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娟
語言是人們生活、溝通的基礎工具。語言表達能力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所以,小學語文課堂傳授基礎知識并不是第一位的,應該更注重能力的培養。因此,我認為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在課堂上對語言表達能力有所側重,從基礎出發,逐漸提高。那么,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來說。
受舊式中國教育的影響,課堂大多是老師在說,學生在聽,一旦有學生違反了“課堂紀律”就會受到老師的嚴厲批評。這就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不敢說。也有小學生因為性格十分內向,“膽子小”也不敢說。一節語文課下來,會有個別學生在課堂上一句話都沒說。試問,這樣的課堂怎么讓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呢?因此,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敢說。敢說是語言表達的開始。我建議老師不要再“嚴厲地”批評,而應將自己轉化為“朋友”的角色,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用合理的方法引導學生,不再讓學生對老師有懼怕感。只要學生敢于開口說,就是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個提高。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無論是什么學科的教學,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語言表達的學習也同樣如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計很多有意義的話題來供學生暢所欲言。當學生有了對語言訓練的熱情,自然就由被動的說變成主動的說。在小學課本中有很多課文都可以改編成小話劇,例如,《皇帝的新裝》《珍貴的教科書》等都可以改編。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口語訓練當中來,通過表演的形式讓學生漸漸對語言表達訓練產生興趣。當他們經歷過表演之后,相信語言表達能力將會得到大大的提高。
當然,教學也不要過于復雜化。教師也可以直接將口語表達能力訓練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訓練計劃循序漸進。老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平時說話時要注意發音的準確,平翹舌,清晰度;留意自己說話時的語態和語速;強調說話時的邏輯性;每天都去朗讀文章等等,為他們建立“三人學習小組”,相互監督,相互糾正。等回到課堂上的時候老師再根據實際情況檢查。這樣的教學就把能力訓練生活化了,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訓練,潛移默化地提高。
總之,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還有很多值得去探討的地方。但作為教師一定不能輕視對這方面的教育。語言表達能力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我們應該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空間,從基礎開始循序漸進,讓他們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從而提高說話水平。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