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璐珂(廣西廣播電視大學黨委辦公室 廣西南寧 530023)
開放教育微課程開發的Snap! By Lectora應用策略*
陸璐珂
(廣西廣播電視大學黨委辦公室廣西南寧530023)
[摘要]文章從Snap! By Lectora軟件的介紹和運用出發,分析了微課程、Snap! By Lectora軟件和開放教育課程的特點,進一步闡釋在運用Snap! By Lectora軟件開發開放教育微課程時適宜采用的方法和策略,期望對深化開發開放教育微課程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Snap! By Lectora;軟件;微課程;開放教育
“微課程”一詞的出現,迅速引發了大批國內外學者的思考與研究,也得到眾多學習者的喜愛和追捧。其以“短、小、精、活”的新穎方式呈現給學習者,以寬泛的知識內容吸引學習者,給學習者帶來耳目一新的學習體驗。如何更高效、便捷地開發設計微課程就成了整日忙于傳統教學工作的專職教師們亟需解決的問題了。Snap! By Lectora是簡單易學、操作靈活、具有交互功能的E-learning微課程制作軟件,在開發設計普通、常用的微課程中,可滿足大多數專職教師的需求,對研究廣播電視大學的開放教育微課程的開發設計策略,也有一定的實用意義。
1.1國外研究綜述
2008年,“微課程”(Microlecture)概念被美國人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首創(Shieh,2009;關中客,2011)。當時,他作為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時基于課程設計的需要而提出這一概念,后來被人們稱為“一分鐘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
戴維·彭羅斯對“微課程”的闡釋,它是一種“更加聚焦的學習體驗”、微型的“知識脈沖”,是一種知識挖掘(Knowledge Excavation)的框架(Open Education,2009)。他認為,教師應把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緊密聯系,以解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用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輔以相應的討論和作業,能夠達到與傳統授課相同目的。戴維·彭羅斯把微課程的構建分為五個部分:一是提出需要向學生解釋、傳遞的核心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是構成微課程的核心;二是依據核心知識點寫出一份15—30秒的概念解釋或總結;三是用麥克風、網絡攝像頭錄制寫好的解釋或總結,長度約為1—3分鐘;四是設計能夠指導學生繼續閱讀和探索核心知識點的學習材料或課后作業;五是將教學視頻和學習材料或課后作業上傳至相關的網絡課程學習平臺(Shieh,2009)。同時,戴維·彭羅斯還認為這種教學模式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挖掘所需的知識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并且依靠網絡學習平臺搜索相應的學習資源。雖然,在理解復雜概念方面課程時,運用微課程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Open Education,2009),但這種短期總結和提煉出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師、學生能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戴維·彭羅斯所提出的微課程概念以網絡課程的形式存在,即微課程是網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Open Education,2009)。
1.2國內研究綜述
2010年,我國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鐵生率先對“微課”進行研究,提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特定的知識點、概念或教學環節開展的各種教與學的資源整合,其核心內容除了教學視頻片段本身,還包括與特定知識點有關的教學的設計、反思、練習、測試、反饋、點評和課件等學習支持服務資源,他強調微課程的規范化建設是把視頻與相關資源進行有機結合(胡鐵生,2011)。中央電化教育館的張靜然認為,微課程是從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實際出發,由他們自主開發、時間控制在五分鐘左右的微小型課程(張靜然,2012)。江蘇常熟市吳市中心小學姚正東認為微課程要體現“微”的特點,采取滾雪球的方式獲取新知識,不斷增加信息量,即短暫、高效(姚正東,2012)。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認為微課程的內容應具備“短、小、精、活”的特點,把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化整為零,一次一個小的知識點,積少成多,但結構完整,完成所學知識由量變的積累到質變的提升過程(李玉平,2013)。廣東韶關市教育局教研室吳秉健認為微課程可以通過視頻或者動畫的錄制與制作,增強學習的實境,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提升微課程資源的最大效用(吳秉健,2013)。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一春認為要注重微課程的教學設計,以信息化技術為手段,用流媒體的形式呈現某一個教學知識點(教學環節),強調微課程設計的簡短性和完整性(張一春,2013)。
1.3微課程概念界定
基于以上中外專家學者對微課程的闡述和理解,我們基本可以對微課程的概念進行界定:微課程的主題相對獨立與完整,主要是解決某一個知識要點或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若是以主題模塊化、系統化組織起來的課程,則可由若小主題(副主題)單元獨立,但相互之間又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微視頻組合構成。構筑微課程的學習平臺是互聯網,因此在開發設計微課程時要注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每個微課程所展示的時間控制在5—10分鐘,注意設計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2.1Snap!by Lectora軟件概述
Snap! by Lectora(亦稱Snap!)是知名的E-learning軟件提供商Trivantis集團開發的一款可嵌入PowerPoint辦公操作軟件內的微課程制作軟件,目前最新版本是Snap!(v1.4)多國語言版。它基于熟知的PowerPoint辦公操作軟件,可以在PPT課件加入旁白、視頻、網頁、Flash動畫、互動模塊等效果,并且可以發布成HTML、CD、Flash等格式課件,可以在任何符合標準的LMS平臺上跟蹤學習記錄,也可以發布到iPhone或iPod Touch等一系列網絡平臺上。Snap!不是一個能獨立運行的軟件,它是以插件的方式(嵌入方式)在PowerPoint的菜單欄里出現,即安裝好Snap!軟件后,在新打開的PowerPoint的菜單欄內多了一個“Snap! By Lectroa”的選項。
Snap!軟件對運行平臺有一定的要求,具體是以下三個方面:
(1)系統平臺和操作平臺:Snap!運行的系統平臺要求是微軟Windows XP、Vista、Windows 7,兼容性最好的是Windows 7;運行的操作平臺是微軟Office 2003, 2007, 2010(安裝32位版本的Microsoft Office最佳,因為它可與大多數其他應用程序,尤其是第三方加載項兼容),其中兼容性最好的是Office2010,因此建議電腦配置為windows 7+ Office2010;多媒體程序播放器為Adobe Flash Player 9或最新版本、QQ影音或其他常用播放器。
(2)錄音、錄像額外配件需求:麥克風(用于錄制音頻)、攝像頭(用于錄制視頻)、機房有外放音響。
(3)支持播放的文件格式:①支持aif(aiff)、wav、mp3、asf、au、wma等音頻文件格式(當從外部導入音頻時);②支持mov、avi、flv、mpg (mpeg, mp4, mpg4)、wmv等視頻文件格式(當從外部導入視頻時)。
Snap!菜單下的項目界面很簡單(見圖1),包括發布、旁白、插入、工具四大部分,具體功能為:

圖1 Snap!菜單界面
①“發布”功能:制作好的微課程可以發布為獨立運行的,交互式Flash動畫格式。可以通過FTP將課程上傳至網站,或通過email發給學生,或者將課程上傳到一個學習管理系統(LMS)。甚至能夠使用Snap! Live將微課程快速發布為免費的在線課程,然后通過常用的社交網絡共享。
②“旁白”功能:利用電腦的麥克風和攝像頭,錄制教師的配音和視頻。導入或編輯錄制的音頻和視頻文件,與PPT演示文稿的播放同步。
③“插入”功能:能夠在所演示文檔中插入一些PPT自身不支持的附加對象,包括測試、調查問卷、嵌入式網頁、Flash動畫、甚至更多的對象。
④“工具”功能:利用附加的工具使課程(演示內容)更具個性化和標準化,可以將課程直接導出至Lectora單機版或Lectora在線版,做進一步的編輯,通過“幫助”可以進一步學習有關Snap!獨特和強大的功能。
2.2Snap!by Lectora的運用概況
運用Snap!軟件開發設計的微課程,可按照模塊的方式進行分類制作,主要分為九大模塊:
(1)模塊一:為幻燈片添加音頻。這一模塊包括四個操作功能:
①錄制音頻:首先要安裝麥克風,然后打開Snap菜單,選中需要錄制音頻的某一幻燈片,點擊“錄制音頻”按鈕,彈出“錄制音頻旁白”窗口,點擊“開始錄制”按鈕,在3秒鐘的準備時間過后,開始為選取的幻燈片錄制音頻旁白。
②導入音頻旁白:導入已有的教師講解音頻時(非即時錄制的音頻),選擇需導入的幻燈片,點擊“導入旁白”按鈕,在彈出“導入旁白”窗口后,點擊“操作”菜單欄下的“音頻”按鈕,選擇已有的音頻文件并導入。
③編輯音頻旁白:當錄制的音頻或導入的音頻旁白需要修改時,點擊“編輯旁白”按鈕可對音頻或旁白進行編輯,包括:剪裁音頻或旁白、有意地逐漸增大或減小音量、根據需要將音頻淡入淡出、在音頻文件中插入靜音等。
④音頻與動畫同步:選擇需要編輯的幻燈片,點擊“同步”按鈕,彈出“同步音頻旁白”窗口,點擊“按下開始同步”按鈕,在3秒鐘的準備時間后開始播放音頻,同時“按下開始同步”按鈕,根據音頻及本幻燈片的動畫,通過點擊“下一動畫”按鈕,完成音頻和動畫的同步。
(2)模塊二:為幻燈片添加視頻。這一模塊也包括四個操作功能:錄制視頻、導入視頻旁白、編輯視頻旁白、視頻與動畫的同步。因其操作與模塊一頗為相似,限于篇幅,就不再贅述。
(3)模塊三:為幻燈片添加動畫(插入動畫)。選中需要插入動畫的幻燈片,點擊“動畫”按鈕,添加已下載好的動畫文件(Flash動畫),調整插入動畫在頁面中的位置,點擊“預覽”按鈕,可以看到該幻燈片插入動畫后的呈現效果。
(4)模塊四:為幻燈片插入網站鏈接。選擇需要插入網站鏈接的幻燈片,點擊Snap工具欄內的“添加窗口”按鈕,彈出“添加窗口”對話框,在“Web地址”中添加網站的URL地址,點擊“預覽”按鈕可對網址進行預覽。
(5)模塊五:為幻燈片添加測驗。該模塊可以創建的測驗題目類型有7種:對錯題、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連線題、拖放題、熱點題。選擇需要插入測驗題的幻燈片,點擊“測驗”按鈕,打開“測驗創建者”窗口,可根據教師的實際需要,選擇適合的測驗題類型。在“測驗創建者”對話框中的菜單項的“測驗選項”按鈕,可對所出的測驗題的測驗名稱、通過分數、問題反饋、隨機選題、限時測驗等項目進行編輯。因篇幅所限,具體的應用待大家自己去挖掘。
(6)模塊六:為幻燈片添加調查。該模塊可以創建的調查問卷類型有8種:創建單選題、創建多選題、創建簡答題、創建綜合問答題、創建熱點題、創建對錯題、創建Likert題、創建序號題。擇需要插入調查問卷的幻燈片,點擊“調查”按鈕,打開“調查創建者”窗口,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調查問卷類型,其具體操作類同于模塊五。
(7)模塊七:設置課程信息。點擊Snap“工具”選項中的“選項”按鈕,彈出“演示文稿選項”對話框,可對微課程的講師信息、課程LOGO、播放器顏色等內容進行編輯和設置。
(8)模塊八:設置課程結構。點擊Snap“工具”選項中的“幻燈片資源管理器”按鈕,彈出“幻燈片資源管理器”對話框,可以設置幻燈片的目錄級別、目錄標題、演示者信息等內容。
(9)模塊九:發布課程。點擊“發布”選項卡中的“發布”按鈕,彈出“發布”對話框,設置發布為“WEB”格式,在“發布”窗口中,對“文件名”、“位置”、“播放器樣式”、“包括”進行個性化的編輯和修改,最后點擊“發布”按鈕,完成網絡微課程的制作。
總之,運用Snap!軟件開發設計微課程的優勢是具有很好的“互動”效果,它可以讓學習者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交互式學習,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3.1開放教育學習特征
廣播電視大學的開放教育有別于傳統的全日制封閉教育。開放教育取消對學習者性別、年齡、職業、地區、學歷等方面的限制,凡有繼續深造或學習的意愿,均可申請報讀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和課程。在教學上,以業余、自學為主,以面授和文字教材的教學為輔,采用靈活的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無空間、無時間限制的學習支持服務資源和環境。學生能依托由計算機網絡、衛星電視網絡、電信網絡有機結合的數字化、多媒體、交互式遠程教學平臺上的多媒體資源進行點播和下載學習,甚至還可利用網上直播、雙向視頻系統等網絡交互手段與同學、教師進行學習交流。
開放教育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在職學習,所以學生的學習時間短、學習時間少,幾乎是利用自己有限的“時間碎片”進行新知識的積累,在極短的學習時間內,只能接受很少的信息量。因此,在開放教育微課程的開發設計上,要體現“高效、短暫”的特點,教學目標要單一,教學內容陳述清晰,產生“聚焦式”的學習體驗,這樣更易于學生吸收、增加知識信息量。通過移動設備中的微課程APP客戶端,能讓學生在辦公室、公車、地鐵、廚房……等場所進行微學習,營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氛圍,創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3.2撰寫微課程腳本
微課程的選題是在微課程開發設計中最關鍵的一環。微課程選題要精練,教學內容要明晰,或針對課前導入、或針對關鍵概念教學、或針對難點突破、或針對課后拓展,可以是知識講解、教材解讀、題型精講、考點歸納等。所以,在開發設計微課程前要事先撰寫好腳本,把自己的想法灌輸到制作微課程的各個環節,從而使微課程在設計出來后能達到最理想的展示效果,做到縱觀全局,有的放矢。
撰寫腳本包括以下基本內容(見圖2):
(1)微課程的名稱。微課程的題目、標題。
(2)關鍵字。能概括微課程重要信息和內容的字或詞。
(3)所屬系列課程。微課程所屬的學科領域。
(4)認知目標。包括:知道、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目標。
(5)情感目標。包括:接受、反應、估價、組織、個性化等目標。
(6)技能目標。包括感知、準備、有指導的反應、機械動作、復雜的外顯反應、適應、創新等目標。
(7)課程簡介。簡明扼要地介紹微課程的主要內容。
(8)知識點。包括:開場白、知識點引入、具體知識點、總結、反饋習題等內容。
(9)解說詞。純錄音文本,注意語言文字要通俗易懂,盡量采取口語化表達方式,錄音時語音清晰,使用普通話,并且要和字幕一致。
(10)字幕。屏幕顯示的標題和知識點的內容。
(11)畫面要求。要標明制作微課程內容的技術要求,畫面排列設置,要具體、形象,可操作。

圖2 撰寫微課程腳本圖
撰寫腳本時要注意:知識點的選擇不要太難、太多(最好為5—10分鐘);知識點的引入環節設計要引人入勝,配合微課程的題目;微課程表現方法的整體設計要與教學實際內容相符合,要可以實現,要多種媒體搭配;字幕部分的標題和內容注意區分,要鮮明統一有層次感;腳本設計完之后,要自己演練一遍,避免微課程內容的各個環節的脫節和突兀。
3.3采用“順向遷移建構法”開發設計微課程
“遷移”涉足于生產、生活、學習、溝通等多個領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各個方面表現十分廣泛。隨著教育事業長足發展以及對教學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許多教育界的有識之士,擴大了教學研究的視野,更加注意從交叉學科的理論和實踐成果中尋找借鑒。心理學學科中的“遷移”理論也引起廣大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的青睞。
所謂順向遷移建構法,是指一種在學習中學到的經驗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即先前的學習對后來學習的影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順向遷移建構法開發設計開放教育微課程的基本思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學習是學習主體,主動的意義建構者。教師在制作微課程時,開發設計的理念應由傳統的傳授知識型向激勵思考型轉變,微課程要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支架來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問題,給學生搭建好結構框架,然后逐漸地將責任轉移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進行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用學生已有舊知識和實踐經驗,對后來學習產生影響,減小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困難,并且使所學知識能在日常工作環境中得到充分驗證。在微課程的邏輯結構上要引導學生建立起學科或所學單元知識的框架體系,結合學生以前所學與之有所關聯的知識,帶動新知識的學習。
開發設計開放教育微課程的具體實施步驟:首先,引導學生要不斷地主動用新信息去檢驗已有的舊概念,發現改正舊概念不適用的地方,當發現新信息未必就是“真理”的時候,必須自己去驗證實踐與理論的辨證發展關系,批判地接受新概念,強化、理解新概念涵義。在微課程內容設計上要把當前學習的事物盡量和學生已經知道的東西聯系起來,適當地將同類或類似的內容安排在一起,便于利用“遷移”的規律來使學習得到簡化。其次,教師要創設符合微課程內容要求的情境,重點向學生介紹課程的性質、特點、學習方法、學習參考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提示新舊知識之間的線索。最后,把微課程開發設計為具有協作式學習和交互式學習的特點(Snap!軟件已提供此功能),啟發他們獨立思考,鼓勵他們勇于創新,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2]孫毅芳,盤俊春.快速制作互動式PPT微課的實用工具:Snap![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
[3]呂金鶴. Snap!在“微課”制作中的應用探索[J].中小學電教,2014(6).
[4]馬東宇.基于Snap! by Lectora等工具的微課設計開發策略探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2).
[5]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叢書編委. Snap! By Lectora案例與實訓教程[M].北京泛在時代教育技術有限責任公司,2013.
[6]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 (4).
[責任編輯何一輝]
[作者簡介]陸璐珂,廣西廣播電視大學黨委辦公室副主任,高級經濟師,碩士,研究方向:遠程開放教育、微課程應用。
[收稿日期]2015-04-08
*[基金項目]2014年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編號:2014JGA262)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5)03-008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