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重大戰略舉措
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否科學高效,關系到這個國家的興衰,關系到執政集團的成敗,尤其是能不能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更是一個至關重大的問題。
如今,社會已進入網絡時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學科門類成積數分化,人們的意識和需求更加多元,影響國家治理的要素空前增加。特別是網絡化、智能化、大數據、云計算被廣泛應用,信息傳遞不斷加快。現在一條信息,領導和群眾同時獲取,再用過去那種下情上報、上情下達的方法已經過時。因此,網絡的發展,既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機遇。
治理體系和能力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中華民族在國家治理和治理能力方面,有著優良的傳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網絡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只有積極適應信息化發展的要求,不斷改革,促進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代化,才能夠完成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
治理體系和能力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不竭動力。我們黨是執政黨,執政的水平如何,能否長期執政,取決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否適應生產力不斷發展的要求,在當前,就是要適應網絡時代的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主席就這個問題作了重要論述,足見這是關系到我們黨能不能長期執政的重大問題。抓到了關鍵處,抓到了點子上。
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構建領導工作平臺
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包括法律法規、價值體系、思維觀念、機構設置等方方面面。我們要研究網絡時代的國家治理,也就是說,怎樣以信息技術為支撐,進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現在,各級黨委、政府及機關各部門,都有網站、自動化辦公和電視電話系統等,可利用信息網絡建設國家的領導工作平臺,逐步實現橫向和縱向點對點互聯、互通、互視,凡是政務公開的部分,都可在這個平臺進行。比如,領導調研,既可以帶工作組深入基層,也可在這個平臺上,隨機點選某個基層的干部或群眾對話交流,這樣得到的情況,可能更真實。
這個平臺,既可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也可以提高干部的工作水平,同時又能極大地促進社會治理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是促進思維習慣轉變。過去,由于交通和通信手段的局限,有情況要逐級上報,信息反饋由領導者掌握,在這種條件下形成的思維習慣,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網絡時代的需求。在網絡時代,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一個火星可能引起一片大火,一個偶然事件可能引發一次社會動蕩。在這種條件下,領導者的思維方式一定要轉變,真正跟上網絡時代的發展。
二是促進治理能力提高。網絡時代,對黨委、政府和各級干部的領導能力提出了嶄新的要求。提高新形勢下的新能力,既需要聯系網絡時代的特征進行學習,更需要親身參與網絡環境,運用領導工作網絡平臺進行實踐。領導者只有親自瀏覽,才能更好地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決策的能力、科學預判的能力、把握規律的能力。
三是促進治理體系改革。我國現行的編制體制,是在工業化基礎上建立的,并帶有農業時代的痕跡,有許多優長,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現為:橫向分工過細,綜合部門太少,縱向層次過多。當代科學發展的趨勢是,學科分工越來越細,交叉問題越來越多。由此帶來的是,機構必然越設越多。
而網絡時代的特點是,信息傳遞快,只有扁平化的體制,才能適應這一客觀要求。運用領導工作網絡平臺,橫向部門很自然地聯接到一起,縱向部門順暢地交流信息、商討辦法,對逐步實現機精簡綜合化、體制扁平化,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四是促進監督反饋及時。我們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監督,但是監督的機制有些相對滯后。以至于有人說:監督出現了“同級監督太軟、上級監督太遠、群眾監督不敢”的現象。隨著網絡的發展,社會透明度越來越高,黨委、政府運用網絡領導工作平臺,實施政務公開,用人情況、大的工程項目、大的經費開支、民生重點,上級、下級、群眾都能隨時點閱,一目了然,這必將大大提高監督的及時性、有效性。▲
(作者是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上將)
環球時報20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