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紅
(蘭州商學院長青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在各種文學形式的翻譯研究中,戲劇翻譯受到的關注最少。學者們普遍認為,這是因為戲劇的雙重性所致,即戲劇既可以是一種表演藝術,又可以是一種文學形式。然而,戲劇的誕生是為表演、模仿服務的,戲劇本質就是融合了觀眾的演-觀藝術,只有在舞臺演出、觀眾欣賞之后戲劇才算完整。戲劇的最終目的是在舞臺上表演供觀眾欣賞,這就決定了舞臺戲劇翻譯與其他文學翻譯的不同之處。由目的語演出的舞臺戲劇,只有在演出瞬間被觀眾所理解與欣賞,才能一方面促進演員積極創作,另一方面使戲劇藝術本身實現其藝術價值。舞臺表演戲劇翻譯是否采用和其他文學翻譯相同的方法,其藝術本身的特殊性要求,在翻譯戲劇時采用歸化法不論是對翻譯本身還是藝術表現方面都有其重要意義。本文從戲劇藝術的特殊性和圖式理論角度探討歸化翻譯方法對舞臺表演戲劇翻譯的重要指導意義。
舞臺表演戲劇文本是演員塑造角色、導演指導演出、結合舞臺布景、燈光、服裝、道具、音樂等到最終為觀眾呈現表演的參考依據和基礎,它不同于一般形式、僅僅涉及語言元素的文學翻譯,舞臺表演戲劇文本的翻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戲劇要求演員在規定的時間內在有限的空間里通過行動和語言表現出情節和主題。通常,一出戲的標準長度是兩至三小時。這個時間上的局限性是劇作家需要面對的挑戰,他們必須在這段時間內把人物、劇情向觀眾交代清楚。Griffiths曾經提出“戲劇=劇本+形象+實時的動作”。在這個定義中,“實時”指的是戲劇演出的瞬間[1]。演員獨白和對白轉瞬即逝,如果聽不懂只能放棄,無法重復聆聽或者停下來思考,否則就無法捕捉后面的內容。因此,戲劇語言應該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必須在瞬間被觀眾理解和消化,不要給觀眾造成某一點上的理解困難,而喪失對大部分或其他內容的接受。
文學作品中通常會有許多文化現象、異域意象、習語、修辭、典故、粗俗語等不好理解的成分,翻譯時可以采用加注的方式進行解釋。然而在舞臺表演戲劇中,沒有時間也沒有地方對這些陌生的意義加注解釋,造成了觀眾的即時理解與加注的滯后性之間的矛盾。考慮到舞臺戲劇的限制性因素,譯者應該以即時表演這個特性為出發點,避免文外加注的方法,而采用文內處理,力求使譯文通俗易懂。
觀眾是戲劇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演出是否成功的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正是觀眾與演員的觀-演關系構成了完整的戲劇,也正是觀眾的欣賞才讓戲劇的藝術美得到了展現與延伸。一部戲劇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觀眾在即時的欣賞反饋中所決定的。觀眾可能和舞臺上的演員一起激動、一起沉默、一起痛哭、一起微笑,他們的情感是融合的。戲劇需要觀眾,觀眾的情緒會激發甚或挫敗舞臺上的演出。如果某個戲劇在原語國家演出成功,頗受觀眾好評,那么該戲劇在目的語國家應該獲得如此的成績。如余光中所言,劇作家尚且如此關注觀眾的感受,那么譯者更應該如此。劇本的翻譯應該簡單明了,易于觀眾的理解與欣賞[2]。
圖式是格式塔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最早來自19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他把圖式(schema)看成是“原發想象力”的一種特定形式或規則。所謂圖式,是指圍繞某一個主題組織起來的知識的表征和貯存方式[3]。人們在對某一事物、環境和人認知后,將這些知識儲存于大腦中,按照類別建構圖式框架。在圖式形成的過程中,會對信息概括化并且過濾一些細節,代之以結構化的抽象將各種類別的圖式建構并存儲于記憶中。圖式不會固定不變,而是在各種活動和認知過程中,對反復出現的情況概括認識,收集與各類別圖式相關信息,從而使圖式更準確、更豐富和更穩固。圖式好似一個識別器,在接受各種信息時,頭腦中的各類別圖式將被激活,對新信息進行識別,將其與預存在記憶中的類似已知圖式結合,進而對新信息進行理解和解釋,而與之不一致的信息則會被過濾掉。一個人對各種信息的理解依賴于他頭腦中的圖式知識結構,如果來自社會環境的輸入信息與記憶中的圖式知識越相似、越接近,那么識別、檢索和理解知識就會越快速和及時。當出現與圖式矛盾的信息時,必須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消化、接受不同的觀念。由于時間的限制,沒有更多的機會思考不同的信息,因此傾向于堅持已有的圖式[4]。此外,圖式還會不斷對輸入的直接或間接經驗的認知加以更新,使其更加完整。
波蘭符號學家Tadeusz Kowzan將戲劇符號分為13種:以口頭形式存在的語言、語氣、身體語言、手勢、動作、化妝、發型、服裝、道具、布景、燈光、音樂、音響[5]25。 舞臺表演戲劇在呈現時以觀眾的接受為主要原則和最終目的。觀眾在欣賞戲劇演出時,會下意識地激活記憶中的各類別相關圖式知識,以理解綜合各種輔助手段的現場演出,如戲劇獨白對白可否理解和是否準確詮釋、演員手勢動作服裝發型是否應景,舞臺布景道具燈光與情節是否完美結合,音樂音響對情節展開是否起到恰到好處的渲染和點綴。
舞臺表演戲劇的一大特征是視聽性,盡管觀眾在 “觀賞”,但由于舞臺時空限制,演出場景不能像電影等藝術那樣不斷轉化,因此,舞臺演出情境和布景相對靜止,可以說,觀眾在欣賞戲劇時,聽的成分大于看的成分[5]64。人的聽覺輸入沒有視覺輸入那么形象直觀,聽覺輸入單位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在獲取和理解信息時更需省時省力,這就要求戲劇譯文必須精煉簡潔,讓聽眾入耳消融、一聽就懂。
由于觀眾是戲劇演出是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觀眾在演出時的即時反饋決定了演出的持續進展。觀眾在欣賞演出時會面對多種戲劇符號的沖擊。觀眾作為演出的參與者,為了能很好地理解各種戲劇符號的意義,會下意識地搜索和充分激發頭腦中的各種圖式知識,將新信息同先存的經驗性信息即圖式結構相結合,達到理解內容的目的,這是一個動態的交互過程。澳大利亞戲劇理論家Roger Pulvers指出:“戲劇必須在演出的瞬間被演員和觀眾所共同分享。如果思維滯后情感太多,那么這一瞬間就有可能失去意義。”[5]142如果戲劇演員在演出時的對白和演出的布景設置能使觀眾瞬間理解,那么演出的目的和戲劇價值意義的展現都達到了;倘若任何一種戲劇符號的展示給觀眾的瞬時理解造成困難,觀眾無法重新再領悟一遍,或者觀眾可能瞬間停下來思考無法理解的部分,這樣就會喪失對后續內容的理解,甚至是對整個演出感到模棱兩可,這樣的戲劇不能叫成功。
觀眾的認知和理解能力離不開他所在的社會與文化,他頭腦中的各種圖式知識結構也是以此為基礎的。為了能使觀眾瞬時理解戲劇語言,譯者在翻譯戲劇劇本時應采用歸化的翻譯方法。所謂歸化法是指以目的語讀者為歸宿,使用與目的語意義相近、結構相似的語言進行翻譯,盡量避免艱澀難懂及異國情調。歸化法在舞臺表演戲劇的翻譯中應使戲劇符號的表現形式和內容,尤其是戲劇語言,能與觀眾的原有文化、社會、生活、環境等方面的圖式知識相接近,使觀眾能及時快速地參照他所熟悉的各種知識經驗。
歸化翻譯涉及語言層面和非語言層面。為了使觀眾在觀賞過程中瞬間理解戲劇語言和情景呈現,語言中的詞匯、句法、文化等層面都需要用最接近觀眾生活背景和觀眾認知圖示的方式去展現。一個讀者只有在母語環境中才有最佳的理解。倘若演出中的戲劇語言從語言和非語言層面都接近目的語,那么觀眾就能迅速激活先存于頭腦中的相關圖式知識與經驗,進而快速識別新信息,將新信息與已知圖式結合,為新信息提供依據和解釋,從而獲得最佳理解。因此,即時演出的戲劇需要歸化法將觀眾不熟悉的文化轉化為觀眾熟悉的文化,有助于觀眾的瞬間理解,使觀眾及時有效地“回饋”演員,使演員在接受“回饋”時受到鼓舞,進而更好地加以創作表演。
舞臺表演戲劇的即時性、無注性、觀眾的瞬間接受度等特殊性要求使舞臺表演戲劇必須在演出的同時就能被觀眾所理解和接受。觀眾的理解則依賴于他們頭腦中的已知圖式信息,即不同的自身經歷和生活、文化、經濟、教育等方面的知識。只有當新信息與已知圖式知識相接近,觀眾或讀者才能更快地獲得最佳理解;但若新信息與已知圖式相去甚遠或者產生矛盾,觀眾或讀者需要利用更多時間思考和解釋新信息。然而,舞臺表演戲劇是演出瞬間即能達到效果,倘若戲劇語言艱澀難懂,出現過多詞匯、句式或異國文化意象方面的陌生情況,那么對觀眾的理解就會造成極大的困難。因而,舞臺表演戲劇需要用歸化的翻譯方法,將陌生的文化轉化為熟悉的文化,讓觀眾在欣賞戲劇的同時就能獲得最佳理解,這樣,舞臺戲劇的演出,其意義和價值才完整地體現出來了。
[1]龔芬.論戲劇語言的翻譯——莎劇多譯本比較[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45).
[2]余光中.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Bridging the East and West[M].Hawaii:Honolulu University,1994(155-161).
[3]http://baike.sogou.com/v66259860.htm.
[4]鄭淑杰.社會圖式理論述評[J].http://www.psychcn.com/enpsy/200112/104931402.shtml.
[5]孟偉根.戲劇翻譯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