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春杰(廣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4)
“八桂書風”的保護與文化品牌的塑造
尹春杰
(廣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摘要]廣西雅稱“八桂”,“八桂書風”是立足于廣西地區文化傳統的書法創作風格,要實現“八桂書風”的健康發展,就需要其與“八桂風情”更好的融合,可以通過加強“宣傳教育教學力度”、“加強富有地區特色的理論研究”以及“建設具有八桂情結的書法創作人才隊伍”等手段來促進二者的相互融合。
[關鍵詞]八桂書風;文化品牌;融合
“八桂書風”中的“八桂”即廣西地區,秦始皇設桂林郡,以桂林盛產桂樹桂花而命名,此后,即以“桂”來雅稱廣西地區;“八”,一說是八個方向,即桂北、桂南、桂東、桂西、桂東北、桂西南、桂東南和桂西北,另一說是廣義的泛指茂盛成林。最早用“八桂”一詞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其詩作《送桂州嚴大夫》中,即有“蒼蒼森八桂,茲地在湘南。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作為一個地方的美稱流傳至今,在官方記錄中,以“八桂”來作為行政區劃名稱,出自明代官修《大明一統志》。“書風”:即書法風格,包括書法創作、書法審美、書法家自身的理念等一系列概念的集合。而“八桂書風”作為一個整體構想是沈鵬先生和潘琦先生于2007年共同提出的,潘琦先生認為:八桂書風是“生活和工作在廣西的書法家,在從事書法藝術創作實踐中,受廣西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一種對書法藝術追求的目標一致,書法審美的心理相通,書法理念相似,價值觀念相同的書法風格。”①這就對“八桂書風”做了一個整體的詮釋:首先將地域限定在廣西地區,然后將領域限定在書法領域,最后將落腳點定位在“風格”——一種來源于生活,經過創新形成的風格。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那么何為八桂風情與文化呢?這就要從歷史的長河中尋找答案。
八桂,即廣西。早在四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此地就有柳江人,麒麟山人勞作生息。秦統一六國,在此設置桂林、南海和象郡等三郡。廣西人民,民風淳樸、勤勞熱情、富有愛國主義感情。而八桂風情,則是在這塊沃土上所孕育出的彰顯此地人文特色的民風、民俗和民情。故此,“八桂書風”這種頗具特色藝術風格與“八桂風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2.1“八桂書風”從定義上說,已經將地域限定在“八桂地區”:即孕育八桂書風的溫床是八桂地區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某種藝術風格之所以能夠形成,離不開生活的實踐,在實踐中提純精煉,從而形成高于生活的藝術,并且將生活的烙印打在藝術風格的方方面面。正因為這一點,八桂書風的形成、發展與完善離不開八桂風情的滋養。潘琦先生指出八桂書風的四大基本特征,即:“清秀中顯靈氣;灑脫中見精神;厚實中見秉性;嚴謹中顯旋律。”②由此可見,“八桂書風”是一種地域特征明顯,民俗風情濃厚,文化底蘊悠長的藝術風格。既然是一種藝術風格,就離不開滋養它的土壤,“八桂書風”與“八桂風情”自然地融合,相得益彰,在“風情”中提煉“書風”,用“書風”演繹“風情”。
2.2八桂書風作為一種富有地域特色并且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書法藝術風格,就有義務實現書法藝術自身的功能:即它的之于大眾文化的功能和其對于當代藝術史的意義③
在此,八桂書風不僅要充分體現八桂地區的大眾文化,同時也在八桂地區的藝術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八桂書風不斷獲得生命力的重要途徑,既能豐富八桂文化,又為自身的發展注入動力。八桂書風作為八桂文化的一部分,為活躍八桂大眾的文化生活,陶冶大眾身心,在潛移默化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而與此同時,八桂書風也將在當代我國的藝術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將八桂風情所特有的藝術種子培育成書法藝術方面的奇葩,裝點當代藝術花叢。按照邱振中先生的說法,就是創造出具有藝術價值的書法類作品,為當代藝術創作提供支持④。可見,八桂書風要實現自身的功能,就無法脫離八桂風情;八桂風情要散發藝術魅力,自然需要八桂書風充實自身的藝術生活。鮮活的例子就是在書法界,一時傳為佳話的“廣西現象”。就此而言,八桂書風需融合于當地文化。
一種文化品牌,來源于生活、發展于生活、高于生活,并且對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就是其價值所在。八桂書風的價值,體現在經濟、社會、藝術三個方面。
3.1“八桂書風”文化品牌的經濟價值
既然是一種文化品牌,就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作為廣西地區的一種文化品牌,為廣西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其經濟價值的體現。一部部“八桂書風”濃郁的書法作品,在實現其“使用價值”的同時也實現其“價值”。文化品牌的經濟價值,是在于它能滿足自身發展所必須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即滿足八桂書風人才隊伍的最基本需求,并且為其自身發展注入動力。具體而言,就是為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比如開展成果交流,開辦書法學校等。此外,對人才隊伍本身的發展,也能提供必要的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這就是一個文化品牌所蘊含的經濟價值的基本體現——能使這個品牌所涵蓋的成員能自覺的為該品牌不斷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3.2“八桂書風”文化品牌的社會價值
文化品牌的社會價值,體現在一種社會導向。“八桂書風”文化品牌的成長,會對公眾形成一種影響其價值觀形成的導向。正如當年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一幅“難得糊涂”,道盡人世間的紛擾玄妙。文化品牌的社會價值,源于這個品牌根植于這個社會,屬于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一旦形成品牌,形成競爭力,就會引導公眾的注意力。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力,不僅有益于該品牌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有益于對公眾實現教育引導。體現在書法教育層面:培養公眾對書法的興趣和創作能力;同時體現在深層,陶冶公眾的藝術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促進社會和諧,都有積極的影響。
3.3“八桂書風”文化品牌的藝術價值
“八桂書風”是一種書法創作風格,同時也是一種藝術風格,那么最根本的就是要有一種藝術價值。即作為藝術品,要有珍藏價值。能被付諸珍藏,意味著對藝術品的肯定,對藝術品的肯定,就從一定程度上激勵了創作者繼續創作的信心和決心;作為藝術創作,要有研究價值。只有被不斷地研究,才會找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為以后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并且為不斷的創新謀求發展空間;作為藝術流派,要有交流價值。只有自己本身有特點鮮明的內涵以及豐碩的成果,才能在彼此的交流中做到相互學習,相互融合,相互借鑒。所以,八桂書風的藝術價值就在于——在珍藏中,得以傳承,并延續其對社會的影響;在研究中,不斷尋求創新的靈感和上升的空間;在交流中,博采眾家之長,融合借鑒,不斷地豐富完善自身,從而鑄就更為頑強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如何使二者更好的融合,促進八桂書風的健康發展?黎東明教授認為:“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的藝術范式是至關重要的環節。”⑤即能夠自我剖析自我創新,有一種內在的自我動力——不僅要秉承自己的藝術范式,而且也能充分融入本地的傳統資源。這樣才能將地域風格演繹得更加和諧。同時,黎東明教授還提出:“壯大隊伍以及對本地域書法傳統資源的挖掘整理和借鑒利用是重要的途徑。”⑥這就為我們在如何融合二者的問題上有了大致的框架。劉德宏先生也曾有過設想:“借助主流傳媒、借助公共場所和滲透日常生活。”⑦借助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將寄予傳統文化精髓的“八桂書風”推而廣之,使之成為廣西社會文化生活的一個自然的組成部分,并且服務于廣西民眾的藝術生活,以此為基點,在我國的傳統藝術發展中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打造:
4.1調動“文化”的力量來推動“書風”的發展
“八桂書風”和“八桂文化”的融合,必須充分調動廣西地區的輿論宣傳、教育教學等途徑,為八桂書風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平臺和動力,通過展出作品,讓“八桂書風”廣而告之——更直觀的展現在大眾面前,為大眾營造良好的視覺氛圍;開發藝術市場,將“八桂書風”推而廣之——使藝術創作在實現其藝術價值的同時,同樣完成其對于社會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應盡的責任;建立培訓機構,將“八桂書風”寓教于學——使得八桂書風所匯聚的優秀作品成為廣西地區藝術生活的符號,并且滲入大眾生活,在滿足大眾審美需求的同時,不同程度地激發大眾對書法藝術的興趣。
4.2加強“八桂書風”的“八桂文化”理論研究
“八桂書風”和“八桂風情”的融合,要充分考慮八桂風情的實際,在八桂文化中精煉提純,將適宜書法藝術發展的元素融入書法理論研究,以此進一步指導實踐創作。在八桂風情的基礎上豐富理論體系,形成自己特色,充分顯示廣西地區的歷史文化特征。以歷史文化為底蘊,增添創新意識,即在書法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地區實際進行創新。
4.3讓更多的有“八桂情結”的人才充實進“八桂書風”的建設
只有理解并親身融入八桂生活,擁有八桂情結,才能更深刻的體會八桂文化的真意,并且將其引入自己的書法創作。有著地方特色的人才自然會推進地方文化的發展。對于藝術創作而言亦然。八桂文化的枝繁葉茂,經歷了悠久的歷史積淀。而“八桂書風”要突出八桂特色,就需要有深諳八桂風情的專門人才加入到創作中來,并且這個隊伍要不斷的發展壯大,這樣才更有利于實現藝術創作的持續性發展。
注釋:
①②潘琦.“八桂書風”初探[J].南方文壇,2008(4):88-89.
③④邱振中.當代書法創作:審美理想的尋求與超越[J].中國美術館,2005(11):81-83.
⑤⑥黎東明.“八桂書風”與書法傳統重建論綱[J].南方文壇,2008(4):90-92.
⑦劉德宏.關于“八桂書風”的思考[J].南方文壇,2008(4):96-98.
[參考文獻]
[1]于敏,徐思海.包前孕后——試析“八桂書風”的歷史、現狀及其他[J].才智,2009 (30).
[責任編輯吾言]
[作者簡介]尹春杰,廣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教師教育和教育經濟與管理。
[收稿日期]2015-06-07
[中圖分類號]J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5)03-00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