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宗芹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海頭中心衛生院婦產科 江蘇 連云港 222100)
選取自2011 年7 月至2013 年7 月期間320 例經診斷確診為枕后位先兆臨產至潛伏期的孕婦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產婦均為初產婦;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160 例患者;患者年齡范圍在21 歲~32 歲之間,平均年齡(26.3 ±3.5)歲;孕周范圍在37 周~41 周;所有孕婦均為單胎且無并發癥發生,孕產婦均無明顯頭盆不對稱及其他分娩禁忌癥存在。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無較大差異,具有可比性。
研究組孕婦按照產科常規方法進行處理,同時對本組產婦實施矯正枕后位干預,主要內容為:自產婦臨產先兆開始至宮口全開期間以胎兒脊柱側臥位為依據[1],含胸屈膝并微躬腰部,前側腹壁應緊密貼向床墊;對于宮口張開3cm 且未見破膜的產婦行常規消毒,同時采取人工破膜術進行破膜;對于宮頸出現水腫的產婦應使用2%利多卡因進行處理,主要方法為使用10ml 藥物濕敷于水腫位置以消腫;如產婦宮頸較為堅硬則可使用阿托品或安定靜脈注射進行處理;如產婦宮口張開8cm 且產程緩慢,則應給予絡合碘消毒外陰隨后徒手擴張宮頸,即:右手掌面向上食指、中指分開,以胎頭方向呈放射狀由外擴張宮口至全開或近全開;一次未成功則進行二次干預,直到矯正為止。對照組產婦按照產科常規方法進行處理[2]。
文中數據均采用SPSS17.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行t 檢驗,以X2檢驗表示計數資料,以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胎兒情況胎兒雙頂徑研究組為9.15 +1.16cm,對照組為9.12 +1.09cm.新生兒出生體重研究組3287.44 +278.47g,對照組為3245.65 +305.97g.兩組差異無顯著性(P >0.05).
2.2 產程比較研究組第一產程平均(243.5 +30.4)min,第2 產程平均(50.9 +7.3)min。對照組分別為(622.7 +48.9)min,(148.7 +18.7)min.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就有統計學意義(P <0.01)。
2.3 兩組分娩方式比較 研究組經干預后剖宮產率為19(11.87%),對照組剖宮產率為113(70.63%),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剖宮產指征比較研究組中有1 例產婦出現持續性枕后位,6 例產婦由于出現持續性枕橫位進而實施剖宮產手術,對照組中則有88 例產婦呈現持續性枕后位,6 例出現持續性枕橫位進而行剖宮產術;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2.5 分娩期并發癥比較 兩組產婦在分娩期發生宮頸水腫例數存在顯著性差異,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而兩組產婦在產后出血、子宮內膜炎、產后感染、新生兒窒息等方面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 >0.05)。同時兩組產婦分娩結束后,觀察并未發現撕裂及傷口感染等。
所謂枕后位指的是胎頭顯露中最常見的胎兒方位,對于出現枕后位的產婦無未能及時的轉為枕前位,極易造成頭位難產,有著較高的手術率,由此可見,及時糾正胎頭位置異常是有效避免發生頭位難產的重要措施。
當胎兒的重力與浮力形成有效偶力時,胎兒即可環繞自身軸旋轉運動;因此,出現枕后位的產婦應取與胎兒脊柱相同的臥位,促使胎兒的重心處于背側,由此使胎兒重力與浮力形成有效偶力并在此作用下促使胎兒移動,由胎兒背部向產婦腹部移動帶動胎頭移動至枕前位。在生產過程中,胎兒頭部會隨著宮縮而產生下降,此時胎方位就會向著最佳的枕前位旋轉,就不會發生如產前那樣不易糾正枕后位。
實施徒手擴宮能夠刺激腦垂體,從而促進催產素及前列腺素的合成進一步增加子宮收縮;當產婦宮口張開至8cm 時,則較為容易擴張宮口至全開或近全開,不會發生撕裂[4]。本文中指出,如產婦宮頸較為堅硬或出現水腫,則應使用藥物進行處理,以使宮頸軟化,避免發生撕裂傷害。
由本文研究可知,實施人工破膜能夠顯著縮短產程,其主要機制為:①破膜后羊水及血清中的前列腺素明顯增多,從而促進子宮收縮;②當產婦宮口張開超過3cm 時,羊膜囊無法實現擴宮作用,反而對產程進展造成影響,破膜后宮頸壓力升高,促進了前列腺素及催產素的釋放,更進一步的促進了不正常宮縮;良好的宮縮則表現為宮縮促進胎頭下降及宮口擴張,便于實施胎頭旋轉,同時有效的減少了產力的消耗。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施預防性干預矯正枕后位能夠有效降低剖宮產率,降低產程,研究組在剖宮產率及產程時間上均優于對照組(P <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充分說明在生產過程中適時的實施具有預防性的矯正枕后位可顯著降低持續性枕后位情況的發生,提高分娩質量,有效降低難產發生率,提高生產質量,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凌羅達,顧美禮主編.頭位難產.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8 -248
[2] 趙興波,單家治.利用孕婦體位矯正胎方位的探討.中華婦產科雜志,1993,28:517
[3] 王德智。非藥物性促產程進展方法.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4,4:204 -205
[4] 曹玉蓮,啜麗清.徒手旋轉持續性枕后位的臨床應用.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4,4:211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