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白瑩 張恒(延安市人民醫院介入放射室陜西延安716000)
X線消化道鋇餐造影對十二指腸憩室診斷
劉瑩白瑩張恒
(延安市人民醫院介入放射室陜西延安716000)
摘要目的:分析十二指腸憩室的X線消化道鋇餐造影的特征性。材料與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的十二指腸憩室8例,均術前行X線消化道鋇餐檢查。結果:8例十二指腸憩室中,5例十二指腸降段憩室,3例十二指腸水平段憩室。結論: X線消化道鋇餐檢查十二指腸憩室有特征性表現,有助于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關鍵詞十二指腸憩室; X線消化道鋇餐造影;診斷
十二指腸憩室多見于50歲以上中老年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是由于多種致病因素所致的十二指腸局部腸管壁病理性膨出,其最主要原因是先天性發育不佳,造成原發性憩室,或由胃、十二指腸潰瘍瘢痕牽拉所引起繼發性憩室。大部分憩室并不產生臨床癥狀而于X線鋇餐檢查或十二指腸鏡檢查時發現。僅少數病人可出現繼發癥狀而需要治療。筆者回顧性分析我院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的8例十二指腸憩室的X線鋇餐造影檢查特點。
1. 1病歷資料搜集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住院經手術及病理證實8例十二指腸憩室的患者做X線消化道造影檢查情況,本組8例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齡45-65歲,平均55. 6歲。臨床有癥狀7例,病史1-30天,其中上腹痛6例;反酸、惡心、嘔吐1例;無癥狀為體檢發現患者1例。
1. 2造影檢查前準備囑病人晚餐進食易消化食物,且至少6小時空腹禁止飲食。,直到檢查結束。
1. 3檢查方法行X線消化道鋇餐造影。
1. 4檢查機型島津Uni-Vison R-30全數字胃腸機
2. 18例十二指腸憩室,5例位于十二指腸降段憩室,3例位于十二指腸水平段,6例伴有憩室炎,1例憩室炎伴有結石形成。
2. 2纖維十二指腸鏡檢查
此組8例病人十二指腸鏡檢查均可發現憩室開口,并可清楚了解憩室與十二指腸乳頭的關系,對確定最終手術方案提供依據。
2. 3X線上消化道鋇餐檢查和纖維十二指腸鏡對十二指腸憩室手術病理符合率分別為96%和98%。
3. 1臨床表現十二指腸憩室多無典型的臨床癥狀,當憩室內多因食物潴留引起炎癥時,患者可出現定位模糊的上腹部不適、隱痛,餐后脹氣、噯氣、惡心、嘔吐等非特異性的消化道癥狀。十二指腸憩室內易形成結石。當憩室因炎癥或結石導致膽管或胰管受壓時則出現腹痛、黃疸等膽管炎及胰腺炎相應癥狀,也可并發上消化道出血[1]。大多十二指腸憩室無典型癥狀,臨床難以做出正確診斷,因此需要進行相應的輔助檢查。
十二指腸各段均可發生憩室,其中90%以上見于降段,病因尚不清楚,多認為是先天性腸壁局限性肌層發育不全或薄弱,在腸內突然高壓或反復的壓力增強時,腸壁薄弱處的粘膜及粘膜下層組織脫出而形成憩室,亦可由于腸壁外炎癥,組織形成粘連瘢痕的牽拉導致憩室的發生。按病因可以分為三類:①先天性憩室:少見,是先天性發育異常,出生時即存在。憩室壁結構包括腸粘膜、粘膜下層及肌層,與正常腸壁完全相同,又稱為真性憩室。②原發性憩室:因部分腸壁上的先天性缺陷,由于腸內壓增高而使該處腸粘膜及粘膜下層組織向外脫出形成憩室。此種憩室壁的肌層組織缺如或薄弱。③繼發性憩室:多是因為十二指腸潰瘍瘢痕收縮或慢性膽囊炎粘連牽拉所致,多發生在十二指腸球部,又稱為假性憩室。本組收集的病理8例均為原發性憩室。
3. 2十二指腸憩室治療原則無癥狀憩室,不需要治療。對已確診病情并有癥狀的十二指腸憩室應先采取非手術治療,治療后未見癥狀緩解,或有嚴重并發癥,如憩室炎、炎癥合并結石、膽管炎、胰腺炎、憩室內出血者可考慮手術治療,其中老年性、復雜性十二指腸憩室病例、憩室有惡性變等患者必須手術治療[2]。手術方法原則上以憩室切除術為主。憩室較小者可單作內翻術。同時存在多個憩室并有切除技術難度時,可采用改道手術,即行BillrothⅡ式胃部分切除術和選擇性迷走神經切除術。十二指腸憩室手術的預后,當進行保守非手術治療時,癥狀緩解,手術治療后多數癥狀消失,患者康復出院。
3. 3病理表現8例十二指腸憩室組織結構均包扣腸粘膜、粘膜下層及肌層,與正常腸壁組織完全相同,7例伴有粘膜炎性改變。
3. 4X線消化道鋇餐造影表現
消化道鋇餐檢查可發現十二指腸各段均可出現大小不等突出于腸壁的袋裝龕影,最多見于降段,其大小多在于0. 2cm-3cm之間,輪廓整齊清晰,邊緣光滑,加壓后可見龕影內有粘膜紋理延伸到十二指腸,小憩室易于排空,較大的憩室出現排空延遲,部分不能完全排空,憩室有時可見氣液平面。當憩室周圍粘膜增粗,輪廓不整齊,局部有激惹征象或者憩室排空延長,或有局部壓痛,是憩室炎的表現。
參考文獻
[1]黃潔夫.腹部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24.
[2]晏欣珺.十二指腸憩室的綜合影像表現與臨床分析,江西醫藥,2010,( 12) :1125
【中圖分類號】R445. 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 2015) 12-0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