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尤小娥(泉州市南安市霞美鎮人民政府福建·泉州)
生態文明視域下鄉鎮政府環保作為探析
□文/尤小娥
(泉州市南安市霞美鎮人民政府福建·泉州)
[提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推進,使得國民經濟和社會財富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相應的城市環境也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我國農村環保水平卻比較低,所以加強對農村地區的環境保護和改善成為當前我國鄉鎮政府在環保上有所作為的重要標準。本文旨在從生態文明角度對鄉鎮政府的環保作為進行分析。
生態文明;鄉鎮政府;環保作為
收錄日期:2015年8月27日
(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前提。黨的十七大對建設生態文明曾明確指出要將生態環境進行有效改善,要使得農村地區成為宜居地區。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的主要載體,其中的“鄉風文明”與“村容整潔”兩個方向就是黨針對農村地區環境的明確指示。目前,我國上萬個鄉鎮當中,大部分鄉鎮都還沒有專門的環保設施,并且大多數在污染治理上常年處于無人管轄的狀態,從而加劇了農村地區環境污染的惡化程度。因此,鄉鎮政府只有不斷推進和加大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的建設進程和建設力度,才能夠真正實現農村地區的文明和整潔。
(二)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必然手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農村生態文明主要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民群眾生產與生活的環境,從而可以讓廣大群眾,尤其是農民可以在干凈、舒適的環境中生活;二是能夠在根本上解決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有效促進五個統籌在農村地區的發展;三是能夠將生態文明擺在明顯、突出的位置,并且還可以有效地融入到農村經濟發展當中。
(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因素就是將社會矛盾體系建設成為一個可以相互協調、依存以及滲透的穩定狀態。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相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促進農村生態文明發展水平的必然手段。生態環境狀態良好且適合農村居民進行生產生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對農村地區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求,同時也是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指數的主要手段。
近年來,我國頻繁發生環保團體事件,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態環境遭到人為的嚴重破壞和污染,從而使得人們的健康與生活受到威脅。環境上的不公平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社會的不公平,尤其是在部分鄉鎮經濟發展上都是以犧牲環境和農民權益為基礎,這也就進一步惡化了農村地區的環境不公,最終造成環境不公與社會不公的惡性循環。因此,我國鄉鎮政府應當重視對農村地區的環境治理和環境保護,以此來為農村生態文明水平的提升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基礎。
(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加快經濟發展與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八大第三次會議上就提出要將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城鄉二元結構是嚴重制約我國城鄉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從根本上來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就必須要讓農民參與到建設進程當中來,尤其是在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參與,這也是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的必然要求。
(一)環保的定義。環保指的是環境保護,具體包含所有的環保行為以及人們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所做出的以解決環境污染和協調環境利益糾紛等為目的行為。環保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包含工程技術以及行政管理、宣傳教育等手段。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從生態文明角度來論述鄉鎮政府對農村地區環境的行政管理手段。
(二)環保作為。作為最早來源于我國的先秦時期,本質上是人類自發的一種行為。而環保作為則指的是人們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運用的所有方法的總稱,主要包含對污染問題的有效解決以及環境利益糾紛的有效協調等等。本文中的鄉鎮政府環保作為則指的是鄉鎮級政府為了能夠改善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所做出的行政化的行為。
(一)鄉鎮級政府必須樹立正確政績觀念。首先是鄉鎮政府領導要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在生態環境方面的理論,從而樹立科學的權力觀、世界觀以及地位觀;其次是鄉鎮政府領導要始終堅持科學嚴謹的態度以及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實踐觀點。要徹底擯棄只單純重視物理性能,而忽略了無形的政績的錯位作為方式;最后是要更好地樹立科學效益政績觀念。要將農村地區的環保建設問題盡快納入到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當中,主要包含對其環境管理水平、生態文明教育狀況以及生態文化建設等方面的考核和評價,從而在根本上樹立鄉鎮官員的經濟、社會以及環境三方的綜合效益政績觀念。
(二)鄉鎮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大環保宣傳和教育力度。制定科學合理的環保宣傳教育規劃。首先就是要全面提升鄉鎮政府的整體宣傳與教育水平,要進一步提升農村居民對農村生態環境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的了解和認識的普及率;其次是要創建出健全的農村地區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研究與訓練體系。鄉鎮級環保部門必須要創建出干部培訓服務流動站點,并且要定期對領導人員以及服務人員進行培訓和教育,而且還要對其工作進行評價。同時還要注重對優秀技術人才以及各類環保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從而為有效改善農村地區環保水平提供堅實的保障;最后是要加快鄉鎮環保基地的建設進程。要將縣級環保服務站點和鄉鎮政府的環保工作進行融合和統一,創建出有效規范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基地,并且要將這項建設納入到鄉鎮政府的年度規劃中,要當成一項重要工程和重點工作來做。
(三)鄉鎮政府要創建高效合理的農村環境管理體系
1、創建出合理的農村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鄉鎮級政府必須要從當地農村生態環境的分布特征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環境建設規模等方面來綜合考慮對其環保建設的整體規劃,從而在根本上避免忽略生態環境因素而造成的一系列的自然生態環境災難的發生;同時要在確定農村生態環境規劃與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的有效結合,同時也還要將城鄉環境管理進行同步管理,尤其是在鄉鎮地區必須要開設大型的污水處理廠以及垃圾回收站點等基礎設施,從而有效解決我國農村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
2、創建完善的鄉鎮政府生態環境責任機制。鄉鎮政府必須要盡快創建出完善的農村生態環境管理責任機制,從而將農村地區的環境質量和環境保護水平納入到鄉鎮領導人員的工作考核內容當中,并且還要將農村地區的環境質量評價與其政績進行掛鉤,從而使得其政績可以實現綜合化的發展,更好地體現出鄉鎮政府在農村環境保護上作為的透明化,以此來使得大眾和中央政府對其的監管和問題發生時的追究。
當前我國農村地區依然面臨著非常嚴重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但是筆者堅信在我國政府強有的力的政策支持下,并且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以多種方式來進一步的對我國農村地區進行行政管理和法律宣傳教育和切實的技術處理,另外還要加強縣級政府官員與農村群眾共同艱苦奮斗來徹底改善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水平,從而真正地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主要參考文獻:
[1]戴圣鵬.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模式探索[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
[2]王春鳳,劉玉鳳.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與對策[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4.
[3]易國鋒.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的困境及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7.6.
D 6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