過程。因此,在微課設計中應該包含“課前導入”“課堂知識講解”“知識深化拓展”“課堂操練”這幾個階段。
(二)微課設計避免知識的碎片化,應注意構建知識系統的完整性
微課授課內容是濃縮知識點的精華,為了解決小模塊教學內容造成的知識點碎片化和孤立性的問題,教師在使用微課輔助教學的時候,應該制作整個系列課程的知識地圖,清晰直觀地展示專題知識點的學習脈絡和學習路徑,注重先修內容和后續課程的銜接與結合,讓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點在整個學習體系中所處的階段和作用有清晰的思路,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系統的完整性。
(三)依據微課的適用范圍正確選擇使用微課開展教學活動
目前,傳統課堂教學仍是教學的主要組織模式,微課應該定位為傳統課堂教學的延伸。忽視課堂教學而過分依賴微課的教育觀念應該值得警惕。從微課本身的特點來看,“微課程本身短小,精悍,時間長度有限,當面對具有較復雜邏輯體系的知識時,其學習效果會遜于具有較大容量的學科教學這一方式。”在語言教學中,諸如詞匯、句型、語法這類相對獨立的、可以實現碎片化教學的授課知識點比較適用于微課教學;與之相反的類似閱讀、寫作這類篇幅較大、信息量較多、邏輯關系較復雜的知識點則可以延續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一春.微課是什么?[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 _8dfa9ca20101ouw0.html,2014- 4- 21.
[2]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 2013(4):36- 42.
[3]鄭小軍.我對微課的界定[EB/OL]. http://blog.sina.com.cn/s/ blog_4711a0210102e6ge.html,2014- 04- 21.
[4]Cohen,A.Language Learning: Insights for Learners,Teachers, and Researchers[M].NewYork:Newbury House,1990:15.
呂芳(1984-),女,廣西陸川人,廣西師范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責任編輯:高堅)
[作者簡介]李翼(1980-),女,湖北武漢人,廣西師范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法修辭、二語習得。
基金項目:廣西師范大學2013年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青年教師專項項目“新形勢下的校際中外合作辦學綜合法語教學創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 01- 18
[文章編號]1673-8535(2015)02-0117-04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G6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