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元昊,Pauric McGowan,Mark Durkin,劉 艷
(1.英國奧斯特大學 商學院;2.英國奧斯特大學 孔子學院)
在我國的銀行體系中,由國家直接控股的國有商業銀行在資產規模、市場份額等方面都處于壟斷地位,對我國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國有商業銀行是被稱為“國有四大行”的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完整地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體系的發展進程和政府對商業銀行政策的演變,因此,本文以“工農中建”四大銀行為案例,探究中國政府對銀行放權的進程。
商業銀行的自主權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得以體現:1.銀行設定和調整存貸款利率的自主權;2.銀行對私營企業發放貸款的自主權;3.銀行企業化和市場化的程度;4.外資和民資進入銀行業的情況。從以上四方面進行考量,在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至今的36年中,政府對銀行的放權大致經歷了4個特征鮮明的歷史階段:第一階段(1978—1992年):計劃經濟的末期,政府主導銀行;第二階段(1993—2001年):“市場經濟”初步建立,銀行為私營企業貸款狀況改善;第三階段(2002—2012年):政府從收權到再次放權,銀行走向正規化和市場化;第四階段(2013年至今):政府進一步放權,銀行市場化競爭愈演愈烈。
1949年起,中國確定實行計劃經濟,公私合營,有關國家經濟命脈和國民生計的事業均由國家統一經營,中國不存在“注冊的”私營企業。
計劃經濟曾一度為中國早期的經濟恢復和初步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其弊端日漸明顯。
改革開放后,“個體戶”和“集體企業”的出現對計劃經濟提出了挑戰,那時的經濟異常活躍。中國人被壓抑很久的致富激情轉化為創造財富的極大動力。
鄧小平在1992年說:“經濟發展比較快的時期是1984年至1988年。”這五年,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21.7%。”[1]人們急于打破平均主義和大鍋飯,拼命掙錢,但是,政府卻沒有出臺相應的制度和法律,大家都“摸著石頭過河”。
這時的個體戶幾乎不去銀行貸款,他們多是在朋友中間借款經營;鄉鎮企業也大多靠熟人“集資”創業。
政府和銀行還沒有做好為“個體戶”和“集體企業”貸款的準備。
此前銀行的貸款主要是面向政府和國營企業。美國經濟學家龍安志說:“在20世紀80年代末,一些省份的官員對待本地的銀行分行就像是個人金庫一樣,命令他們為本地項目提供資金,全然不顧中央政府的意愿。”[2]57在人民的心目中,政府、國營銀行、國營企業,三者是一家。那時沒有競爭,銀行坐等顧客上門存款。
也是在這個時期,由政府推動的“打破壟斷”的改革開始實施,政府引進了“國營銀行之間的競爭”。
1979年,“大一統”的銀行體制逐漸被打破,從人民銀行中相繼分設出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又從財政部分離出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四大專業銀行成立初始就有明確的分工。國家以法規形式明確這些銀行分工范圍,并規定企業必須在相對應的專業銀行開戶、辦理信貸及結算業務。
1984年開始,人民銀行對信貸資金實行“統一計劃,分級管理,存貸掛鉤,差額包干”,開始對傳統的信貸資金管理體制進行改革。中國人民銀行將其從事的商業銀行業務逐漸地剝離給專業銀行,目的是希望調動各級銀行吸收存款的積極性,以緩解經濟體制改革對資金的強烈需求。
1985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實施“統一計劃,劃分資金,實存實貸,相互融通”體制,劃分資金和實存實貸這兩種方法的運用更進一步調動了專業銀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實存實貸”并未能真正落實。
1987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對實存實貸的信貸資金管理體制進行了多次修正,比如實行期限管理,改進聯行清算制度,開放、發展短期資金拆借市場等。但以上多種改革依然沒有改變中央銀行對各專業銀行的控制,指令性計劃依然占據主要位置,資金運用具有強烈的行政色彩和財政特征。1988年,國務院發布“私營企業暫行管理條例”,規定私營企業可以向銀行申請貸款,但受制于上述原因,私營企業貸款難度很大。
在此階段,國家是這些專業銀行唯一的出資者、所有者和經營者;國有專業銀行還具有政府機關的性質,政府干預程度較大,銀行層層按照行政區域設置分行和支行,行長由政府任命,銀行存貸利率由政府決定,銀行建立分支機構需由政府批準。
政府對銀行嚴格管控所產生的影響如下:
首先,政策性貸款有利有弊。由于四大銀行一直承擔著向經濟體制改革提供資金支持的重任,這主要表現為在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下,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國有企業的改革提供所需資金,這樣的資金供應方式一方面為國家著力發展的產業提供了支撐,但另一方面,眾多政策性貸款享受了政府制定的優惠利率,卻與其較高的還貸風險不匹配,使得資金的使用效率低下,不良貸款大量積累,金融風險最終仍要由政府負責,因此會對經濟的良性發展造成障礙。
其次,缺少激勵和約束機制。政府對于銀行的全面管控,抑制了銀行對貸款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的追求,扭曲了銀行的經營機制。而“國有獨資”的產權歸屬使國有銀行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失去了完善內部運行機制的動力,“政府買單”的機制還使銀行滋生出一些投機性的風險行為。
最后,非公有制經濟得不到銀行支持。在80年代,非國營性質的經濟活動開始出現,而受限于政府對國有四大銀行的權限制約,這些民營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取貸款,他們對資金的需求主要依靠在民間進行集資或借款,這種方式效率較低,不利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推動“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這次“轉型”成為一個歷史性的標志,使得中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1991年,朱镕基成為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提出要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鄧小平的設想在朱镕基的努力下得以實現。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這是由中國政府推動的建立“市場經濟”的開端,這個“決定”為私營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下海”在當時成了“時髦”的行動。很多捧著“鐵飯碗”的人,放棄了原來的工作,下海經商。這些人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注冊公司,真正意義上的私營企業在這段時間里大批產生。
1993年朱镕基總理推行股份制改革,“集體企業”的經營者在企業里有了自己的股份,許多集體企業改制為私營企業,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
這個階段,政府對銀行放權的最大標志是:允許銀行為私營企業貸款。
1992年政府發出通知:銀行可以給私營企業貸款,單次貸款數額不得超過50 000元人民幣。
這次政府對銀行的放權對中國經濟的騰飛產生了難以想象的作用,私營企業第一次借助銀行貸款發展自己的企業,他們每次貸款50 000元,可以重復貸款。在隨后的幾年里,各地銀行逐步增加了貸款數量。那時私營企業還不多,競爭也不激烈,占得先機的私營企業在銀行貸款的幫助下迅速發展,迅速壯大。
到1995年,國營企業的GDP 貢獻降到了50%以下,私營企業和外企的貢獻迅速上升①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引于2013/4/5.。最顯著的標志是:80年代有錢買不到商品,90年代初期已經變成有貨賣不出去,庫存加大。
美國經濟學家龍安志把中國的“市場經濟”稱為“受管理的市場化”[2]28,就是說,在中國推進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一直有政府的影響。
“受管理的市場經濟”成為中國的一個特色。
朱镕基親自擔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從1993年起一直推進銀行改革,試圖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金融體制。
1995年《商業銀行法》頒布實施,標志著國家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體制轉變,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和監管開始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該法中提出商業銀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動性為經營原則,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其信貸自主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強令商業銀行發放貸款或者提供擔保。這從法律層面確認了商業銀行市場化的發展方向。
在這個階段,政府對銀行“放權”的另一個重要標志是:打破壟斷,放開銀行審批權。1996年北京銀行成立,此后140余家城市銀行先后誕生;另外,國際信托公司進入中國,這是政府主動在銀行界引入競爭機制的一個措施。但是,由于沒有相關法律制度的約束,銀行之間的競爭變成了無序競爭,拉關系,亂貸款,造成大量貸款無法收回。
在20世紀的90年代,銀行在給私營企業貸款時,銀行內部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現象:
一種是負責任的銀行職員和行長,他們與私營企業雙方合作,實現雙贏。這個時期是私營企業得以發展的最佳時期,大批私營企業在這10年里脫穎而出,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私營企業初期都是中小企業,此后,私營企業有了大型和超大型企業,如娃哈哈、萬達、聯想等。
還有一種是不負責任的銀行職員和行長,他們與私營企業主內外勾結,騙取銀行貸款。私營企業家與銀行行長拉“關系”,甚至違法操作。后來有專家稱,許多中小企業創業之初都有“原罪”,他們或曾騙貸,或曾做假賬、逃稅。這個時期也是銀行不良貸款率最高的時期。亂融資、亂拆借、亂貸款現象比比皆是。
龍安志這樣記錄,1993年,“中國各銀行內的短期存款很多都不見了。短期儲戶的存款到期后取不出來,因為他們的錢被作為長期借款從銀行提走,被花在新出現的奢華生活中。”在海南省,“這些資金的大部分被爛尾樓擱死。”[2]28
1997年,山東省發布了800 多件金融詐騙案,其中有25件的金額超過1 000萬元[2]145。
可以這樣評論中國政府對銀行的第一次放權:功過參半:
功勞在于:一大批私營企業在銀行貸款的幫助下脫穎而出,他們在各行各業做出很好的業績,中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
失誤在于:由于沒有法律和制度設計,銀行在貸款中的違法案例很多,造成壞賬比例過大,最終導致政府不得不“收權”。
1998年10月1日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被宣布“倒閉”。這是第一家以“倒閉”形式關閉的金融機構,在全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條消息像炸彈一樣擊中了國外的投資圈。”[2]126國內金融機構開始反省,開始學習正規的借貸模式,開始審查貸款企業的經營狀況。此前,銀行一直給國營企業貸款,國營企業的經營狀況不用審核,貸款是否能收回,銀行根本不擔心;私營企業的出現對銀行來說,還是新課題。如何防止騙貸,在法律和制度不健全的中國,這是一個挑戰。
如何考察私營企業的“信譽”,這個問題第一次成為銀行的難題。為了解決“信譽”問題,2000年,政府和銀行開始推行“個人存款實名制”。
多數中國人有這樣一個心理,怕“露富”,2000年以前,他們在銀行存款大多用“化名”,原因是,他們擔心銀行業務員把自己的存款額說出去。存款時銀行給客戶一個“存折”,取款的唯一證明材料就是存折和定期存款的存單。
個人存款實名制其目的是強調“個人信譽”,雖然當時還沒有嚴格的“黑名單”等懲罰制度相配套,但是,這是第一次把個人信譽從道德層面提升到規章制度的層面,“個人信譽”與“私營企業主的信譽”是相關聯的。銀行的“信譽記錄”成為一個可以考量的指標。
推行“存款實名制”是銀行追求“信譽”的一個進步,這種信任是雙方的:一方面,銀行要對客戶講信譽,對客戶的存款和貸款信息要保密;另一方面,客戶對銀行提供的個人信息都要真實,不能再用“化名”,不可以用假身份證。
存款實名制,這是銀行向現代企業轉化邁出的一大步,銀行為千萬客戶更換存款姓名,雖然很麻煩,很瑣碎,但是,很值。從此,銀行和客戶之間開始建立以“真實”信息為基礎的合作關系。
這次“存款實名制”改革是在政府的倡導和推動下完成的。
如何處理銀行的不良貸款?這也需要政府的主導。
2002年以前,中國各家銀行不良貸款率普遍很高,這引起國務院的重視。2005年,國務院開始對大銀行進行審計和整頓。2007年7月20日,審計署公布了《中行、交行、招行2005年資產負債損益審計結果》[3],以中國銀行為例:
“2002年至2005年,中國銀行不良貸款從4 085億元下降至1 032 億元,不良貸款率從22.49%下降至4.62%,不良貸款和不良率呈雙下降趨勢。”
2002年中國銀行不良貸款數額高達4 085億元。當然,造成不良貸款的原因很多,如,三角債影響國企還貸,私營企業騙貸,私營企業倒閉,爛尾樓,等等,這些都是造成貸款無從追回的原因。
2002年是一個轉折點,這也正好與中國加入WTO 的時間吻合。此后,政府對銀行的監管逐漸嚴格起來,開始“收權”。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
WTO 協議中對中國提出了很多要求,比如,逐步開放銀行等國家壟斷行業,要保護資源、綠化環境,要尊重知識產權等等。
根據WTO 有關協議,中國將逐步取消對外資銀行的各種限制:(1)在外匯業務方面,取消外資銀行辦理外匯業務的區域和客戶限制,外資銀行可以對中資企業和中國居民開辦外匯業務。(2)在人民幣業務方面,開放深圳、上海、大連、天津經營人民幣業務;加入后兩年內,允許外資銀行對中國企業開辦人民幣業務;加入后5年內,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和人民幣業務客戶對象限制,允許外資銀行對中國所有客戶提供服務。(3)在機構設立方面,加入WTO 后5年內,取消所有現存的對外資銀行所有權、經營和設立形式的限制,允許外資銀行設立同城營業網點,審批條件與中資銀行相同。有5年的緩沖期,此后中國銀行業務將進入一個全面開放競爭的新階段。
2002年起,中國政府對銀行開始“收權”,表現為:政府加大了對銀行的審計,撤換銀行行長,限制銀行對私營企業的貸款額,大規模處置銀行的不良資產,等等。
政府對銀行“收權”是為了“再次放權”。
政府對銀行再次放權則是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進行的,那就是:允許銀行上市。
1.建設銀行上市:中國建設銀行成立于1954年10月1日。
2005年10月27日,建設銀行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募集資金725.5 億元人民幣,成為國有商業銀行中首家上市的銀行。
2012年建設銀行稅后利潤1 936.02億元人民幣①中財網http://quote.cfi.cn/quote_601988.htm,引于2013/4/5).。
2.中國銀行上市:中國銀行創立于1912年,是一家百年老店。
2006年6月1日,中國銀行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籌集資金超過750億港元②中國銀行網站http://www.bankrate.com.cn/cms/bankArticle.。
3.工商銀行上市:工商銀行創立于1984年1月1日。
2006年10月27日,中國工商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公開發行股票,融資額高達219億美元,為全球最大的IPO。工行上市后,成為上交所市值最大的股份公司,港交所第三大的股份公司。
2012年工商銀行稅后利潤2 387 億元人民幣,擁有1.8萬個機構網點和36萬名員工,自助銀行1 610家,ATM 機19 026部。擁有個人賬戶超過1.5億個,公司賬戶超過250萬家③工商銀行網站http://www.icbc-ltd.com/ICBCLtd/關于我行.。
4.農業銀行上市:中國農業銀行創立于1951年。
2010年7月15日,農業銀行公司網上發行的103.10 億股在上海交易所掛牌交易;H 股交易時間在7月16日,在香港成功上市,農業銀行融資額為221億美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IPO,超過了工商銀行④農業銀行網站http://www.abchina.com/cn/AboutABC/ABCInformation/200909.。
四大國有銀行的成功上市標志著他們擺脫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束縛,銀行開始以“企業”的模式管理日常工作。銀行不再是政府的“錢包”,政府不能再命令銀行隨意撥款。銀行開始把“效益”放在首要位置上,員工晉級和干部提拔要看“業績”。
政府在整頓銀行不良貸款的同時,對中小企業也加大了整頓力度,因為許多不良貸款的產生與中小企業有直接聯系。政府一方面要求中小企業依法經營,一方面出重拳關閉了一批高污染企業。銀行界緊密配合,停止對高污染、高能耗、無品牌和產能過剩行業進行貸款,隨后一大批私營企業倒閉。
從“銀行上市”和“配合政府”這兩條信息中不難看出,在這段時期里,四大銀行雖然已經先后上市,但是,他們與政府的關系依然很緊密,銀行管理還不是完善的市場經濟模式。
2003年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統計局聯合,共同研究制訂了《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這樣一來,銀行更加清晰地知道了什么是“中小企業”,他們可以委婉地拒絕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2012年中國有私營企業4 700 萬家[4],得到銀行貸款的不足10%[5]。
如果說上一個10年銀行對私營中小企業發放貸款時把關不夠嚴格,那么,在這個10年里,銀行對私營中小企業的貸款審查又過于苛刻了。銀行更傾向于貸款給大企業,大企業信譽好,貸款額度大;相反,給中小企業貸款,風險大,貸款額度小,工作成本高。
在這個階段,政府放權的另一個舉措是:允許外資銀行進入中國,2007年匯豐銀行在上海建立機構,2010年德意志銀行在天津開設第一家分行,世界大行先后在中國設立機構。
2012年,政府開始在“存貸利率”方面對銀行放權。
央行對利率的管控一直很嚴格,中國各銀行存款和貸款的基準利率一直由央行規定,各銀行只能下浮或上浮0.25%左右。在利率差別小的情況下,銀行當然更傾向于給大企業貸款,給小企業貸款很麻煩。
2012年央行為了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大了上浮、下浮范圍,截至2013年6月30日,央行規定貸款基準利率為6%,可以下浮0.7%,可以上浮4 倍,就是說,各銀行的貸款利息可以在4.2%—24%之間選擇。這是央行第一次給各銀行如此大的利率調整空間,這是政府放權的表現,也是利率市場化的前奏,標志著銀行在吸引客戶方面有了更大自主權。
對于這個利率空間,各大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息是降低了,還是提高了?中小企業貸款是否容易了?
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幾大銀行給中小企業的貸款利息大多提升了,銀行在享受“最后的晚餐”。一家銀行給出的數據是這樣的:2012年12月,他們給中小企業貸款的平均利率為11.58%;給小微企業的貸款利率為14.87%①該數據來自深圳一家銀行的分行,銀行名稱此處略。。即使如此,還有很多中小企業根本得不到貸款。一是因為銀行存款有限,要首先滿足大企業;二是因為銀行要自我保護,他們擔心產生不良貸款,擔心因為失誤而丟掉自己的工作崗位。
私營企業在“信譽”方面的兩極分化很嚴重,不好的私營企業貸款難,好的私營企業貸款也難。好企業受到不法企業的拖累。
在新世紀開頭的10年,政府對銀行放權可謂利弊共存:
有利的方面在于:這10年里,銀行先后上市,開始了正規化管理,引進了企業化的競爭模式,政府一方面加強監管,一方面進一步放權,銀行向著正確的方向行進。
弊端在于:銀行之間的競爭加劇,銀行把競爭目標鎖定在國營企業和政府方面,由過去的“企業找銀行拉關系”變成“銀行找大企業和政府拉關系”。在這個階段,“國進民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擴大,由于銀行重視國營企業,忽視私營企業,造成私營企業貸款難,經營困難,數十萬私營企業先后倒閉。
2013年中國新一屆政府執政以來,重點提出“簡政放權”,在這個大背景下,政府對銀行進一步放權,表現在4個方面:
1.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
2013年6月13日,阿里巴巴集團支付寶上線“余額寶”,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這使得金融業務變得:透明度更強、大眾參與度更高、實體與網絡協作性更好、中間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政府沒有扼殺互聯網金融,這是政府的一個進步。
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額寶規模達1 853億元,用戶超過3 000萬戶,余額寶的快速增長引起銀行的高度關注,倒逼銀行加快創新和轉型。
2.民營銀行即將誕生
為進一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國務院于2013年7月5日正式下發《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
中國銀監會2014年9月29日發布消息稱,同意浙江省杭州市籌建浙江網商銀行、同意上海市籌建上海華瑞銀行。2004年7月銀監會已批準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和天津金城銀行三家民營銀行的籌建申請。至此,首批試點的五家民營銀行已全部獲準籌建[6]。
3.利率市場化將全面實施
利率市場化是指利率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央行宣布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目前,存款和貸款利率漲落不定,銀行和企業之間還處在彼此相互了解和適應的階段,競爭還剛剛開始,還難以估計,這樣的競爭何時會給中小企業帶來好處。
隨著銀行業市場化運行,銀行也將在服務等軟實力層面展開競爭,西方理論中“關系型銀行”(“Relationship Banking”)所描述的現象也將出現在中國。
4.上海自貿區成為一個新的實驗基地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于2013年9月29日開張。上海自貿區將實行金融制度和稅收政策的改革,并將推動離岸業務的發展。
脫離了政府的指導和約束,企業家的智慧將會得到發揮,必將產生巨大的能量。
5.銀行業行政事項許可進一步簡化
2014年6月23日,銀監會發布了《關于推進簡政放權改進市場準入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了諸多建立監管權責對等的審批體系;對改進機構準入輔導、規范任職資格審查等環節進行了規范,目的是統一審批標準和流程,對同質同類準入事項協調一致,以提高準入效率,促進準入公平。
回顧36年來中國政府對銀行的放權過程,不難看出,這個過程緩慢而曲折,從“計劃經濟”到“放權”,從“收權”,到“再次放權”,有很多經驗教訓,令人欣喜的是,中國終于迎來了“簡政放權”的新時代。
回顧歷史是為了借鑒。1992年中國政府允許銀行為私營企業單次貸款50 000元,那是一次歷史性的放權,從那以后,銀行的改革雖然很慢,失誤也很多,但總體看還是在朝著正確方向行走。
2013年,在中國,“影子銀行”首次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詞。這說明,正規銀行不能滿足市場需要,中國中小企業不得不依靠影子銀行。
展望未來,加強銀行業對私營企業的信貸支持迫在眉睫;外資、民資進入中國銀行業仍然存在不少限制,依舊存在放開和引入競爭的空間;銀行的進一步市場化符合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和我國現階段改革的大方向;利率市場化在可預見的未來必將實現,存貸款利率終將全面放開,政府對銀行的全方位放權可以預見。放權的前提是要制定有效的法律和監管機制,避免“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現象再次循環。
[1] 鄧小平文選:第3卷[J].人民出版社,1993:376.
[2] [美]龍安志(LaurenceJ.Brehm).朱镕基傳[M].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3.
[3] 審計署.中行、交行、招行2005年資產負債損益審計結果[EB/OL].http://www.enorth.com.cn.2013/4/5.
[4] 馬駿.中小企業占中國企業數量的98%以上[EB/OL].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20426.
[5] 報告稱90%中小企業無法獲得銀行貸款[EB/OL].http://www.sina.com.cn.2012-04-20.半月談.
[6] 兩民營銀行獲批籌建中民營銀行試點全部出爐[N].揚子晚報,2014-09-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