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偉
總結一下自己從教二十多年的教學,基本上經歷了模仿、探索、成熟與創新等幾個時期。回憶多年的成長經歷,使我受益匪淺的就是多年以來養成的教學習慣,即實踐后反思,反思后再實踐。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我在教學中不斷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自己教學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
作為教師,理論知識和專業水平固然重要,但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記得剛從事教學工作時,無論是理論水平還是專業知識幾乎都是零。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理論學習的時間與內容也很少,做得最多的就是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聽老教師講課,做好聽課記錄,記好學習筆記,然后自己在教學中模仿老教師如何備課、上課、管理學生。通過實踐發現,有的教學方法在使用過程中比較有效,有的卻不是那么起作用。什么原因呢?只好記下來去請教有經驗的老師,再到教學中去實踐,不知不覺中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記得在一次期末教學總結會上,學校領導就我們幾個年輕教師課堂教學水平較快提高進行了分析。他說:“有的教師從教一輩子,課堂教學的效果一直沒有達到最佳,而這幾位年輕教師經過這么短的時間就掌握了教學的基本技能,課堂教學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這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有些教師缺乏對日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和不斷改進的意識,而這幾位年輕教師懂得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自己、提高自己。”這是第一次聽到“教學反思”這個詞,也是第一次知道教學反思對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對教學質量的提升將是那樣的至關重要。
經過幾年的學習與鍛煉,自己也成了學校和鄉鎮的教學骨干。鍛煉機會增加了,外出學習的機會也多了,舉行示范課,參加優質課評比,外出聽課學習,上匯報課,做業務講座等。有人說:“沒有遺憾的課不是一節好課。”但不能“把課上到孩子們心里去”的課也同樣不是一節好課。每執教完一節課,雖然能找到許多成功與欣喜之處,但我對上課過程中出現的不足和疏漏卻記錄得最多,如,對教材的把握與使用是否靈活,教法的選擇是否適合,學法的指導是否得力,教學設計是否偏離,學習興趣是否濃厚,學生的參與是否全體以及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等問題都要做好筆記。然后,對這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進行反思,查找根源、尋求對策、總結教訓,把課后的反思帶入下一次的課前備課,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少犯錯誤。課堂教學中找到的問題越多,發現自己的理論知識越來越缺。自學理論,參加培訓,騎自行車到城里的名校圖書室進行各類教學雜志的借閱,再把理論應用到教學中,用新的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來指導教學。經過不斷地認識、實踐、反思、探索,逐步走進了教學的“自由王國”,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
著名教育家葉瀾說:“一位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位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卻有可能成為名師。”正是多年的堅持,促使自己的教學逐步走向了名師、特級教師的高峰,葉老的這句話足可以反映出反思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新課改實施以來,要求教師寫教學反思也成了學校提高教師業務水平的一個策略。但多數老師不知道如何才能寫好反思,即使寫了反思也只是浮在水面,不能找到自己教學中的問題所在,只有數量沒有質量,甚至還有抄襲應付檢查現象。為此,我帶領教師們舉行了一系列提高教學反思能力的活動,首先,為教師建立反思錄。要求教師每學期至少寫十篇教學反思,反思內容必須是自己所教內容,反思可長可短,不把字數多少作為評價的內容,重點看教師有沒有找出自己教學中的幾個點:亮點、不足點、興奮點、困難點等,還要看有沒有真實性、深刻性、指導性。其次,舉行互相聽課、評課活動。聽課后,先讓執教者對本節課進行自我說評,說出自己對教材處理的方法與準繩,說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得失與初衷,再由聽課者評出自己在教材設計與處理上和執教者的不同,利用別人的課堂,取長補短,反思自己,以此為鏡。再者,寫好單元小結。通過單元過關,用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來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如,學生對單元目標的完成,學生在知識掌握上存在哪些問題,教師將采用什么方法與措施解決這些問題等。最后,就是寫好期末的教學總結。采用梳理的方法回顧一學期的教學,總結成功,總結收獲,總結出自信,總結出快樂,這樣更加促進以后的教學。通過全體教師的不懈努力,老師們對教學實踐的判斷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均有了不同提高,課堂教學及理論水平也逐步走向了成熟。因此說:一個人的成功是“貴在堅持”,而多數人的成功是在于“團結與帶領”。
成熟意味著成功與收獲,成熟更預示著創新與責任。有句古語說得好:“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地反思自己,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才能成為新知識的研究者與創造者,才能成為一位教育教學的先行者與改革者。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