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鋒
(中國建設銀行南通分行 江蘇·南通)
在當前經濟增長放緩、信貸客戶資金面趨緊、潛在風險加大的形勢下,銀行增加采用抵質押、第三方保證等擔保措施,可以發揮有效的風險緩釋作用,降低信貸風險。但部分銀行客戶經理在擔保措施的選擇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疏漏,導致第二還款來源不足,從而造成信貸損失。本文對銀行信貸擔保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同時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保證人調查不到位,審核把關不嚴。一是對保證人情況調查不細致,對股東背景、經營及財務情況缺乏深入了解,僅滿足于評級符合要求,保證人可能自身實力較弱,不完全具備擔保能力;二是保證人對外擔保不審慎,或有負債過大,如現有被擔保人出現問題,可能面臨代償風險,直接影響自身經營,擔保能力下降;三是保證人為關聯企業,與借款人實際控制人為同一人,僅滿足形式擔保要求,一旦發生風險難以真正彌補損失;四是保證人為擔保圈企業,與借款人之間存在關聯互保、循環保證、交叉保證等互保現象,一旦銀行授信政策調整或區域經濟形勢下滑,容易形成風險傳染,引發區域性和群體性風險。
(二)抵押物選擇不審慎,價值評估不合理。一是忽視抵押物的變現能力。有的抵押物位于偏遠鄉鎮,價格便宜但無人接手;有的抵押物雖然位于城市中心,但體量大總價高,無法分拆轉讓,造成“有價無市”;有的抵押物為廠區的組成部分,難以分割處置;有的抵押設備一旦停止運行,會迅速腐蝕成為廢品;二是選用第三方押品不審慎,未深入調查第三方押品所有權人背景、可能存在的權屬糾紛等問題,可能因所有權人和他人發生訴訟導致查封,導致銀行抵押權難以實現;三是抵押物價值評估和審定不嚴謹。有的評估公司為了滿足客戶貸款需求,抵押物評估價值虛高,而銀行內部價值審定把關不嚴,最終抵押物價值確認存在高估現象。
(三)擔保方案存有缺陷,難以有效處置。有的客戶經理在設計擔保方案時,往往滿足于抵押品足值、擔保形式有效,對方案的合理性考慮較少。有的客戶采用十幾套不同第三方的個人房產抵押,有的客戶抵押物不足值,部分授信額度采用多個第三方擔保,有的客戶還追加借款人多個無實際經營活動的關聯企業擔保等,擔保方案設計繁瑣,一旦發生信貸風險,給后續查封、訴訟等保全工作造成許多不便,嚴重影響處置進程。
(四)貸后管理流于形式,風險隱患較大。一是對保證人缺少貸后回訪,未能及時發現擔保人在擔保期間,其生產經營、對外投資、或有負債等發生重大變化,代償能力明顯下降;二是押品貸后管理不嚴,對抵押物被出租、發生滅失損壞或者因法律糾紛被查封等情況不了解,如個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客戶未經銀行同意,擅自處置已抵押給銀行的土地;也存在押品價值大幅下降導致抵押率不足值,未能采取增信措施的情況,嚴重影響銀行債權安全。
從外部環境看,國內經濟步入新常態,銀行業風險呈現出多樣化、關聯性、復雜性的特征。部分企業存在多元化擴張、核心主業不突出、多頭或過度授信、關聯交易復雜、治理結構不規范等現象;因經營惡化、資金鏈斷裂等引發的老板跑路、挪用資金、非法集資等案件頻發,信貸風險暴露進入高發期,并呈現多方向蔓延傳導的趨勢,信貸擔保管理難度不斷加大。
從借款人角度看,為了能夠獲取足額的貸款,在抵押物不足值的情況下,往往通過評估公司高估資產價值,以此滿足銀行設置的抵押率要求。在沒有合格抵押物的情況下,通過尋找各種第三方提供保證,同時提供反擔保,從而容易形成擔保圈,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信貸風險。
從銀行內部管理看,客戶經理風險識別能力不足,對擔保措施的管控僅限于滿足政策制度和審批要求,對抵押物和保證人的選擇、擔保方案的設計較為隨意;在目前宏觀經濟下行、市場風險較大的情況下,未能關注抵押物貶值、保證人能力下降的實質性問題,造成風險緩釋效果下降。
(一)完善擔保管理制度體系建設。銀行應加強擔保管理的制度建設,出臺并完善相應的管理辦法和操作規程,使業務開展有章可循。根據經濟形勢、風險狀況的變化,及時下發擔保風險提示,要求信貸客戶增強擔保措施。加強客戶經理的日常培訓,提升擔保方案的設計和后續管理能力,
(二)著力提升質押擔保貸款比重。在當前宏觀經濟增速放緩、違約風險大幅上升的嚴峻形勢下,充足有效的抵質押擔保對防范信貸風險具有重要作用。在辦理信貸業務過程中,擔保方式應逐步提高抵質押授信業務占比,同時重視保證擔保業務管理,有效發揮第二還款來源的風險緩釋作用,嚴控信貸風險。對于小企業客戶貸款,除提供抵質押擔保措施外,應由借款人及其配偶提供連帶責任保證。
(三)加強擔保人貸前調查和風險識別。一是加強保證人主體資格的認定。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具有保證資格,防止無效保證;二是加強保證人現場調查。真實完整收集保證人相關信息,在調查的基礎上重點分析、評估保證人的資信狀況和代償能力;三是利用征信系統開展非現場調查。通過查詢企業征信系統,有效識別與控制關聯保證、交叉保證和連環保證風險,防止有不良征信記錄的人成為擔保人;四是加強異地保證人的風險防控。通過加強與異地保證人所在地銀行合作,共同對保證人深入開展貸前調查,決定是否同意接受擔保。
(四)注重押品選擇和價值審定。一是嚴格押品準入把關。所選擇押品須符合《物權法》、《擔保法》等法律法規要求,杜絕“重形式、輕實質”現象;二是加強押品的選擇。結合押品的風險特征、價值穩定性、變現難易程度等因素,在當前階段,要優先選擇金融押品、房地產、建設用地使用權等抵質押品,對于無法變現的化工設備、價值貶損快的專用機器設備等,不應作為合格有效抵質押品,只能作為風險緩釋補充措施;三是加強押品價值審定管理。銀行應加強外部評估機構管理,動態調整外部合作機構名單,對存在押品價值高估虛估、不符合評估準則、不具備評估資質的評估機構,應終止合作。同時,應進一步明確外部評估結果的審核流程,加強對外部評估報告方法選取的準確性、參數選取的合理性以及評估結果的公允性、客觀性進行審核,審慎確定評估價值,防止評估價值虛高。
(五)合理設定信貸擔保方案。擔保方案的設計應堅持簡潔、有效的原則,充分考慮處置的便利性。優先采用借款人或實際控制人名下資產抵押,如自有資產不足值,盡可能使用同一第三方名下資產抵押,應嚴格控制提供不同第三方名下多套資產抵押的情形。采用抵押加保證組合擔保方式的,第三方保證人原則上不應超過兩個,否則應調減授信額度,嚴格控制異地保證人提供擔保,避免追加無效的第三方保證。
(六)加強擔保措施的貸后管理。一是加強對保證人貸后監控。定期走訪擔保單位,了解保證人有無重大投資活動、重大法律訴訟和對外擔保等不利于銀行債權的重大事件,如發現保證人代償能力下降,應及時重檢保證能力,并增加其他風險緩釋措施。一旦保證人發生分立、合并、股份制改造以及其他經營機制變化,應當及時督促保證人妥善落實保證合同項下全部保證責任,并及時評估新保證人的代償能力;二是加強押品定期重估工作。貸后及時采集和分析押品信息,嚴格按照重估頻率要求進行定期重估,識別評估押品風險。對市場價格波動較為敏感的押品,應加大重估頻率。如銀行接受較多的住宅類房地產押品,應及時根據經濟走勢、城市均價指數走向等因素,主動監測房地產價值波動風險。一旦發現押品貶值、毀損或滅失等影響銀行權利的重大事項,應及時采取追加擔保、回收貸款、法律訴訟等風險防控措施,最大限度維護銀行合法權益。
[1]李少華.金融危機形勢下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9.
[2]魏國雄.信貸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
[3]王占峰.商業銀行多維度風險管理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