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中國社會又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新舊社會形態相互影響,各種思想文化觀念相互激蕩,利益矛盾與沖突錯綜復雜。要解決這些問題只通過單一的政治動員,極易產生社會的浮躁心理,如果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得不到有效協調,則易導致社會的不和諧。由此,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因應新情況、新問題,主動適應建設和諧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重大問題。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已成為指導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思想。把這個思想貫徹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就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理念。這一理念既包含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的涵義,又包含為推進經濟文化發展服務的涵義,克服了工具理性缺陷,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夠更好地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為經濟文化發展服務。
一、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并立足我國特定的國情,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推進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為本的理念是馬克思主義在對西方人本主義思想進行尖銳批判與合理繼承的基礎上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以實踐唯物論為理論基石,超越了西方人本主義的唯心主義哲學根基;以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克服了西方人本主義思想中抽象的個體本位論;用唯物史觀驅逐了西方人本主義思想的唯心史觀,其本身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歷史觀與價值觀的統一,是真正科學的生活世界哲學。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并把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社會歷史觀內化為自己的真實體驗,他才能在工作中克服簡單的說教,并結合每一個對象的具體問題,有的放矢,與被教育者一道在生活世界孕育的“實踐智慧”中經歷合理思想的誕生。
二、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們確立最基本的人道關懷。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認為,人與人在類的本質關系上是統一的,因而,人與人是平等的。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工作對象之間只不過“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而已,并沒有誰高人一等。那種把工作對象當作被塑造、被管束甚至被訓斥的思想政治工作,顯然是錯誤的。無論思想政治工作有什么樣看似崇高的目標,都應該以人與人之間在人格、地位等方面的平等為前提,反之,不僅達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而且很可能造成對象的逆反心理,甚至產生敵對情緒。況且,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終目標指向總是人,所以,對對象的關心、感情上的靠攏、相互之間的尊重與信任,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題中之意”。
三、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們拋棄傳統的理性主義知識化的傳授方法,代之以境域性教育。從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方式上來說,也許更應該相信“人常常不是被說服的,而是被感動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應該拋棄傳統理性主義知識化的傳授方式,注重創設融洽的情感氛圍,從而化解問題于無形之中。人產生各種各樣的思想問題是正常的,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對象之間能否在情感上趨于接近或相通。具體來說,如果我們放棄理性主義知識化的態度,放棄指出對象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的簡單做法,而是營造某種特定情境,讓對象在境域性的情境中,體驗人與問題本身雙向開放的可能性,那么,對象必將在詩意的情境中超越自我當下的狹隘性。所以,與其說是我們在情境中引導對象、教育對象,還不如說是對象在情感體驗中進行自我教育。
四、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理念,要求我們既要堅持崇高的理想與目標,又要注重現實,注重對象的個體利益、個體目標、個體發展和個體價值的實現。盡管從理論上說,個人和社會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但在現實中卻經常存在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張力。在某種抽象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指導下,所謂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是無視個體合理的利益主張。因此,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們首先檢討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身,進而檢討造成對個體利益不合理抑制的社會組織關系。在此基礎上,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實現雙向良性互動:一方面,對對象合理的利益主張給予認同,幫助其拓展謀求個體利益實現的渠道;另一方面,將對象的利益置于與社會利益雙向互動的背景下,引導對象對自身利益的合理性進行深刻反思,從而化解利益矛盾與沖突,減少不必要的社會震蕩。
總之,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眾多政治家、思想家和專家學者回顧總結我國改革發展的現實狀況和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而提出來的,現已成為指導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思想。把這個思想貫徹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就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人本理念。這一理念克服了單純工具理性的缺陷,必將有助于糾正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功利主義傾向,有助于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精神支柱,有助于提升個體公民的思想境界,使思想政治工作最終更好地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