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遠昌
摘 要: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的特點是具有鮮明的過去性,即教材中所涉及的人和事,無法重新出現在人們眼前,所以,作為歷史教師,一旦使用的教學方法不當,就會使學生產生索然無味、昏昏欲睡的感覺。因此,如何優化教學策略,使學生在短短的45分鐘時間內,獲得高質量、高收益、高效率的學習效果(即高效課堂)應該成為廣大歷史教師熱點關注和熱切議論的焦點話題。
關鍵詞: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探究式;情境式
本文以初中歷史為例,并結合筆者自身多年教學實踐經驗,嘗試就如何優化歷史學科教學策略展開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和探討,希望可以為其他教學同仁在初中歷史教學問題上,提供些許參考和借鑒。
一、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凸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一直以來,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初中歷史教師都是機械死板、照本宣科地向學生講解歷史教材上的歷史概念、歷史事件、歷史意義等,然后讓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死板記憶,這種陳舊、落后且弱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動力,更多的只是為了應付歷史考試而學習,這也就使歷史學科無法發揮其真正的學科價值和意義。所以,我認為,要想實現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我們就要改變這種僵硬的以教師為教學主體的教學方式,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教學模式,以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凸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比如,在學習《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中“絲綢之路”這部分內容時,我依據本節知識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把課堂學習權力交給了學生,并提出了以下幾個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問題:(1)絲綢之路的路線圖是怎樣的?(2)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你認為古老的絲綢之路在今天可以開發哪些新的價值?(4)如果回到漢朝,你又是一名西域商人,在長安開一家西域商品店,你會賣些什么?然后,讓學生在對課本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對這些問題展開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和探索,最后陳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這樣,我通過讓學生經歷對與教材內容相關歷史問題的探索過程,一方面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凸顯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絲綢之路”這一歷史專題的理解和認識,有利于獲得較高的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
二、實施情境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歷史,記錄的是人類過去的活動,這些活動既不會重演,我們也無法實驗。所以,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要想使過去的歷史現象在學生腦海中形成清晰、具體的表象,使用傳統教學方法即利用口頭語言的講述顯然是難以實現的,這時就需我們采用有效手段創設一種具有生動逼真、形象直觀特點的教學情境,從而使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在情境的凸現下變得更加真實、逼真,以此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比如,“維新變法運動”中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的革命壯舉,我們就可利用集圖、文、聲、像等于一體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多媒體技術將涉及這一情境的影視片段呈現在學生面前: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下定決心不逃走,而是用自己的鮮血來喚醒國人。他用煤屑在獄中的墻上題了首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臨行前,他在囚車中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樣,通過多媒體技術的展示,學生對譚嗣同的革命壯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知,同時也把自己置身于當時的歷史情境中,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總之,身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我們要制訂研究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學策略,并依據歷史教材和學生實際進行恰當合理的選用,如此,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打造高效的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孫璇.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創建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04).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