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雪
多年的語文教學讓我從中獲得了不少教學方法,而且這些教學方法也讓我的學生受益匪淺。在此,我想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做法和認識。
一、把課堂教學和語文實踐能力結合起來
枯燥的理論教學是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學中我盡可能發揮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興趣。比如,在一次語文綜合性學習“尋覓春天的蹤跡”中,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說春、繪春、誦春、唱春。首先讓學生觀察身邊的現象及事物,通過觀察及體驗,讓他們說出自己是如何知道春天來臨了,學生發言很積極,有的說天氣變暖,人們脫下了厚厚的冬裝;有的說看到了田野里鉆出地面的小草;有的說看到了飛回來的小燕子;有的說看到了天上的風箏……隨后我讓他們用簡筆畫畫出自己認識的春天,其中一幅一只母雞領著一群小雞寶寶覓食的畫面震撼了我。他們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大大超出我的想象。緊接著背誦一些寫春的詩句,名家名句汩汩而出,課堂氛圍越來越熱烈。最后這次活動在《三月三》的歌聲中結束,看得出學生很輕松、很興奮,更關鍵的是他們學會了理論之外的很多東西。這堂課不但給學生,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一點在學生對這次活動的評價日記中得到了證實,他們的認可,讓我更深刻地感到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提高教學效果有重大意義。
二、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勤思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都在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學習語文更要善思,學會分析、歸納、總結,這樣就能凸顯知識的系統性,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學完“銜觴賦詩”(《五柳先生傳》)和“觥籌交錯”(《醉翁亭記》)兩個詞后,我讓學生思考這兩個詞為什么都解釋為酒杯?學生在思考時可以查工具書。之后的發言讓我知道大部分學生明白了原因,他們發現兩個字同有一個“角”旁,然后思考推測在古代作戰前牛角可能用來喝酒,通過查工具書證實了這種猜測。看得出學生很滿意自己思考的結果,在此基礎上我加以引導:在學習中思考很重要,要讓思考成為習慣。在教學中,我發現只善于思考還不夠,還必須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面對問題,哪怕他們想得很對,也不敢說,不敢寫成答案,這一點尤其體現在課外閱讀作業上,發現這個問題后,我多次提醒學生要自信,告訴他們經過認真思考的答案就要寫下來,因為很多問題都不是唯一答案。只要認真閱讀文章、仔細審題、把握文章主旨就能確定答案。
方向對了,把想說的變成簡潔文字就是答案,就這么簡單。在我的鼓勵下,慢慢地,學生開始敢于把自己想的說出來、寫出來了。閱讀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對自己更有信心了,我也很高興。
三、用風趣的教學語言烘托課堂氛圍,增強教學效果
課堂上,教學語言的使用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風趣的教學語言能緩解學生聽課的緊張度,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得知識。如,在《木蘭詩》中有這樣兩句:“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課堂上我說這兩句詩按字面意思可理解為:將軍們身經百戰無一生還,壯士們十年征戰后回來。說完我掃視了一下全體學生。大部分學生表情為百思不得其解。接著,我詼諧地說如果真這樣理解,請問在坐的哪位還想當將軍,還不如做一名普通士兵,起碼還能活著回來,生命誠可貴呀!學生都笑了,接著,我話頭一轉說:“將軍還是要當的,而且要爭著當,因為這兩句詩應理解為:經過多年的戰爭,將軍和戰士都有所死,都有所歸。上句詩與下句詩的意思應互相滲透著理解,這是一種叫“互文”的修辭。經過我這么一解釋,學生都表示接受這種說法,同時掌握了一種新修辭。比較起來,用風趣的教學語言比嚴肅地向學生講解什么是互文修辭效果要好得多,學生學起來也輕松得多。
四、教導學生多閱讀、勤練筆
常言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頗有感觸,多閱讀不僅能培養語感,開闊視野,還能提高寫作能力。多年來,我一直堅持讓學生多讀、勤練。每節語文課有五分鐘的課前演講,開始是讀、講故事,之后是背誦名家名篇、優秀作文;起初是硬性任務,之后是形成習慣。學生有了動力,因為他們在讀中獲得了很多東西。在讀的同時,我強調寫周記,開始是規定字數,無論寫的內容好壞都要完成字數,之后便是形成習慣,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可取之處。每次批閱后,都要在課堂上讀一些范文,以此鼓勵學生,現在,很多已經畢業的學生還提起當初我“逼”他們寫周記的功勞。看到了自己的教學成果,我頗感欣慰。
以上是我個人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體驗,如果能夠給諸位同仁些許益處,我感到莫大榮幸,我更希望同各位老師交流,在新形勢下,與時俱進,再普教育新篇章。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