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雙
【摘 要】本文從“互教互學”理論出發,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發展的特點,分析了目前國內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施“互教互學”的意義以及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教學實例重點探討了如何在中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有效實施“互教互學”的策略。
【關鍵詞】互教互學 ? ?信息技術 ? ?高效課堂
伴隨著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信息技術已經對我們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于信息社會的現實要求,信息技術課程產生了必然的發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培養思路得到了充分體現,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指出,信息技術課程以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為主要目標。這對于現今國內中學信息技術教育者來說是一個機遇,更是一個挑戰,針對此,筆者認為,將“互教互學”引入到我國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是行之有效的教改舉措。
“互教互學”是指“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助交流學習,達成共同探討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它能打破慣性思維,更新教學理念,實現教育方式的徹底轉變,即由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由教師“灌輸型”轉變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型。同時有助于降低學生課堂學習的語言焦慮感,改善師生關系,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互教互學”的實施策略
“互教互學”依托互動交流而存在,并遵循互動交流原則開展不同的學習任務。依據群體動力理論,一個動力整體的成員之間是相互依賴的,在這個動力整體中,任何成員狀態的變化都會引起其他成員狀態的變化。進行“互教互學”的過程中,學生間應彼此接受、理解他人、互相溝通交流,如前所述依照平等交往的原則建立和諧的交流探討環境;而教師也應不斷地進行巡視,督促每一個學生動起來,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組學習中去。
(一)明確教學目標,制定合理的“互教互學”目標
在“互教互學”課堂中,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與傳統教學中的教學目標有所區別,最基本表現在教師需要將培養學生合作技能作為一個重要的長期教學目標。
例如,在《利用搜索引擎獲取信息》一課中,課程標準建議設定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教學目標是學生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按關鍵詞搜索信息,并能在搜索結果中獲取和整理自己需要的信息。但是,在我們“互教互學”的課堂中,教學起點的確定必須要經過學習者學習需要的分析。這個教學目標是學生的期望達到水平,那么學生的現有水平或者說教學起點應該根據期望水平的知識結果進行分析和調查。
(二)精心設計學習任務
根據確定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將目標轉換成任務,并實現任務分解。以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互教互學”十分適用于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互教互學”是一個過程,在教師的任務越明確越具體,合作的過程就會越激烈越有效,教師要向學生闡述清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項以及具體細化的任務,任務必須是具體而且容易考核的,教師要能夠向學生提供任務完成的具體標準和指示。信息技術的教學已經由原先計算機教學發展為信息素養培養為目的的教學,課堂任務的設置也不能單純地服務計算機技能的掌握,所以,在一個富有興趣的情境下,設置并分解任務,有助于學生產生“互教互學”,完成任務的極大動力和激情。
案例1,在《利用搜索引擎獲取信息》中,教師介紹并布置“適合3—6人小組學習”任務:本節課要求小組合作商討,完成到杭州2日秋游的旅游計劃,規定以下要求。
1.每天的景點和路線安排要明確,每個景點停留多少時間、看什么、景點間采用何種交通工具要說明。
2.每天在哪里、何時吃飯,住在哪里要具體。
3.去杭州需要帶什么生活必需品要具體。
4.整個旅游需要多少錢,要具體列出開支清單。
5.任務完成后作品以旅游地圖的形式(配備必要的說明,景點介紹以鏈接的形式)上交,其中的要求是景點間的距離要基本符合相對距離,需要標出吃飯、住所的地點,公交線路等細節。
教師指導學生分解任務,這個過程可以由學生分析任務后進行自主分解,為了任務分解的合理性,教師也可以給予適當粗略的指導或建議,上述任務可大致分為:
1.搜索杭州的著名景點,景點間的距離和公交線路。
2.搜索吃和住的地方,及其附近交通情況。
3.搜索杭州的秋天的天氣情況、根據杭州秋天的天氣情況選擇生活必需品。
4.搜索并統計景點門票、吃住費用、交通費用等開支情況。
5.作品設計及書寫文字說明材料等。
(三)對“互教互學”過程給予指導及適當干預
“互教互學”也會出現集體思路偏差或者由于教師任務不明確產生的集體迷惑型小組,教師應該及時加以釋題和引導。信息技術課堂的“互教互學”中,更多的問題需要學生收集資料和動手操作,這期中確實會遇到很多實際性困難,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們合作進行和問題解決思路,讓“互教互學”朝正確方向前進。初期的“互教互學”中,由于組員的合作技能的缺乏,無法正常的融于合作氛圍,甚至會出現搗蛋、大吵大鬧、爭論型爭吵等現象,教師不能漠視這些現象,應該第一時間加以制止和干預,督促合作異常的學生盡快回到合作的道路上前進。同時,教師可以在各個小組內部設立紀律監督崗等職,加強學生自我管理力度,也有利于取得組內督促、小組自治的效果。
(四)注重對“互教互學”成果分析及評價
“互教互學”的結束標志著任務的解決,成果的分析和評價就顯得格外重要,這是一個驗證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及評價目標達成的具體情況。由于每一個小組的任務完成都是經過集體智慧結晶的過程,所以在這個環節中,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評價過程。小組整體的評價背后,應該要能夠反映出組內個別的情況。
二、“互教互學”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意義endprint
(一)能夠更好地發揮所有學生的主體性
“互教互學”強調,小組是學生的學習單位,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職責,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交流、溝通、探討的過程,這為挖掘學生主體意識提供了基本保障。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生會因為認知水平、學習方法以及家庭因素等差異,在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上無法保持一致。基礎較差,掌握水平較低的慢生會因種種原因逐漸落后于其他學生,在解決任務的過程中,慢生更是束手無策,這也導致了慢生安于“差生”心態的形成。“互教互學”在挖掘學生課堂主體性方面有著突出的優勢,它讓每個學生都有發揮的空間,有了互幫互助、分工明確的團隊,學生都有責任、有意識解決問題,每位學生的主體性很好地體現在了課堂中。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課程要求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技能,形成個性化發展,還要使學生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合作與交流,拓展視野,勇于創新,提高思考與決策水平,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筆者認為,傳統的講授,操練式教學面對現階段信息技術課程倡導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陷,“互教互學”這種通過自主加互助的學習模式正是實現信息技術新課程理念良好平臺。
總之,真正有效的“互教互學”不是偶然發生的,使學生在開展合作的實踐中把握合作的技能和態度,真正符合“互教互學”和生活的需要,是現代教育理念所要賦予的責任。因此,要從建構學生的合作行為開始,積極引導學生互動交流的行為,使得學生合作探討的技能和態度真正符合“互教互學”和生活的需要。教師更應該正確把握“互教互學”的基本思路和過程,在任務設置、情境創設等方面多下功夫,實現“互教互學”不僅僅是一種教學理論,更是一種符合當今教學理念切實可行的高效的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一種值得借鑒的教學理論[J]. 普教研究,1994(1).
[2]王其云,陳偉杰.構建基于網絡的合作學習環境[J].開放教育研究,2004(02).
[3]盛群力.合作學習的創新特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4(5).
[4]D·W·Johnson,R·T·Johnson﹠E·J·Holubee.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Edina,MN:Interaction Book Company,1993(5).
[5]林立,王之江.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