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玲
摘 要:作為新的媒介信息傳播形式,新媒體的發展遠遠比人們預想中發展要快的多。隨著新媒體逐漸深入大眾生活,與之并行發展的如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介遭遇巨大沖擊,原有的關注群體也面臨著失去、轉移等現實問題,其中不僅是傳統媒體,使記者地位和發展也相當嚴峻,處境令人堪憂。通過培養全媒體記者比較熟悉的網絡“水性”、敏銳的新聞發現能力和跟蹤熱點事件的意識;提升記者處理網絡新聞首發、報紙新聞深度挖掘兩者關系的能力,從而“營銷”新聞;鼓勵記者建立個人品牌,提升和公眾之間溝通。
關鍵詞:新媒體 報業改革 記者轉型 全媒體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c)-0229-01
1 西方媒體發展現狀
西方傳統媒體針對新媒體也采取了相應方法,第一,培養“VJ記者”這里的“VJ”只能就是全能記者的意思,具體是指能掌握使用新媒體要求的技術和職業素養進行新聞報道的記者。為適應新媒體潮流,國外傳統媒體開始注重對記者的培養。對于記者要求其能通過手機、相機等各種電器設備進行采訪,無論是交代下的廣播還是紙質新聞都能夠進行專業撰寫等多方面構成;第二,占據大幅度網絡版面,對于這點可以從國外知名紙質傳媒,路透社,全美報等看出,為適應新媒體發展,已開展出相應的媒體網站,通過網站和紙媒相結合的方式,將新聞進行全方面、多層次的展現。
《紐約時報》新上任的CEO,就是過去BBC的馬克·湯普森,在內部的人也講轉型。所以我想說所謂的媒體轉型,就是你最主要的呈現平臺在哪兒,這是一個平臺的轉型。就內容提供而言,很多美國真正的好記者不得不去改行,但是我覺得中國現在還沒到這種程度,因為中國長期來講對好記者和好內容還是稀缺狀態,關鍵是我們把這些好的新聞、深度的新聞、花了錢的調查新聞……都要放在一個新的、大家都愿意看到的平臺上。
《紐約時報》的付費墻模式在中國比較難復制。第一,《紐約時報》付費墻做了這么多年,2012年第二季度網絡版收費才超過平面版,2013年第二季度公司才剛剛扭虧為盈,這是一個多年堅守、長期努力的結果,而且從一開始對方就非常注重版權保護。第二,《紐約時報》的成功是由它在美國中產社會里獨一無二的地位決定的。美國的一些學者、業者也表示,《紐約時報》的收費成功,并不說明綜合性報紙也能夠通過付費來建立盈利模式,它的模式沒有辦法被輕易拷貝。
2 中國報業集團在向新媒體學習和改革
中國傳媒業將發生根本性變化,數字和網絡媒體使信息生產和消費具規模化,又有差異化,催生出“媒介融合”,成為當今世界新聞傳媒業的前進方向,并將對媒介本身產生革命性影響。
2014年南方報業聯手IBM打造云計算中心,全力打造全媒體轉型思路與戰略。“現在的媒體的后臺還沒有IBM或者軟通動力這種特別市場化的數據庫來整理,這是我們的欠缺。此外,媒體的許多信息被沉淀掉了,我們現在還稱不上數據庫,只能叫做資料庫。”南都報系總裁曹軻指出,媒體許多寶貴的信息由于沒有數據挖掘被浪費掉了,“如果真的把它變成一個數據庫,變成有效的能夠前端跟市場、產品對接的,它就可以盤活了。”也就是說,在IBM看來,每個用戶需求的信息都是不同的,是非常個性化的,這很需要利用技術手段進行挖掘。對于客戶來說,他得到的東西越簡單,就意味著我們在后面要做的東西越多。不過,對于傳統的新聞傳媒集團來說,這種由新聞到資訊的產品形態的變化對其內部流程提出了極大的變革要求。
南都希望在合作中使內部做一些流程的變化,從前端記者的采訪,到加工都要真正是以資訊服務的心態來做。由此來看,時下記者轉型已迫在眉睫。
3 面對新媒體沖擊,記者應對方法
關注我國記者的轉型發展,也不能完全否認傳統媒體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以及相對新媒體來講自身存在的優勢。例如,盡管新媒體的發展具有極強的時效性,但是部分新聞的真實性卻有待考慮,因為缺少專業記者的核實,導致部分新聞在出現后,我們發現多數是虛假消息,影響受眾對其的正確判斷。另外在消息來源范圍擴大同時,消息的可靠性也是有待考慮的,為擴大受眾關注度,部分新媒體忽略信息來源,在掌握部分基礎上,進行大肆宣傳,嚴重的還會造成社會恐慌。
進入新世紀后,我國傳統媒體也同樣面對迅猛發展的新媒體的沖擊。怎樣進行改革以適應現在的傳媒需要?
3.1 提高與新媒體結合速度,發展“全媒體”記者
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必然要求媒體用更符合互聯網的表達方式與價值規律的手法去再造、整合內容資源。為了提高新聞事件的社會作用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結合多個媒體、多個渠道進行廣泛宣傳,全方面的宣傳手法包括電視、報紙、廣播、網絡等形式,那么就需要高效能的記者,這就是“全媒體”記者。
通過培養全媒體記者,可以使其很快的融入到各個媒體渠道中,發揮強有效作用。職業記者即專業記者,其職業角色的自我定位首先應該是記錄者,其次才是影響者(啟蒙或者監督),客觀、真實、全面、理性等專業規范依然要遵循。越是公民新聞、草根新聞發達的情況下,職業記者的水準越要體現在對真相的挖掘能力。
鼓勵記者培養比較熟悉的網絡“水性”、敏銳的新聞發現能力和跟蹤熱點事件的意識,既有利于他們使用這種新型網絡工具服務于新聞生產,也有利于他們通過網絡擴展人脈增加影響。
3.2 “營銷”新聞
傳統紙媒與網絡并不是全然對立的局面。在信息化時代,當重要新聞發生,記者還在坐等明天報紙出刊,這顯然在速度上已經不具備優勢。如何先發制人,關鍵是處理好網絡新聞首發、報紙新聞深度挖掘兩者的關系。例如:紙媒記者或者是電臺記者將其新聞以最快的速度通過網絡進行發布,然后根據事態的發展情況及時刷新,最后再依據在紙媒上要通過嚴謹評析的相關內容作出更為深刻、客觀的評價報道。這樣的發展形式一方面可以緩解相關新聞信息來源的缺失現象;另一方面還提高新聞門戶網站的新聞事件,使其網站能更加豐富的體現各式各樣的新聞。另外還有利于增強記者的效率,為傳統媒體集體節省部分不必要的開支。
3.3 提高個人對新媒體使用
對于記者,由于其特殊身份要求不能單純在工作中使用新媒體,也要求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對新媒體的使用情況,了解新媒體實時發生狀況。可以通過開辦個人微博的形式,對其工作情況、工作單位,對新聞事件發生后給出媒體人專業的評論,提升和公眾之間溝通,建立個人品牌,也是增強記者社會影響力的表現方面。
4 結語
總的來說,新媒體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不能改變的。對于我國傳統記者來說,適應時代發展,尋求轉型是非常有必要的。對與我國目前大眾使用微博、微信等媒介進行信息查閱、觀看的人數已是不能生疏,要求他們回歸到原有媒介以不可能,所以要做到就是迎合大眾“口味”,發展大眾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形式。對于記者而言,在報道新聞和途徑的時候是要堅持原有還是通過現代化技術進行新聞采集、開發、報道也是其應該關注和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陳玉強.新媒體條件下記者素質問題初探[J].新聞傳播,2011(10).
[2] 張巍巍.“新聞1+1+1”紙媒的魅力創新—— 一個全媒體記者轉型的實踐與思考[J].新聞實踐,2010(7).
[3] 劉曉.新媒體下的輿論引導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2.
[4] 解悅.全媒體記者轉型,要“全”更要“專”[J].媒體觀察,2013(09).
[5] 曾海芳.美國報業的數字化發展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