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勝
【關鍵詞】 藝術教育;模糊性;不均衡;
師資隊伍;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 G6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4—0079—01
學校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和主要內容。切實加強學校美育工作,積極開展藝術教育,是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項迫切任務。但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藝術教育目前還處于相對薄弱的地位,特別是農村學校在教育觀念、教學管理、教學水平以及師資建設等等方面相對滯后,一些學校的藝術教育甚至還是一片空白,藝術教育得不到很好的普及和發展。本文結合筆者的工作實踐談談當前學校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思想上具有模糊性
絕大多數的學校、教師以及學生家長對開展藝術教育的認識片面、模糊,重視不夠,一致認為,“升學”和“考大學”才是根本,認為開展藝術教育乃“不務正業”或“一時形勢之所需”,因此,消極對待,簡單應付。即使是名義上開展一些活動,如開展藝術興趣小組活動、藝術展演等,但由于忽視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觀念的轉變,對此項活動缺乏正確的認識,導致活動流于形式,不見效果。大多數的學校更是為應付檢查、評比,不惜弄虛作假,名不副實地開展一些“寫在紙上”的藝術活動,形式主義極為嚴重。筆者認為,這是當前乃至今后,影響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真正意義上全面發展的最為消極的因素。
二、在學生藝術培養上具有極強的功利性
在大多數教師心目中,視藝術教育為單純的技藝傳授,忽視學生審美文化素質的培養與提高。視藝術為技術,認為學生接受藝術教育就是在培養藝術技能,否則,就認為藝術教育是不成功的。當前,許多完全中學開展的“術科生”培養的教育做法正是如此。當前,基礎教育階段學校藝術教育的評價方法無外乎就是聽聽課、看看作品、查查設施等,重表面和形式。家長的功利性更強,支持孩子的態度更明朗,不惜為子女添置高檔的藝術學習用具,但心中只有一個要求,就是讓孩子學到技術、學到特長。這種忽視學生藝術文化素質的培養與提高,是和藝術教育的本質相違背的。
三、客觀地域和經濟發展水平上的不均衡性
地區間差異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均衡,使部分地區基礎教育階段學校藝術教育發展水平呈現出極不均衡性。當前,在條件較好地區可以有條件地開展一些藝術教育實踐活動,但偏遠的交通不便利的地區,學校對藝術教育的認識、管理上存在很大的疏漏,認為開幾節音樂、美術課,唱唱歌、畫些畫就是藝術教育,連藝術教育開展的最基本的常識和觀念都存在問題。
四、藝術教育師資隊伍薄弱,專業人才匱乏
這是制約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條件較好的地區,有專業的藝術教師或受過專業培訓的兼職藝術教師,學校有較好的管理措施,能有效地開展藝術教育教學活動。但是,絕大多數農村學校,無專業藝術教師和良好的教育條件,從事藝術教育教學的教師大都是“半路出家”“現學現賣”,他們對藝術教育的基本知識缺乏必要的了解,把藝術教育視為“雜科”。這不但影響了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水平,而且嚴重地損害藝術教育的科學性,必然會誤導這項工作的發展方向。
五、學前教育的“小學化”影響
幼兒教育“小學化”的現象在廣大農村地區具有普遍性,“小學化”最大的問題是,將幼兒最需要發展與培養的東西丟掉了。在幼兒園學習的課程內容到了小學重復學,忽視了幼兒游戲、鍛煉、個性發展等最關鍵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從小就成為一個藝術教育的“弱者”,幼兒園、學前班以“文化知識掌握”為主的教學方式,嚴重地破壞了學生將來學習知識的好奇心、新鮮感和求知欲。這些孩子進入小學后,書寫字母、漢字時經常出現的書寫筆順錯誤,將是小學教師要花力氣糾正的事情。這反映了一種社會教育風氣,滿足了家長“超前教育”的需要。但是我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明確這樣做對孩子可持續發展造成負面危害。此外,許多辦學理念明確的學校,也因為師資的匱乏而不得不繼續走學前教育“小學化”的路子。
六、農村學校對校園文化建設重視不夠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藝術教育的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一所學校,營造一種濃厚的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一方面極大地提升了學校藝術品位,另一方面必然會促進學校藝術教育質量的提高?;A教育階段學校在“兩基”國檢之后,校園文化建設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部分學校還沒有積極地開發與利用本地區地域資源,缺乏“亮點”和“特色”,強求步調一致。對縣城學校的藝術教育資源為邊遠農村學校藝術教育服務的引導不力,導致學校整體發展的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