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仕其
摘 要:初中歷史是初中生接觸歷史的萌芽時期,也是初中生正式步入歷史學習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歷史教學不僅對學生的基礎鋪墊有著重要作用,更是培養初中生對歷史學習興趣的關鍵時刻。情境教學的運用不僅僅在教學上有利于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改善,在學生的學習方法上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所謂一舉兩得。
關鍵詞:情境教學;初中歷史;教法運用
情境教學顧名思義,即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投入到教學環境和氛圍中去,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充滿好奇心以及對教學內容有更強的學習探索欲望,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積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于老師來說,也有利于老師課堂上活動的展開以及對課堂的管理。總而言之,情境教學是一種高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應該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得到更大的推廣和運用。本文根據目前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對如何提高和深入貫徹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提出以下幾點淺談。
一、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也就告訴我們帶著興趣去學習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沒有興趣的學習則會變成“死讀書,讀死書。”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只是純粹的記憶和應付,沒有自己的理解和升華,更不要說在學完歷史課本上的知識再對此進行一些主觀上的探索和課外的學習。這就告訴廣大的初中歷史老師,在歷史教學上不能夠急于求成,而是應該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利用情境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生的特點是好奇心強,對新鮮的事物充滿熱情和好奇,喜歡探索感興趣的事物。如果初中歷史老師能夠善于利用初中生以及初中歷史教材內容的特點,將二者有效結合,定能夠將情境教學合理高效地融入教學中去。比如說,在七年級上冊“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單元學習中,老師可以先給學生講一段《三國演義》中的故事,讓學生去猜一猜老師所講的故事出自于哪本書,而這本書又是哪個時期發生的事情,學生中肯定有個別學生知道答案的,對于回答問題的學生老師可以給予鼓勵和表揚,回答問題知道答案的學生會更加投入到下面的教學中去,對于不知道答案的學生一定會更加好奇,希望自己能夠通過下面的學習了解這一內容。所以說,利用情境在課前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情境教學關鍵的部分,這一部分對課堂中的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與作用。
二、利用現代科技引入教學,創設情境
僅僅靠課前的情境引入教學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是僅僅不夠的,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老師要盡可能多地還原歷史情境。初中歷史課本的滿眼看去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初中生很容易被繁雜的文字繞昏了眼睛,從而在課堂上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甚至是睡覺犯迷糊的狀態。這就告訴廣大的初中歷史老師,在進行授課的同時,即使課本上的文字內容再多,教學內容和進度再繁重,千萬不可以照本宣科,這樣學生不僅容易犯迷糊,更容易因此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老師可以化語言教課為多媒體教課,將語言教學與科技教學結合起來,全方位地對學生傳授知識。書本上的圖片是有限的,很可能多少頁的文字,只有對應的一兩幅圖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聯想以及注意力的集中。作為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補充一些相關的圖片以及音頻,擴大學生的學習范圍和接受知識的形式。比如說,在學習“統一國家的建立”這一單元時,這個單元涉及了很多的人物以及人物所作出的貢獻,這些不僅僅是重要的歷史部分,也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點和考試的重點,這就要求學生對這些知識點有深刻的記憶并且有明確的區分,作為歷史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每個人物的肖像以及他們所作出的貢獻和發明。對于一些特別重要的教學內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老師還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視頻,讓學生通過情景的演繹,更加生動地對歷史加以理解。比如說,對于七年級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中有對四大名著及其作者的部分內容的講解,老師可以利用一些零碎時間給學生播放一些四大名著中經典的片段,加深學生對課本的理解。再比如,四大發明的創造,老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關于四大發明使用方法的視頻,對于視頻播放的內容,讓學生加以一定的描述,這樣能夠有利于學生明確地區分和了解四大發明的特點和不同之處。
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情境教學的過程中,初中歷史老師要注意適度和適量,不能過多地播放視頻和展示圖片,這樣容易讓學生情緒太過激動,無法投入接下來的學習中,但也不能過于簡單,學生還沒有對所展示的內容加以熟悉就已經結束。過猶不及都是不可取的,這就要求初中歷史老師在利用多媒體輔助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度的使用。
三、利用表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初中歷史課堂很容易在一段一段文字以及繁雜瑣碎的知識點中讓整個課堂陷入沉悶的氣氛,但是要把一節歷史課進行得有趣味性和高效性,歷史老師不能夠僅僅依靠語言的講解和多媒體的輔助進行情境教學。換一種說法,這些授課的主動性都是掌握在老師手中的,學生一直充當著課堂的被動接受學習的角色,但是在教學中,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和課堂的主人,這就要求初中歷史老師要適度將課堂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去,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老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對歷史情境的演繹和詮釋。以小組為單位,能夠最大程度地將學生團結起來,如果有個別學生特立獨行不參與課堂活動,同小組中的學生會對本小組中的學生進行規勸和督促,作為小組中的成員,每個學生都會擔負著集體榮譽感,會為了集體的榮譽和成績共同奮斗。比如說在一系列經典歷史情節面前,老師可以給每個小組安排不同的表演任務。類似于“虎門銷煙,鄭和下西洋,鄭成功收復臺灣,陳勝吳廣起義,昭君出塞”等,這些經典的歷史故事,都可以讓學生進行表演,在表演過程中,學生能夠對歷史情境加以記憶和思考,在思考如何演好角色和內容的同時,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再者,從教學角度來說,這也有利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去。初中生積極性高,有著一定的競爭心理,初中歷史老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讓學生之間進行一定的競賽,每個小組對其他組的表演進行猜測歷史故事,表演組的學生還可以對其他組的學生進行該歷史劇有關內容的提問,回答問題正確且最多的即為勝利,如果回答錯誤則是表演組勝利。這樣的方法能夠激發每個小組的競爭力,同時也更有利于每個小組內部的團結和對歷史內容的探索研究。
四、開展有效的歷史課外活動
情境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之內,作為初中歷史老師,應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條件,多組織一些歷史學習的課外活動,以豐富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例如,定期在校園內舉辦歷史手抄報評比、歷史知識競賽、歷史書畫作品賞析等,通過這樣的活動形式進一步完善歷史教學效率,充分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歷史綜合能力的提高。
五、正史、野史有效結合教學,還原歷史情境
從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很多初中生喜歡在歷史課堂上聽老師講小故事,在小故事中感受歷史情境并且加深記憶。更多的學生在聽正史的同時也更加傾向于對野史的了解。作為初中歷史老師,可以適當地去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給學生講解一些歷史人物膾炙人口的小故事。比如說,在“武則天的政績”這一內容的學習中,老師除了給學生講解一些武則天統治時期的貢獻,還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些與武則天個人有關的內容。這樣的情境教學,不僅能夠讓課堂氣氛更加和諧融洽,還有利于加深學生理解。學生可以利用老師所講的小故事結合個人情感對歷史內容加以思考和升華,有助于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深入和提高。
情境教學作為現代教育發展中深受學生歡迎的一種教學方法,作為初中歷史老師,更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將這一教學方法得到深入的貫徹和實施,讓學生在教學中能夠更好地吸收所學的知識,與此同時,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觀點,主動探索內容,積極提出問題。作為初中歷史老師,還需要在教學中注意幫助學生建立和保持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這樣才能夠有利于初中生在歷史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讓情境教學法實現其最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張洪波.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創設與運用[J].價值工程,2013(3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