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錦君
摘 要:技校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不強,興趣不濃,主動性較弱。針對這一教學困境,本文提出,可以從“增強技校語文教學的直觀性”角度入手來尋求突破。因此,本文以成人高考教材《語文及解題指導》為例,擬從“什么是教學的直觀性;如何實現教學的直觀性;教學直觀性的反思”這三個方面來談直觀性原則在技校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技校 語文教學 直觀性 語文及解題指導
經過三年的技校語文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大部分技校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興趣不濃,主動性不強。加之,其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生性活潑好動,因而純粹的“滿堂灌”、“一言堂”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已然不適應當今的技校語文課堂。
那么,該如何解決技校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興趣不濃、主動性不強的教學難題呢?筆者以為,轉化表達形式重組教學內容,弱化學習難度,增強技校語文教學的直觀性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突破口。
一、什么是教學直觀性
“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庇檬疽鈭D可表示為:“觀察—形成表象—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的過程。也就是說,直觀教學的內容必須是“可以感知,可以觸碰,可以體驗的”。因此,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去創設這種“可以感知,可以觸碰,可以體驗”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去體會和理解教學內容。
二、如何實現教學直觀性
那么,該如何創設這種“可以感知,可以觸碰,可以體驗”的教學情境,從而實現技校語文教學的直觀性呢?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將文字轉化為畫面,增加感性體驗
語文是一個由文字構筑起的綺麗藝術世界。雖然僅是鉛墨文字,但是通過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我們可以賦予那些靜默的文字以生命和情感,從而使他們變得豐盈靈動而又富有生機。因此,創設教學情境,營造“畫面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朱光潛先生說:“本來每個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處某種境地,有某種知覺、情感、意志和活動,至于知道旁人旁物有同樣的知覺、情感、意志和活動時,則全憑自己的經驗而推測出來的?!痹谡Z文課本中有著許多具有畫面感的文字,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與想象將它轉化為畫面,落實到繪畫之中,落實到表演之中,落實到想象之中。這樣,學生便可以通過自己的感性體驗,將一個個單薄的文字構筑成一個個立體豐盈的藝術世界。
(1)畫出腦海中的畫面。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筆者會引導學生將課本中的文字轉化為自己的畫作,然后講述自己的理解。通過繪畫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畫面,真正走進文字所構建的“畫面”之中,體會“畫面感”;而通過講述則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從而加深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強化“畫面感”。
例如,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奇妙的比喻:“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p>
課堂上,筆者首先引導學生想象繪畫出“舞女的裙”的模樣;其次引導學畫出“荷葉”的模樣;最后引導學生畫出“‘舞女的裙般的荷葉”。
在此過程中請個別學生到黑板演示。然后點評學生畫作,并引導學生思考“葉子為什么會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子呢?”此時,學生都會不約而同地回答“葉子重”、“葉子大”……因而,文章該段開頭所寫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甜甜的葉子”便可以理解了。雖然這個比喻在文章中僅是零星一點,但是這樣極微小極細致的奇思妙想正體現了朱自清先生的匠心獨運。
再如,馮驥才在描寫他心愛的《書桌》的首段亦是“畫面感”很強的一段文字。因此,筆者在第一課時設計了“請大家依據第一段落的文字,畫出馮驥才筆下的書桌”這項作業。通過這項作業,一方面可以檢測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這段文字,另一方面也教會學生一種“讀書方法”,即將“未知”的內容轉化為“已知”的內容,具體說來是將“未知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已知的圖畫信息”。
又如:謝冕在《重新創造的藝術天地》中舉例的《我愛這土地》,整首詩亦有濃重的畫面感。謝冕也旨在通過這首詩來論述“讀詩的全過程,想象活動,都是圍繞這只鳥的形象而展開的。對于詩中愛國主義激情的把握,是通過對于這只熱愛土地的鳥的想象而獲得的?!币簿褪钦f,讀詩是通過想象,圍繞形象展開的,即“想象是形象的起點”。
而在繪畫中,形象與想象也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以這種“關聯性”為基礎,用“類推”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讀詩”(在腦海中形成畫面)——“畫詩”(將腦海中的畫面,展現在空白A4紙上)。
然后再引導學生“逆向”回憶之前的整個過程:“自己從哪里著手畫畫的?”。
學生會回答“鳥、土地”等“形象”。即,學生是通過“形象”來展開“想象”,形成“畫面”的。這樣,學生便自然而然地能夠推斷出謝冕先生所論述的“形象是想象的起點”這一論點了。
通過一幅幅形象的繪畫,文字變得更加具體可感,賦予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的機會。然而,不論學生的畫作是精美,或是粗糙,都是他們自己真實的體會與理解。于教學而言,都是極真實的,極寶貴的,也是極好的。因此,都要給予學生肯定性的評價。
(2)演出文字中的情境。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想象與演繹,將文字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情景劇。
例如,在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中,描寫“秋雨”的文字,“情境感”極強,非常適合于兩人為小組進行表演。學生可以通過想象,將這種在故都的秋雨中閑適的生活狀態繪聲繪色地表演出來,從而易于學生理解。
再如,張潔的《揀麥穗》。全文大多以老漢和大雁的對話展開,且文字真實戲謔。張潔將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又將一個樸實善良的老漢也描繪得惟妙惟肖。因此,通過對話表演可以營造一種“情境感”,使學生深入情境切身體驗,更好地體會大雁和老漢的人物形象及其情感,從而達到理解文意的效果。
即便是議論文體裁文章也不乏具有“情境感”的文字。例如:《帽子哲學》的1~3自然段敘述了:加德納去帽子店燙帽子時與帽店老板的一段對話。幽默風趣的語言也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人物形象。倘若,光是憑借朗讀來理解這段較為冗長的文字,不免索然無味。然而,若將它轉化為活靈活現的情景劇,則會大大增強其畫面感、趣味性與可讀性,弱化文章的難度,從而易于學生的接受和理解。
通過這樣種種鮮活的演繹,將無聲的文字轉化為動態的表演,學生會更易于接受,也更樂于接受。加之其生性好動,喜歡表現自己,因而這種教學效果在可控范圍內還是較好的。
因此,不論是繪畫,還是表演,立足點都是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體驗,促使學生自主地、自發地去理解文章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形成自己的認識與理解??涿兰~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進行教學,那就是說,應該盡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放在面前讓學生去看看,摸摸,聽聽,聞聞等等?!边@也說明了“體驗式”的直觀性教學對于學習主動性較弱的學生而言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意義。
2.將文字轉化為圖表或示意圖,加強邏輯思維
如果說“將文字轉化為畫面”,是為了增強文字的形象性、生動性,使學生獲得感性體驗的話,那么“將文字轉換為圖表或示意圖”,則是彰顯了文字的邏輯性、思辨性,使學生獲得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鍛煉。
筆者以為,所謂“轉化”,即化繁為簡。也就是依據邏輯上的聯系,把深奧的晦澀的東西轉化為簡單直白的東西,而這種“轉化”的基礎是“最近發展區”。所謂“最近發展區”就是:“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狀態”。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議論文和說明文的趣味性較弱,教學難度較大。而針對篇幅冗長的說明文,如何才能增強其教學直觀性呢?經過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可以“將文字轉化為圖表或示意圖”。
例如:針對《動物游戲之謎》中的1~8自然段的內容,我們可以梳理出表1、表2兩張表格:
表1 (分-總)
地域 動物 游戲 作者猜測
緬甸 葉猴 跳蕩、嬉鬧 打架?
北極 渡鴉 滑雪梯 表演?
美洲巴塔哥尼亞 露脊鯨 尾鰭高舉 在干什么?
表2 (總-分)
分類標準 動物游戲的
三種類型 特征 例子 備注
游戲的
形式 單獨游戲 無需伙伴,
獨自進行 馬駒、猴類 最基本的游戲形式
戰斗游戲 兩個以上,
社會行為 非真戰斗
操縱事物游戲 支配環境 北極熊、野象
而針對《動物游戲之謎》中關于“動物游戲之謎”的四種學說,則又梳理出如下表格(見表3)。
表3 (動物游戲之謎的四種學說)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假說 基本觀點
珍妮·古多爾 黑猩猩 演習說 游戲是生活的演習
一些科學家 河馬、渡鴉 娛樂說 游戲是自我娛樂的集中體現
漢斯·特貝
斯塔·阿特曼 黑猩猩 學習說 游戲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學習
行為
約翰·貝葉
保爾·賴特 羱羊、北極
熊 鍛煉說 游戲不僅是學習,而且是“鍛煉”
盡管本文結構明晰,但我們依然可以將密密麻麻的文字轉化為簡單明了的表格,來降低理解的難度,從而易于學生的接受與理解。
當然,這種“轉化”并不是盲目的、隨機的,而是要忠于文意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種“轉化”只不過是搭建了一座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的橋梁。
三、教學直觀性的反思
即便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思考得出了上述兩種增強教學直觀性的方法,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依然會遇到實施的困難,形成新的教學瓶頸。也就是說,教學形式有了,可是教學效果卻不甚理想。因此,筆者以為,教學直觀性還必須建立在以下兩大基礎之上:
1.思想方面
從思想上來講,應充分尊重學生,熱愛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教學設計。也就是說,打心底里熱愛學生。這樣才會有教學的熱忱與不怕困難的勇氣。筆者曾在課堂上做了一項“你理想中的語文課”的隨機調查,整理歸納了21位學生的回答,筆者發現:
(1)喜歡幽默風趣的老師,喜歡生動活潑的課堂的學生有9位,占總數的42.85%。
(2)需要被尊重,被愛護,被理解的學生有6位,占總數的28.57%。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相較知識教學而言,對學生的情感尊重與幽默感是更為重要的。
2.從教學方面
從教學上而言,則應充分理解教材,做到內容重組,找到轉化與轉換的最佳契合點,也就是“最近發展區”。
然而,盡管“教學直觀”可以增強趣味性,簡化教學內容的難度,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從某種程度而言,改善了教學效果。但是,這也不代表語文教學就是盲目地追求 “教學直觀”。筆者以為,“形式化”的教學直觀反而會導致“媚俗”,從而失去了其初衷與意義。此外,技校學生不乏社會化的“媚俗式”教育,而深度的審美教育則太少,因此導致其浮躁、膚淺,喜歡“快餐式”的內容,而難于接受一些深厚的東西;更有甚者則導致價值觀的某種偏差。因此,筆者以為,純粹“形式化”的教學直觀是不可取的。語文教學直觀不應該是過分熱鬧的,不留痕跡的;而應該是有意義的,追求教學本質的。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寫道的“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直觀性不是教學的目的,只是教學的手段。教學的目的應該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好奇心,引導學生自己去理解,去體會,去感悟。而這一點在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
四、小結
筆者通過技校語文教學實踐得出:依據教學直觀性原則,轉化、重組教學內容,創設“體驗式”的教學情境對于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而實施教學直觀性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將文字轉化為畫面,增加學生的感性體驗;二是將文字轉換為圖表或示意圖,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此外,教學直觀性的實施應基于以下兩點:就思想而言,應充分尊重學生,熱愛學生,以學生為基礎和主體來進行教學設計;就教學而言,則應充分理解教材,重組教學內容,找到轉化或轉換的最佳契合點或最近發轉區。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盲目追求“形式化”的教學直觀,而忽略了教學的本質。以上便是筆者關于“技校語文教學直觀性”的幾點拙見,以求教于方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試中心.教育學考試大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語文及解題指導[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試中心.教育心理學考試大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語文及解題指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6]吳俊.蘇霍姆林斯基直觀性教學思想的現代啟示[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30).
[7]吳小玲.試評夸美紐斯的直觀性原則[J].華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01).
[8]金平.語文教學的直觀性[J].阜陽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2).
[9]陳軍民.語文情境教學直觀性特征探幽[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5).
[10]施紅梅.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圖表說明[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6).
[11]丁國權.直觀性原則在制圖教學中的運用[J].職業教育研究,2006(5).
(作者單位:南京鐵道車輛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