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禧 廣西扶綏縣畜牧站 532199
非典型豬瘟繼發巴氏桿菌病的診治報告
李少禧廣西扶綏縣畜牧站532199
摘要:2013年7月廣西扶綏縣發生一起非典型豬瘟繼發巴氏桿菌病,我中心接診后立即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同時結合臨床癥狀、病理剖檢及實驗室檢驗,最后確診為非典型豬瘟繼發巴氏桿菌病。通過采取一系列綜合防控措施,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關鍵詞:非典型豬瘟;巴氏桿菌病;治療;分析
感染豬瘟病毒的豬抗病力降低,極易并發或繼發豬肺疫。尤其在寒冷、潮濕、冷熱交替、天氣劇變、擁擠和通風不良等劣性條件下,豬體的抵抗力降低,引起巴氏桿菌大量繁殖、毒力增強而發病,如不及時控制,可造成豬只大批死亡。
該次疫情是從新購進的45頭仔豬開始的。發病初期患豬體溫升高達39.2~42.0℃,耳部發紺,腹部有不規則出血斑點,糞便初期呈干球狀,隨后變成水樣腹瀉。呈明顯的腹式呼吸,精神沉郁,喜光。初期戶主以感冒治療,投喂頭孢及退燒藥物,但效果不明顯。接診時已經有12頭仔豬死亡。
解剖病死豬4只,可見肺部水腫,切面有黃色液體流出,肺間質增寬,肺門淋巴結出血腫大;心耳和肝臟邊緣出血;脾臟腫大,邊緣有明顯鋸齒狀出血;回盲瓣黏膜有少量米粒大小的潰瘍面;腎臟出血嚴重,表面有大量針尖狀出血點;膀胱積尿,呈茶色,黏膜出血;頜下淋巴結出血,呈大理石樣變化。
無菌剖檢采集3只病豬的腸系膜淋巴結、扁桃體及脾臟,制成冰凍切片,采用豬瘟熒光抗體試驗,檢測組織中的豬瘟病毒抗原,后置顯微鏡下觀察,均發現黃綠色熒光,陽性率為100%。無菌采集7只有發病癥狀豬的心血,分離血清,分別檢測藍耳病和圓環病毒抗體,結果全部為陰性。對7只發病豬的全血進行觸片,瑞氏染色,鏡檢,未發現附紅細胞體和弓形體。采取病豬的心血、肝、脾和淋巴結4種病料進行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兩極著色的革蘭氏陰性短桿菌。
用病料組織懸液接種血瓊脂平板和麥康凱瓊脂平板,37℃培養24小時,在血瓊脂平板上生長出淡灰色、圓形、濕潤和呈露珠狀的小菌落,不溶血。麥康凱平板無菌落生長。挑取單個菌落做革蘭氏染色和瑞氏染色、鏡檢,革蘭氏染色結果為陰性短桿菌,瑞氏染色則發現典型兩極著色短桿菌。將此菌接種三糖鐵斜面培養基培養48小時,結果培養基底部顏色變黃。綜上可以判斷此菌屬于巴氏桿菌。對分離的菌株進行抗生素敏感試驗,結果對硫酸粘桿菌素和丁胺卡那高度敏感,對林可霉素和硫酸新霉素中度敏感。
結合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及病理剖檢,最后確診為非典型豬瘟繼發巴氏桿菌病。
(1)對該場豬群中的假定健康豬群進行豬瘟疫苗緊急接種,每頭注射豬瘟脾淋苗4頭份。對已感染的豬立即隔離,注射足量抗豬瘟高免血清,同時輔以瘟毒清和黃芪多糖等清熱解毒類中藥以提高免疫力。對發病豬注射足量硫酸粘桿菌素控制繼發感染,同時在健康豬群的飲水中添加敏感抗生素。
(2)加強圈舍衛生消毒,用濃度為3%的燒堿和速潔消毒液交替進行全面消毒,每天1次。加強管理,在場門口及豬圈門口設立消毒池,嚴禁外人隨意進入豬場。
采取以上防治措施后,該豬場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截至7月18日,原發病豬已基本恢復正常,食欲、體溫正常,同時無新發病豬只出現。
(1)該場所購仔豬由生豬販運戶手中購得,健康及免疫情況不明,加之應激導致疫情發生。由于該場仔豬引進時沒有向當地獸醫部門報檢,發病后又不及時報告,導致診斷不及時、用藥失誤,錯過了治療防控的最佳時機,致使疫情的進一步擴散。
(2)外調仔豬運輸途中的應急措施不完善,也是導致仔豬發病的原因之一。在此次疫情發生過程中,因無任何防雨措施,導致仔豬在運輸途中遭受大雨浸淋,使之發生應激導致抵抗力下降,繼而發生疾病。
(3)豬場要把豬瘟預防作為飼養管理工作的重中之中,采取疫苗接種、種豬凈化、隔離封鎖、限制豬只流動和實行自繁自養等綜合防控手段,可以有效減少豬瘟的發生,提高養殖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