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體育專業學生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玉開慧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外語系,廣西崇左532200)
摘要: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建構主義理論和人本主義理論為依據,文章提出實施“語言知識VS語言技能”模式、“大學英語VS職業英語”模式、“整體教學VS分層教學”模式、“課本內容VS生活實踐”模式等,以活化藝術體育專業學生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滿足學生學習需求、職業需求、能力需求和交際需求。
關鍵詞:藝術體育;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藝術體育專業學生是高等院校一支特殊的群體,他們英語基礎不好,學習動機不強,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方式不當。這些因素導致該專業學生大學英語教學一直處在英語教學的邊緣和弱勢地位,課堂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為適應高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學生今后就業的需求,按照創新性教育、個性教育等理念改革藝術體育專業學生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是勢在必行。
(一)《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
該要求指出: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同時,大學英語教學應貫徹分類教學、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1]
(二)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Vgotsky,1978)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還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開展討論與交流),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2]
(三)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都具有自己選擇學習方向、自己發現學習資源以及自我評價學習效果的能力。教學的任務就是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潛能發揮的情境,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同時,人本主義理論認為教師的責任就是幫助學習者充分發揮自主性與創造性,為學習者充分發揮自主性創造條件和提供幫助;幫助學生增強對變化的環境和對自我的理解。[2]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指出,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同時,新的教學模式應能使學生選擇合適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學習。[1]因此,改革藝術體育專業學生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就是基于學生認知水平、學習需要和專業特色,實施多元化教學模式,使之有利于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真正滿足學生學習需求、職業需求、能力需求和交際需求。
(一)實施語言知識VS語言技能的教學模式,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外語課堂教學活動既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功能和話題等語言知識的學習;也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等的提升。但是在現實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重視語言知識學習而輕視語言技能實踐,重視課內語言知識學習而忽視課外語言技能應用,沒有實現學習語言就是為了交流的目的。因此,本著“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的原則,教師要樹立“以輸入為基礎,以輸出為驅動”的教學理念,不但要改變以傳授語言知識為中心的傾向,還要把所學語言知識落實到聽、說、讀、寫四項語言技能的實踐。以《新世紀高職英語Ⅱ》Unit 5中的Use the Right Word: dress,put on,wear部分的教學設計為例:首先,教師布置學生通過利用字典或網絡資源了解dress,put on,wear三詞用法的差異;其次,教師呈現多幅與“穿著”動作或狀態有關的圖片,讓學生選用dress,put on,wear來描述每一幅圖,如She is dressed in /wearing a silk-made dress.或The boy is putting on his coat等;最后,老師要求學生用dress,put on,wear來討論自己平常穿著或在某種情景中關于穿著的話題。語言知識VS語言技能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到語言知識,也在合作學習中提高了他們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及其綜合應用能力。
(二)實施大學英語VS職業英語的教學模式,滿足學生職業需求
盡管《新視野英語教程(第二版)讀寫教程》所選主題廣泛,貼近學生生活,但是它與學生所學專業基本無關,使學生所學英語與專業知識嚴重脫節,無法學以致用。因此,本著“依托大學英語教學平臺,豐富學生職業英語知識”的原則,教師可以通過大學英語教學平臺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在培養閱讀能力的同時,加強聽、說、寫、譯等語言技能的綜合訓練。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大學英語教學不同內容布置相對應的職業英語學習任務,要求學生要根據自己專業背
景去收集相關的英語學習材料來代替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以《新視野英語教程(第二版)讀寫教程》Unit 8《Body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課文引入部分的教學設計為例:上課前,教師布置學生負責收集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手勢并附帶圖片及中英文字,如體育專業學生收集關于體育裁判手勢、音樂專業學生收集關于音高關系和音級傾向的手勢等。上課時,各個學生呈現自己收集到的材料,供大家學習各種手勢動作及其英語單詞。下課后,學習委員負責匯總學生收集到的材料并上傳班級QQ共享供大家課后學習相關英語材料、復習相關手勢。大學英語VS職業英語教學模式不僅滿足學生的學習英語需求,又能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提高不同專業學生學習大學英語的實效性和適用性。
(三)實施整體教學VS分層教學的教學模式,滿足學生能力需求
由于藝術體育專業學生英語基礎水平低且參差不齊,傳統課堂單一的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學習任務等無法滿足眾多藝術體育專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最終會導致大部分學生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因此,本著“以生為本”和“以學定教”的原則,在單元整體教學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將同樣的教學內容分成多種學習目標層次、學習任務層次;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目標和任務層次;最后,讓學生通過課后自主探究、課堂小組合作獲取有差異的知識。以《新視野英語教程(第二版)讀寫教程》Unit 4 中Focusing on Sentence Structures部分的教學設計為例:本練習的目的是要求學生使用There is no way…來代替原句的It is impossible that…。由于該練習類型的內容設計過于簡單,不少學生在完成練習后并沒有成就感和進步感。因此,基于學生不同英語水平,教師可以考慮設計三個不同難度和梯度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一是突出學生理解該句型用法的領會式任務:直接改寫句子,供英語水平薄弱的學生選用;二是突出學生利用背熟該句型進行說或寫的復用式任務:用該句型來造句子,供英語水平中等的學生選用,;三是突出學生創造性運用該句型進行說或寫的活用式任務:兩個人一組,將該句型應用到真實的對話情境中,供英語水平優秀的學生選用。整體教學VS分層教學模式有利于每個學生在不同的水平上得到有差異的提高和發展,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實施課本內容VS生活實踐的教學模式,滿足學生交際需求
由于藝術體育專業學生英語詞匯量相對較少,傳統按部就班地講解課本內容的教學模式讓很多學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看不懂文章內容。因此,本著“內容難度相當,材料源于現實”的原則,教師必須破除“課本中心”的傳統觀念,實施課本內容與現實生活材料的有效結合。以《新世紀高職英語?》Unit 9中《Surfing’s Up and Grade Are Down》課文的教學設計為例:首先,在學生閱讀課文前,教師先設計以下三個問題:Q1:What do you do on the Internet? Q2: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end after using the Internet for a long time? Q3: What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o keep students from the dangers of heavy computer use by your parents or school?。這三個問題既是反映《Surfing’s Up and Grade Are Down》的主要內容,也是重現大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的成因及后果的現實情景。其次,結合自己實際情況,讓學生分組談論上述三個問題。這兩個環節不僅使學生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并容易將注意力轉移到交際運用方面。最后,要求學生快速瀏覽《Surfing’s Up and Grade Are Down》課文內容,找出上述三個問題的答案,并將課文答案與自己的實際情況做比較。課本內容VS生活實踐教學模式符合學生興趣、需要及學習水平,又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語言交際材料缺乏的問題。同時,它不僅降低課本材料的難度,又增加了現實生活材料的重現率。
總之,“語言知識VS語言技能”模式、“大學英語VS職業英語”模式、“整體教學VS分層教學”模式、“課本內容VS生活實踐”模式等教學模式符合藝術體育專業學生認知水平、學習需要和專業特色,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雙驅動的教學模式內容新穎,可操作性強,既注重學生的基礎性和全面性,又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良好英語語言學習環境,有效提高他們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及未來就業競爭力。
(注:本文系廣西民族師范學院2012年教學改革研究基金項目“藝術體育類學生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為例”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GYB201217;參與調查研究的成員還有:蘭志豐、羅震山、張增虎和黃珊等)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2]景飛龍語言與專業交融知識與能力并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分析及改革思路[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3,(6).
[3]劉利平,等.高職英語分級教學模式改革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7).
[4]孫長順,陳懷祥“3B”—英語素質教育的建構主義途徑[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
[5]滕芳,等.英語學習中言語技能培養的三個層級[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6.
[6]朱玉梅.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探析——獨立學院英語課程改革實踐個案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