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珠,寧添,黃啟霞,卿寧靜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商學院,湖南長沙410205)
“時間都去哪兒了”
——手機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作用與影響
戴明珠,寧添,黃啟霞,卿寧靜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商學院,湖南長沙410205)
在當今的大學校園里,手機成了大學生生活的“必需品”,“人手一機”的景象已成為校園里的一道獨特的風景。大學生擁有和使用手機對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需從學校、家長和學生自身采取措施,揚長避短,努力消除手機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
大學生;手機;時間;作用與影響
“時間都去哪兒了”,這不僅是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也是當前流行的網絡語言。這首歌的歌詞——“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半輩子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真切地反映出了時間的飛速、光陰的易逝,告誡人們要好好珍惜生命中的寶貴時光。
然而,在當今的大學校園里,有很大部分的同學卻沒有感悟到人生的真諦,沒有珍惜稍縱即逝的美好青春,沒有將時間、精力、心思放在專業學習或能力培養上,而是浪費在其它的方面,比如,很多很多的同學,不管是在課堂上、寢室里,還是行走在路上或是坐在車上,總是捧著手機、戴著耳機、低著頭、盯著屏幕,長時間沉溺于手機游戲、互聯網、微博、微信、QQ、網購,以及手機音樂、視頻、小說等,一個人在手機的世界里“遨游”,有的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流連忘返的地步。這種景象,已成為校園里一道獨特的“風景”,“手機搶占了大學課堂”,手機占據了同學們的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嚴重地影響了同學們的專業學習。一些老師這樣描述:“大學生的時間都去哪兒了?大學生的精力都去哪兒了?大學生的心思都去哪兒了?……請到手機里去找答案吧!”當然,手機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正確利用手機,也能給大學生帶來一些便利或知識,比如,能方便溝通和聯絡,能讓大學生“足不出戶卻知曉天下大事”等。
作為大學生當中的一員,作為大學校園里的“手機一族”,我們深切感受到了手機的利弊及其給我們大學生學習、生活帶來的變化和影響,為此,我們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湖南師范大學以及長沙學院三所省內高校的一些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情況進行了初步的調查和研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數據,得出了一些基本結論,希望我們的初淺研究成果能夠為大學生正確使用手機提供一些好的意見、建議。
隨著社會科技水平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機成了新時代高科技的產物之一,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們擁有和使用著手機。手機以人們“生活必需品”的身份逐漸進入到了生活的各個區域,而對于大學生來說更是“生活必需品”。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學生擁有和使用手機現狀,我們向所選定的三所高校的大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6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586份,有效回收率為97.7%。
(一)大學生擁有手機的現狀
據調查,目前大學生手機的擁有率已達到100%。這兩年來,智能手機發展迅速,大學生擁有并使用智能手機已逐漸走向全民化,大學生擁有的手機為智能機的比率為97%,非智能機的比率為3%。相對于非智能機的市場情況來說,智能手機的市場更為復雜:
第一,智能手機的品牌眾多。其中蘋果、三星、諾基亞、HTC(宏達電)這四大品牌在全世界最廣為人知,而中國的魅族、聯想(Lenovo)、華為(HUAWEI)、小米(Mi)、步步高(VIVO)、中興(ZTE)、酷派(Coolpad)、歐珀(OPPO)、金立(GIONEE)、天宇(天語,K-Touch)、艾優尼(IUNI)等品牌在中國備受關注。[1]在本次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學生中擁有國內品牌智能機的占大多數,且擁有的智能手機主要以華為、小米、步步高、OPPO等品牌為主,而國外品牌的智能機則以蘋果、三星為主。調查數據顯示,擁用蘋果手機的學生占總數的12%,擁有三星手機的學生占11%,而在擁有這兩個品牌手機的大學生中,大二學生所占人數最多;擁有華為、小米、步步高、OPPO等品牌的手機的學生分別占總數的11%、16%、13%、10%。其中,在華為手機、小米手機的擁有者中,大三學生居多,步步高手機、OPPO手機的擁有者則是大一學生居多。
第二,智能手機的價格水平高低不等。以國外品牌與國內品牌為界線,價格分布為幾百元到幾千元錢不等,如蘋果、三星等國外品牌的手機平均價格在2500元到5000元之間,而華為、小米、步步高、OPPO等國內品牌的手機的平均價格則在1000元到2500元之間,還有一部分其他雜牌的手機平均價格則在1000元以下。在這樣一個價格水平高低不等的手機市場中,大學生購買手機的經濟來源是怎樣的呢?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中曾兼職過、正在兼職及未兼職過的人數分別占總數的46%、20%及34%,而購買手機的費用的來源,家長提供與兼職所得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0%及15%,還有5%的學生則通過借款、分期付款等方法購買。購買手機費用來源于家長提供的大學生中,大二學生人數較多;而購買手機費用來源于兼職所得收入的大學生中,大一學生與大三學生人數較多。那么購買手機的費用來源與購買何種品牌及價位的手機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呢?據調查,擁有蘋果、三星等品牌的價格較貴的手機的學生中,91%的學生購買手機的費用來源于家長提供,8.9%的學生購買手機的費用來源于兼職所得收入,還有0.1%的學生購買手機的費用來源于分期付款等其他方式;擁有華為、小米、步步高、OPPO等價格較便宜的手機的學生中,80%的學生購買手機的費用來源于家長提供;20%的學生購買手機的費用來源于兼職所得收入,其中華為、小米這兩個品牌最具代表性。
(二)大學生使用手機的現狀
1.大學生使用手機的話費量。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平均每個月的話費量主要集中在50元以下及50-100元之間,少數學生平均每個月的話費量在100-150元之間,極少數學生平均每個月的話費量在150元以上。大學生平均每個月的話費使用量在50元以下及50-100元之間的比率分別為48%及42%;8%的學生平均每個月的話費使用量在100-150元之間,其中大二學生占50%;2%的學生平均每個月的話費使用量在150元以上。據調查,大學生手機話費較多使用在每月月租、電話短信、流量套餐上的比例分別為59%、34%、47%。
2.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量。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每天平均使用手機的時間主要集中于2-4小時之間及4-8小時之間,也有不少學生每天平均使用手機的時間為8小時以上。大學生每天平均使用手機的時間為2小時以下、2-4小時、4-8小時及8小時以上的百分比分別為8%、31%、38%及23%。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主要集中在睡覺前,71%的學生表示在睡覺前的那段時間內使用手機最為頻繁,其次是在上課、走路、吃飯、乘車時使用手機。平常使用手機時,僅有4%的學生表示不會情不自禁地玩弄手機,僅有19%的學生表示即使不帶手機也不會感到不自在。
3.大學生經常使用到的手機功能。調查數據顯示,除了基本的通訊功能外,88%的大學生還會使用手機的QQ、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80%的大學生會通過QQ、微信經常討論學術問題,20%的大學生從不會通過QQ、微信討論學術問題。同時,調查數據顯示,在上課時,有72%的大學生會經常使用手機聊天,僅5%的大學生表示從不會使用手機聊天。除此之外,85%的大學生會使用手機聽音樂、看電影、看小說等;61%的大學生還會通過手機上網查閱資料;59%的大學生會使用手機拍照的功能;47%的大學生會使用手機玩游戲,其中男生占大多數;還有部分功能,如購物、看新聞等,也是大學生會關注且使用的手機功能。
(一)手機加強了大學生的溝通能力
傳播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說過,媒介是人體的延伸[2]。而手機的通話和短信功能就是人的聽覺和視覺的延伸。手機作為這一傳播媒介,使人和人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便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毫無障礙地溝通與交流。現代大學生過的是一種集體生活,學生從祖國各地匯聚至學校,遠離了親朋好友,手機就成為了大學生傳遞感情的橋梁和紐帶。在現代校園里,隨處可見手持高檔手機邊走邊玩的大學生,手機在大學生與他人的溝通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手機黨”、“電話粥”等新興名詞就是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最好詮釋。家長、老師、同學之間更多的也是通過手機來傳遞信息。比如,對于學校的一些信息與通知,老師、班干部就可以通過短信、QQ等方式直接傳達給同學,不僅省掉了一個一個去通知的繁瑣過程,還避免了間接傳達可能造成的信息誤差。
調查數據顯示,在大一至大三的學生中,使用智能機的比例分別為98%、97%、97%,這說明智能機已經成為大學生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在智能機愈加完善的現在,手機的功能也越來越多。調查結果表明,除了手機基本通訊功能外,使用QQ、微信、微博等功能的人數在大一、大二、大三學生中分別占了84%、92%、88%,這說明這些功能的開發和應用對于日漸形成個性的大學生來說至關重要。比如,很多面對面不好意思說出口的話,通過QQ、微信等平臺緩解了緊張感,能更流利地表達出來,更好地進行溝通與交流。同時,通過QQ、微信等手機聊天平臺,大學生也能實現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的交往互動,與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進行交流,有利于大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社會,更好地融入社會,更快地實現個體社會化。
(二)手機拓展了獲取專業知識信息的渠道
在信息多元化的現代,知識信息的獲取并不僅僅依靠言傳身教以及書本傳播。互聯網所帶來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手機具備了上網功能,WAP技術實現了手機可以訪問專門為手機用戶而制作的網頁和網站,讓人們隨身攜帶的手機成了互聯網的終端機,大大便利了大學生對于知識信息的獲取。在當今大學校園里,無線網絡早已全面覆蓋,手機文化也作為課堂學習的補充出現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各種學習軟件的開發與利用,都能給大學生的學習帶來好處。例如,“有道詞典”、“我們愛學習”等學習軟件,不僅可以增強課堂學習的效果,還能讓大學生及時進行查漏補缺,輔助學習。調查數據顯示,在大一至大三的學生中,從不利用手機QQ、微信討論學術問題的比例分別僅占了20%、22%、17%,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利用手機討論過學術問題,這有利于同學間的學習交流和知識鞏固,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調查數據顯示,在平時上課時,分別僅有18%和26%的大學生從不使用手機查資料、拍筆記,這說明對于大部分大學生而言,手機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獲取專業信息,理解課堂知識。不僅如此,手機信息載體比報紙、廣播、書籍、電視等信息載體在信息傳遞上更加方便迅速且直接,尤其是現在大學生普遍使用的3G、4G手機,其強大的上網功能不亞于一臺電腦,這極大地方便了大學生的專業學習。據調查,48%的大學生經常使用手機閱讀新聞,他們通過手機電視、手機廣播、手機新聞等各種功能獲取世界各地的信息,及時了解國家大事、熱點新聞等,這不僅拓寬了大學生的視野,還豐富了課外知識。
(三)手機使大學生活更加豐富和便利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和智能手機的發展,手機不只是一種通訊工具了,手機的無線上網、視頻拍攝、音樂播放等功能大大豐富及便利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調查數據顯示,大一至大三的學生中,認為手機對生活的影響利大于弊的比例分別為70%、71%、82%,這說明對于大部分大學生來說,手機是豐富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調查結果顯示,在大一至大三的學生中,使用手機聽音樂、看電影、看小說的學生分別占了87%、86%、83%;使用拍照功能的學生分別占52%、63%、63%。“自拍神器”、“音樂手機”等類型的手機的問世迎合了大學生的興趣愛好,看視頻、拍照、聽音樂、閱讀電子書、玩各種手機小游戲等就是手機豐富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有力證明。
手機的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豐富日常生活,各種生活軟件給大學生日常生活所帶來的便利同樣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手機淘寶”、“京東商場”等購物生活軟件,使大學生足不出戶就能買到一切符合心意的物品,包括服飾、食物、生活用品等。這些軟件使大學生在大學校園里掀起了一股網購潮流,以至于每到“雙十一”“雙十二”等特定日期,學校快遞領取點總是水泄不通;現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絕不僅僅只是一句虛偽的廣告語而已,“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幾乎能解決大學生吃穿住行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和疑惑;電子書、音樂播放器、視頻播放器等類型的免費軟件也能為大學生節約一筆生活開支,不需再辛苦攢錢買書買碟買唱片;地圖定位、計算器、手電筒、指南針等小工具能及時解決迷路、停電等生活中的一些突發狀況,使大學生的生活變得更加輕松、便利。
(一)手機占用了大學生大量專業學習時間
隨身攜帶手機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出門準則之一,多數學生在課余時間玩弄手機,不少大學生在上課時間也與手機形影不離,甚至出現了“人手一機”的現象,老師與學生對此現象早已見怪不怪。調查數據顯示,大一至大三的學生中,上課使用手機多用于聊天、玩游戲、看視頻和查資料。其中,聊天占的比例最高,為95%;其次是玩游戲與觀看視頻的比例,占了30-40%;查資料只占到10-20%的比例。此類現象在大一、大二學生中尤為明顯。雖然有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輔助學習,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進行著與學習無關的活動,如聊天、看電影、看小說等。調查數據顯示,在上課時,有72%的大學生會經常使用手機聊天,僅5%的大學生表示從不會使用手機聊天。正如手機短信被戲稱為“拇指文化”一樣[3],手機QQ、微信也可被戲稱為新一代的“拇指文化”。據調查,在使用手機QQ、微信的大學生中,經常、有時、偶爾、從不使用手機QQ、微信討論學術問題的比例分別為4%、24%、52%、20%。我們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雖然絕大多數大學生會使用手機QQ、微信等社交軟件,但只有少部分人會充分利用這些軟件方便通訊的優點做有助于大學專業學習的事情,甚至還有大部分學生在上課時經常使用手機聊天,影響了自身的專業學習;這同時也表明,大學生對于使用手機的自制力還遠遠不夠,極其有待加強。
手機不僅占用了大學生最重要的上課時間,使大學生在上課時間沉迷于手機,還占據了不少的課余時間,讓大學生在課后也對其念念不忘。在大學里,大學生課余時間、自由支配的時間很多,而專業學習主要依靠學生自覺,給予充足的時間原本是為了讓大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并根據實際情況查漏補缺,但因為智能手機的普及,收到的成果卻差強人意:據調查,大一至大三學生分別以21%、27%與24%的比例在吃東西時玩手機,同時,走路、睡覺前等時間段均有較高的比例,以上數據均顯示大學生的專業學習時間已被手機大量地占據。同時,調查數據顯示,平時經常情不自禁玩弄手機的大學生占了調查總數的30%;81%的大學生表示手機不在身上就會感到渾身不自在。這表明了當今大學生在使用手機時所出現的最嚴重的毛病——“手機依賴癥”。更加不容樂觀的是,手機在占據大學生上課時間的同時,還占據了課前預習及課后復習時間。在調查的三所高校中,大學生課余使用手機的時間多花在聊天、看視頻、玩游戲與購物上。調查數據顯示,在將課余時間多用于看視頻的大學生中,47%的大學生經常觀看影視片,42%的大學生經常觀看娛樂節目,僅有24%的學生會經常觀看講座、教學視頻等。由此可見,大部分大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手機娛樂生活,而不是用手機做有助于專業學習的事情。
(二)手機使大學生課余生活趨于單調
手機已經全方位地滲透進了大學生的生活中,成為了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機日益增強的娛樂性也使得不少大學生在課余時間選擇了與手機為伴,放棄了豐富的課余生活。在緊張的學習之后,通過使用手機聽音樂、看電影、玩游戲等方式確實能給緊張的大腦帶來放松的效果,但如果把課余時間全部花費在玩手機上則是得不償失。在調查的三所高校中,大部分學生在日常生活使用手機的時間相對較多:大學生每天平均使用手機的時間在2小時以下的只占到8%的比例,而大一至大三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超過8小時的分別占24%、24%、20%。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在4-8小時之間的比例最大,這表明部分大學生把課余時間基本上都用在了玩手機上。這些數據充分體現了當今大學生過度使用手機、過度依賴手機、不懂得合理安排時間及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手機等不良現狀。
在大學生當中流行的“宅”文化,使大學生整日待在宿舍玩手機變成一種理所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手機的娛樂性使大學生課余生活有了更多的選擇,但當“宅”變成一種習慣,手機在娛樂大學生的同時,也扼殺了大學生更多的其他活動機會,使大學生課余生活趨于單調。在課余生活中,比起更豐富的校園活動,大多數大學生都更加樂意于待在寢室玩手機,他們認為反正很多事都能用手機代勞。比如,找人聊天只需“手機QQ”、“微信”等軟件;吃飯訂餐只需打一個電話就能解決;購物只需“手機淘寶”等購物軟件……這使得玩手機成了一種習慣,課余生活似乎也只剩下手機。不僅如此,在如今大學校園里,課余時間學校的活動人數甚至還比不上中學時期,打籃球、跳繩、竄寢聊天等活動正逐漸被手機代替,以至于在飯桌上也能看見低著頭玩手機的大學生。
(三)手機影響大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生力軍,大學生的能力素質如何,會直接影響到中國現代化進程和中國國際競爭力。手機的迅速發展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剝奪了大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導致大學生用以豐富生活閱歷、提高個人綜合素質的時間也被減少,從而對大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大學生過度沉溺于手機,減少了日常的人際交往,很大程度封閉了自己,使自己在生活中很少與人交流,沉浸于腦中虛構的主觀世界,缺乏對變化萬千的現實世界的認識,人際圈也會變得狹隘,久而久之人際交往能力不斷減弱。調查數據顯示,88%的大學生使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但是根據專家的相關描述得知,人際能力和口才不是單單通過打字聊天就能提高的,因為不需要面對面交流,所以很輕松。通過社交軟件與人聊天時,有思考的時間。網上聊天(語音聊天除外)只能鍛煉人的思維能力。
使用手機上網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學習資料,也便捷了學生獲取資料的途徑,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大學生本身的自我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調查數據顯示,56%的大學生經常為完成作業而使用手機查資料,只有23%的同學會使用手機參加課題討論。因為網上資源豐富,所以有些學生會通過手機上網查找資料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照抄學術論文與觀點、通過找答案來完成課后作業等。因為有不勞而獲的途徑,學生鍛煉創新意識和獨立思維的機會就大大地減少。
現在大學生總是從手機中獲取信息,認為不出家門就能知天下事。但事實是,大學生只一味地吸收知識,卻沒有把這些知識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去,從而實踐操作能力也不會得到提高。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在教學、科研、生產第一線等方面,大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強弱會直接影響到其質量的高低及其作用的大小。調查數據顯示,只有8%的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在2小時以下,而大一至大三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超過8小時的分別占24%、24%、20%。連學業相對繁重的大三學生都將一天中三分之一的時間用在了手機上,那么花在鍛煉能力素質上的時間還剩多少呢?此外,大學生的適應能力、耐受能力、控制能力、知覺能力等能力也或多或少地因過度使用手機而受到了影響。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因過度使用手機而受到影響,手機對新時代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已不容忽視。我們從學校、家長和學生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希望能對這一情況的轉變有所幫助。
(一)學校方面
1.提高校園活動質量,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高校應注重加強開展以培養大學生科學精神和文化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建設,如校園文化大講堂、社團文化節、學生科技大賽等。學校應注重校園活動的多樣性和自愿性,應結合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做到范圍廣、針對性強、活動意義高的要求,以吸引各類同學的注意力。如湖南第一師范青年志愿者協會的“三下鄉”活動,不僅能鍛煉本校師范類專業學生的教學能力,也能豐富大學生的業余生活,更能幫助到貧困山區的兒童,并在豐富的文化生活中擺脫對手機的依賴,養成理性使用手機的良好習慣。
2.加強健康使用手機的教育,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學校應密切關注大學生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狀態,關注手機對大學生健康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并采取相應措施。比如,開展相應的健康教育講座,以加強大學生的健康教育。再如,組織晨跑活動,組織一些團體體育比賽等,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身體及提高團隊合作力,更能把學生從手機的世界中拉出來,讓學生感受到運動的樂趣。
3.制定使用手機的管理制度,規范手機使用行為。學校為保證學校風氣與教學質量良好,應制定相應規章制度規范學生手機使用行為,如杜絕學生使用手機考試舞弊現象,學校應禁止學生帶手機進入考場,并加大處罰力度,以阻止歪風邪氣的出現及蔓延。在課堂中,應對上課玩手機現象進行制止,情節嚴重時可要求上繳手機,以此提高教學質量。另外,還可組織學生互相監督手機使用行為,不僅可以盡可能地減少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還可以加強學習的氛圍。
(二)家長方面
1.拒絕攀比心理。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從,家長合理地使用這一特點,對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是很有益處的。[4]計劃生育等政策的實行,使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個小孩,所以父母難免會對小孩有所溺愛,但部分父母過度溺愛自己的子女,從而無條件地答應小孩夠買高端機,導致讓子女形成用手機炫耀的心理。手機可以是聯系家庭關系的工具,但絕不能使其成為學生炫耀的手段。
2.限制過度消費。調查數據顯示,52%的大學生平均每個月的話費量在50元以上,10%的大學生平均每個月的話費量在100元以上,大學生手機話費在生活費用中占據了比例。家長在教導子女養成艱苦樸素的中華美德的同時,也應該通過控制孩子的生活費,從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孩子使用手機的話費量,進而限制子女使用手機的時間。
3.多與子女進行溝通與交流。相關調查數據顯示,73.68%的大學生覺得與以前相比,大學期間與家人的聯系有所減少,73.68%的大學生和家人聯系的頻率為每周一次,89.47%的大學生選擇打電話與家人聯系[5]。由此可知,手機在父母與子女的聯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父母不能因子女不在身邊而忽略與子女的溝通與交流,與此相反,父母更應在空余時間與子女談心,正是因為相隔甚遠才更應拉近心的距離。父母與子女的溝通與交流不僅能讓父母了解、關心子女的健康、學業及心理上的實時情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大學生因在網絡上虛擬交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學生方面
1.轉移注意力。克服“手機病”或“手機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注意力轉移法,盡量不要去想或者做與手機有關的事情。可以通過閱讀書籍、加強體育鍛煉等活動,防止大學生過度使用手機而導致大腦變得遲鈍,幫助大學生提高記憶力和思考能力。也可以多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校園活動,從局限的手機世界中解放出來,豐富大學生活,擴大人際交往圈,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2.致力于手機學習。大學生對手機的使用不能僅僅局限于聊天、看視頻及玩游戲等功能上,大學生應充分利用手機的高端性、先進性,發現并使用有助于學習的APP。比如,運用“有道字典”查詢單詞、運用“百詞斬”學習并背誦單詞、運用“英語流利說”練習英語口語等,這些學習軟件能讓大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具趣味性,從而引起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習的時間、提高學習的效率。手機的功能很多,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利用手機為自己創造價值,萬萬不能沉溺在手機的世界里無法自拔。
(指導老師:李南文)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history/64493765,2014-08-06.
[2]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何道寬譯.理解媒體.商務印書館2000:70.
[3]王海等.手機短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焦點.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3).
[4]《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中國教育和科學計算機網,http://www.eol.cn/20010823/207786.shtml.
[5]問卷星:http://www.sojump.com/report/163467.aspx.
Where the Time Goes:On the Function and Influence of Cell Phone on College Students’Learning and Life
DAI Ming-zhu,NING Tian,HUANG Qi-xia,QING Ning-jing
(School of Business,Hum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Nowadays on campus cell phones are the necessities for college students.It’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everybody has a cell phone.Cell phones ha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on college students’learning and life.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rom the aspects of college,par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remov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using cell phones on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cell phone;time;function and influence
G645.5
A
1674-831X(2015)01-0070-06
[責任編輯:劉濟遠]
2015-01-08
2014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412034004);2014年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湘教通[2014]248號)。
戴明珠(1995-),女,湖南第一師范學院13級會計學專業學生;寧添(1995-),女,湖南第一師范學院13級會計學專業學生;黃啟霞(1995-),女,湖南第一師范學院13級會計學專業學生;卿寧靜(1995-),女,湖南第一師范學院13級會計學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