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曉娜 阮炎 胡程怡 林云華
摘 要:區縣經濟在我國經濟經濟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受到歷屆領導人的關注。此前許多學者對區縣經濟進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范圍較廣,更多的是對湖北省現狀的研究。該文分析了武漢市區縣經濟的總體發展現狀,通過比較2012年武漢市13個區縣的主要經濟數據,將各區縣的總體發展水平劃分為三個層次,并分析各個層次的優勢和劣勢,指出了武漢市區縣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可以促進區縣經濟協調發展的行之有效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武漢 區縣經濟 比較 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1(a)-0177-01
古有言之:“郡縣治,天下安;郡縣富,天下足”,可見,發展區縣經濟十分重要。天元之位,九省通衢,武漢居中獨厚,其區縣經濟發展取得驕人成績,但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因此,協調各區縣經濟發展,是武漢市重要戰略任務。該文立足于武漢市區縣經濟發展現狀,通過比較2012年武漢市13個區縣的經濟數據,分析各區縣優劣勢,找出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對策和建議。
1 武漢市區縣經濟總體發展現狀
1.1 區縣經濟概述
區縣經濟是在區、縣級行政區的地域和空間內,統籌安排社會經濟資源,所形成的開放且具有特色的經濟類型,屬區域經濟范疇。它以區、縣為中心,集鎮為紐帶,其發展對于推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2 武漢市區縣經濟現狀
武漢市現行行政區分為13個市轄區:江岸、江漢、硚口、漢陽、武昌、青山、洪山7個中心城區,及蔡甸、江夏、黃陂、新洲、東西湖、漢南6個遠城區。
2012年武漢GDP總額達8003.82億元,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四。人均生產總值(GDP)高達79079.75元,但各區縣發展存在不平衡。江漢區GDP領先,漢南區GDP最低。各區縣經濟有較大差距,這影響了武漢總體經濟的發展。
2 武漢市各區縣經濟的比較分析
2.1 武漢市各區縣經濟的綜合實力比較
為比較13個區的經濟水平,對每個區縣的經濟實力進行綜合測評,選取能夠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幾個經濟指標,給予不同的權重,計算各區綜合發展指數。
依綜合指數對各區綜合實力進行排序,依次為:江漢區(0.8196)、漢陽區(0.7530)、江岸區(0.7044)、青山區(0.6936)、洪山區(0.6851)、東西湖區(0.6483)、江夏區(0.6174)、硚口區(0.5743)、黃陂區(0.5056)、新洲區(0.4770)、蔡甸區(0.4503)、漢南區(0.3279)。在此基礎上,將綜合指數大于0.60的排名前8位的區劃分為較發達區,綜合指數在0.45~0.60之間的3個區劃分為欠發達區,綜合指數在0.45以下的2個區劃分為貧困區。
2.2 從宏觀實力進行比較
選取GDP和固定資產投資額,對宏觀實力進行比較。較發達區的GDP是欠發達區和貧困區的1.65和3.76倍;從固定資產投資額看,較發達區比欠發達區高出44.83億元,但卻是貧困區的1.73倍。
2.3 從生活水平進行比較
從零售總額來看,較發達區與欠發達區僅相差31.11元,但卻是貧困區的8.94倍,懸殊較大。從城鎮居民人均收入來看,較發達區與欠發達區和貧困區分別相差2330.48和3529.85元,有明顯差距。
2.4 從財力進行比較
為進行財力比較,選取地方財政收入、收入增幅和地方財政支出三個指標。從地方財政收入和支出來看,較發達區經濟指標遙遙領先,分別比欠發達區多出3.99億元和21.32億元;其地方財政收入增幅為23.93%,發展后勁十足。
2.5 從產業實力進行比較
由于數據的不可獲得性,用東西湖區代表較發達區、蔡甸區代表欠發達區、黃陂區代表貧困區。從三區產業增加值來看,黃陂區產業增加值數值最大,蔡甸區居第二,東西湖區最少。而三區產業結構有明顯差距,第三產業所占比例較小。
3 武漢市區縣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區縣經濟整體實力不強
武漢市區縣經濟整體實力不強,與全國指標存在差距。全國百強縣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25110元,而武漢市僅為19125.72元,低于百強縣水平。
3.2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競爭力不強
近幾年來,雖然武漢市各區縣在調整產業結構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總體來看,區縣經濟結構調整步伐仍不快,產業結構層次和水平仍然偏低。
2012年武漢全年地區生產總值8003.82億元,一、二、三產業比重3.8%: 48.3%:47.9%,存在不平衡。其次,區縣經濟以粗放型工業加工為主,效率較低。
3.3 區縣產業特色不突出,工業尚未發揮主導作用
區縣經濟的發展,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武漢市區縣特色比較明顯,但對這種特色資源的發掘還不夠,導致潛在比較優勢難以轉變為現實優勢。
3.4 區縣經濟發展存在體制障礙
當前,區縣政府的職能逐漸弱化,對經濟的調控能力變弱,且責權失衡,往往使區縣縣政府處于尷尬境地。在很多領域內,區縣政府沒有最終決定權。
4 武漢市區縣經濟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4.1 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近年來,武漢各區縣第二、第三產業發展不平衡,嚴重阻礙武漢各區縣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成為各區縣的首要任務。
第三產業發展應圍繞產業結構的演進,農工互促,走貿工農一體化之路。建立配套的生產服務體系,使產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成龍配套。
4.2 加快區縣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創建城鎮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保證城鎮化質量。努力消除不利于區縣城鎮化進程的體制及政策性障礙。
4.3 培育區縣特色經濟,發揮區縣比較優勢
區縣經濟是特色經濟,因此,發展區縣經濟必定要把培育特色經濟與調整區縣經濟結構統一起來,要“因地制宜”。
在農業上要抓龍頭產業、壯大基地,構建各具特色的產業、品牌。工業上充分利用交通、資源、市場、地域等優勢,開發相應產品。
4.4 進一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優化區縣經濟發展環境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政府應下放權限,增強區縣經濟自主發展能力。要加大對地方發展的政策扶持,完善支持區縣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參考文獻
[1] 王禾.擴權強縣背景下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基于安徽和山東的縣域經濟比較研究[D].安徽大學,2011.
[2] 全勝躍.桂西資源富集區與北部灣經濟區區域經濟比較研究[C]//中國上海.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EBM2012).2012.
[3] 譚清美,李宗植.新經濟與傳統經濟比較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