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海
每逢上作文課,總是看見這樣的情景。大多數同學咬著筆頭,在苦思冥想、面帶難色,而有的愣著臉,面對著空白的稿紙無從下筆。而老師呢?總是皺著眉頭,走來走去。大聲指點著或者干脆呵斥著學生。這真是幅完美的“三味書屋”圖了。
作文真的那么難學嗎?學生真的那么難教嗎?其實不然!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細細推究起來,一是沒有把握好寫作文的特點。二是忽略了學生的特點。
先從作文來講吧。作文就是寫文章,它不同于其他的語文形式而自有其特點。作文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是把一定的內容用文字的書面形式寫出來,這就要求學生不但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和技巧,而且還要有大量或一定的寫作素材。而一般來說,目前小學生的生活經歷比較平直,缺乏寫作素材,而學校又用功課把學生卡得死死的。這樣,學生腦子空空如也,什么也沒有。難怪敘好事總寫過橋推車,舉事例總搬出陳景潤和那六麻袋草稿紙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好的素材是寫不出好的文章來的。
再從小學生的特點來說。小學生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時候,精力還不夠充沛,但求知欲旺盛,還缺乏嚴密的邏輯推理和綜合分析的能力,這樣,他們易于寫直觀形象的文章而難于寫間接深刻的文章。可是,大多數教師卻忽視了這一點,因此出題時,會出一些不適合小學生的作文題,要么大得無邊,要么深得無底,有的干脆讓人難以理解。這就勢必讓學生只能憑空想象,主觀臆造,形成“閉門造車”的局面,而眾所周知,“閉門造車”是造不出來也不可能造好的。
極為匱乏的寫作素材,淡而無味的作文題目,怎么不使學生失去對寫作的樂趣而只注重分數呢?無怪乎學生苦訴“寫不出”,教師抱怨學生“寫作水平太低“。
該如何解決呢?很簡單,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去,到社會中去,不僅學生要去,老師也要去,改變“囚籠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汲取營養,豐富生活經歷,同時結合課堂練習,讓學生寫出充滿生機、切合實際的好文章來。
作文的題材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實踐。要想寫出一篇好的作文,必須要有豐富的內容題材和巧妙的修辭手法。這“巧妙的修辭手法”也就是寫作方法,它只是表達情感的一種手段,是老師所要教授的主要內容。而“豐富的內容”,就是文章的“血肉”,才是小學生寫作的重點和難點,這需要的是豐富的生活體驗,需要的是家長在生活中給孩子以方方面面的具體指導。
輔導小學生寫作文,難道不應該是小學老師的任務嗎?讓家長來輔導孩子寫作文,不是學校老師在“推卸”自己的責任嗎?很多家長是這么認為。其實不然。寫作文是老師和家長的共同任務。
教師平時要做個引路人,要引導學生關心集體,多留心周圍的事情,多觀察、多分析。需要寫的時候,手頭就有東西可以寫。
下筆如有神談不上,但起碼有點東西還是能寫得出來的,如,學生寫某一景物或者建筑物,先要引導、啟發思路,幫助學生構思,這樣,寫出的文章就會有具體充實,有血有肉。例如,有一個學生觀察了“貓捉老鼠”這一情景后寫出來的文章就會很生動。他在文章中是這樣寫的:我原來不知道貓捉老鼠后還要玩耍一會兒才吃它。貓捉到老鼠后不會馬上吃,而是找一個空地方放開它,當它不敢走時,貓用爪子戲弄它。當他欲走或走了幾步時,貓又馬上把它按住。這樣往返撥弄,直到老鼠氣息奄奄,再無法動彈時,才把它帶到一個地方慢慢地吃它……學生能寫得這樣形象具體,是他親自觀察到的。
如果那樣的話,學生還會說“作文難做”,教師還會說“學生難教”嗎?
參考文獻:
劉淑霞.如何指導小學生作文[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0(0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