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軒++李衛東
摘 要:該文在對中外不同學生體育社團組織形式的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高校學生體育社團的特點及功能。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只有加強高校學生體育社團的管理,才能保證它在高校課外體育活動中發揮真正作用。
關鍵詞:學生體育社團 高校 課外體育活動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b)-0190-02
1 研究目的
課外體育活動曾是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形式之一,但由于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缺乏有效的組織,流于形式。因此,只有改革那些傳統的鍛煉形式,結合現代生活和當代大學生心理的特點,使運動更加生活化,才能把學生重新吸引到運動場上來。這就需要參與的體育工作者們精心的設計和組織管理。而社團組織正是豐富和活躍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組織形式,在統一的管理和指導下,學校根據本校具體情況和學生的興趣愛好設立各種課外體育社團組織,不斷加強對體育社團的管理,才是發揮這類社團多項功能的有力保障。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學生體育社團管理及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等有關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文獻資料,進行分析研究。
2.2 網絡信息檢索法
通過CNKI、萬方、維普等數據庫檢索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比較分析。
2.3 訪問調查法
通過訪問部分參與學生體育社團管理的老師、學生,并對部分體育社團的組織形式、運行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學生體育社團在組織管理、活動開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2.4 分析歸納法
通過對獲得資料的整理、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我國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體育社團的功能,進而提出更好發揮學生體育社團功能的建議。
3 結果與分析
3.1 我國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
我國高校課外體育活動歷來受到政府和各級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1990年9月,由國家教委頒布的《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就明確指出:“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每周不得少于兩次。”但由于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國高校課外體育活動以運動競賽為主要手段的運行機制長期得不到改變,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缺乏有效的組織,流于形式,尤其是高年級學生,參與率較低。體育活動較之過去不再是學校主要的娛樂活動形式,電視、網絡以及其他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吸引了眾多的青年學生。我們要想把學生重新吸引到運動場上,只靠簡單的說教恐怕難以奏效,必須改革那些傳統的鍛煉形式,結合現代生活和當代大學生心理的特點,使運動更加生活化,這就需要參與的體育工作者們精心的設計和組織管理。
3.2 中外不同的學生體育社團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存在的問題
通過大量、深入的研究,研究者對中外不同的學生體育組織的形式進行比較后認為,社團組織是豐富和活躍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組織形式。在美國、德國、英國、加拿大等西歐、北美國家大多采用類似的模式,我國的很多高校也有自發性比較強的學生體育社團組織。一般來說,這些自發的體育社團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1)參與性——這源于學生感受到參與體育的樂趣,還有對高水平運動技術的渴求及強烈的參與情感。
(2)娛樂性——奧運會,世界杯,NBA等國際性重大賽事在學生中的巨大影響力,也是學生體育社團形成的外來因素之一。
(3)目的性——有些學生想要擴大交際范圍,有些學生想要緩解緊張學習的壓力,減肥、美容等原因也促成了學生參與體育類社團。
然而,大學生自發組建的體育社團往往會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活動的娛樂成分過高,社團成員只注重短期效應,社團內部缺乏管理或管理不善等。具體表現在,這種自發組織的體育社團呈現出組織松散、缺乏紀律約束,矛盾和隱患也比較多。更值得注意的是,少數社團成員學業上不求上進,酗酒、斗毆現象嚴重;利用賽事進行賭博活動。這些問題在校園內、外造成不同程度的混亂,給學校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設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和負面效應。
由此可見,在統一的管理和指導下,學校應根據本校具體情況和學生的興趣愛好設立各種課外體育社團組織,學生應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希望參加的社團類型乃至級別,參加社團后須交納一定的會費并履行一定的義務。這類社團一般應在學校的監管下,有計劃、有組織的開展活動,以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為主要手段,以學生自我滿足感為主要評價指標。
3.3 高校學生體育社團的特點及功能
3.3.1 體育社團的特點
高校體育社團具有業余性、靈活性、群眾性、集體性等特點,能通過有效的組織形式,作為“潛在的體育課程”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體育習慣、激發興趣和愛好。學校可以把學生體育社團作為開展校園課外體育活動的核心,有序地組織一些趣味性、娛樂性強,能使學生身心得到放松、自由的健身活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體育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向學生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過渡,逐漸形成良好的校園健身文化氛圍。
學校可組織的學生體育社團類別可以很多,包括田徑、游泳、小球類(乒乓球、羽毛球、網球)、大球類(足球、籃球、排球)、操類(體操、健美操、武術)、民族體育(毽子、跳繩)、棋牌類等內容豐富的運動項目。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內容,改變有些學校武斷地將鍛煉與課外體育活動混為一談的錯誤現象,還學生體育活動時間和內容上的自主權。
3.3.2 體育社團的功能
高校引導有工作能力的學生成立學生體育社團,必要時還應幫助他們聘請有經驗的專家或安排體育教師擔任監督指導、顧問,這樣更有利于這類社團發揮其多項功能。這些功能具體來說主要有:
第一,鍛煉的功能。內容和形式豐富的學生體育社團能有效地組織引導廣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外體育鍛煉,使體育課和課外體育鍛煉有機結合,培養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以達到強化體育意識,調動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從而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endprint
第二,學習的功能。學生通過參與體育活動培養興趣。同時,在鍛煉之余,他們學習到了相關的體育運動常識、保健方法、健身知識以及體育競技規則、體育歷史等相關知識。此外,對于參與社團管理的學生來說,更是在體育組織和管理能力方面得到了培養和鍛煉。
第三,愉悅身心的功能。高校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參加一個或幾個體育社團進行鍛煉,盡管每學期應繳納少量用于維護和增添器材、開展活動的會費,但身心的健康發展會帶給其樂觀的心理狀態和生活態度。從而提高體育娛樂功能的地位,實現“快樂體育”的教育目標,達到愉悅身心的功能。
第四,發展個性及特長的功能。通過建立多種不同類別的學生體育社團,滿足學生選擇不同運動項目的需要,使更多的學生有更多的熱情和時間參與體育活動和身體鍛煉,真正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目標。
第五,形成“終生體育”理念的功能。校園里,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健康的體育活動可以使他們更真切地認識到體育的價值,體會到體育的樂趣,了解體育對個人和社會的積極作用和貢獻,這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意識和價值觀,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促使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第六,宣傳教育的功能。體育社團是對高校體育教育的有益補充,通過更為貼近同學生活、更能體現學生特點的運動形式激發運動情趣。此外還可以通過各社團舉辦相關的體育文化節,開展體育知識競賽、講座,利用網絡、圖片、板報等宣傳工具形成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輔助這類社團并引導鼓勵學生參與到體育社團的運動中來。
可見,這樣的學生體育社團組織既有助于實現課外體育活動的功能和目的,更是在高校開展群眾體育的良好形式。
3 結論與建議
總之,可以肯定的是高校建設學生體育社團是新形勢下開展體育課外活動的有益形式,通過這些社團是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發揮出課外體育活動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要看到,學生社團與社會上的一些群眾團體相類似有其自身組織松散的特點,因此,只有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不斷加強對體育社團的管理,才能發揮這類社團多項功能,這將有助于學生體育社團良性、健康的發展。
首先,學校要加強對學生體育社團的宏觀管理。學校應制定體育社團的管理制度、評優制度、獎懲制度等相關管理辦法,各社團也可根據各類不同體育項目的特點,相應制定出規章制度,以加強內部管理。只有明確而又被大家認可的制度,才真正是約束和保障體育社團長期健康發展基礎。同時要鼓勵競爭,既包括社團間,也包括社團內部。通過正面的引導和鼓勵體育社團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積極性。同時要減少社團組織管理的不必要的難度,多給學生創造各種鍛煉機會。
其次,在實施管理過程中,可以通過政策和制度上的指導,充分發揮這些社團“靈活性”的特點,同時保持多樣性,以保證這類社團能夠充分激發社團同學的體育興趣和熱情。學校監管部門要強調民主、堅持民主,鼓勵他們自主開展健康活動。對于這類社團的管理應當是“抓大放小”的。所謂“抓大”,就是指對社團充分監督,為社團把握好大方向;而所謂“放小”,則是指應該給各個社團充分的自主權決定何時、何地搞何種形式的活動。這樣有利于調動社團學生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各社團間的互相評比、促進共同進步。我們要讓高校學生體育社團的活動做到“活而不濫”。
再次,通過多種途徑保證學生體育社團活動的健康性和可行性,同時要鼓勵他們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創造性地設計活動。社團可實行“社長負責制”,社長作為一個社團的領導既要對學校負責,也要對廣大社團會員負責。社長的就任既要有民主的基礎,也要接受學校相關部門審核批準。但在社團活動的過程中,應理順管理關系,堅決避免越級指揮,積極倡導層次管理,充分發揮所有成員的積極性。
最后,學校應重視對這類體育社團在資金等方面的投入,進行必要的體育設施建設和改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特長,做到人盡其才,以此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情感動力。學校可以把學校學生運動隊的訓練和部分學生體育社團結合起來,互相促進,互相幫助,這有助于發現體育人才,也有助于提高學校學生整體體育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學華.促進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對策[J].山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114-115.
[2] 張杏波.論新時期的校園體育文化建設[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6):158-159.
[3] 潘麗萍.校園體育文化的營造[J].體育文化導刊,2002(3):70.
[4] 許定國、李國泰.加強課余體育鍛煉管理的意義[J].體育學刊,2002(5)9:69-70.
[5] 吳明深、陳長禮.大學生體育俱樂部管理初探[J].體育學刊,2002(11)9:83-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