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杰
社會發展,需要改革創新;經濟布局,需要改革創新。延續幾千年的文化教育也需要改革創新。唯有創新,才有出路。一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多年的教師,通常會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地開展工作,換來的是中規中矩的成績。長期下來,老師厭怠、學生厭倦。這對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嚴重不良影響。因此,教師有必要經常性地對自身的教育教學進行一些創新,永葆對教育事業的活力。作為從事生物教育教學工作多年的老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生物教育教學創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創新必須從教育者的教育觀念開始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要摒棄傳統觀念,突出以“學生為本、教師為輔”的新型師生關系。這意味著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的工作要圍繞學生的“學情”開展,學生是主角。然而有許多教師不甘心成為一名“配角”,在教學行為中依然故我,導致教學現狀“不倫不類”,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在七年級的教材中,有許多探究實驗。如《非生物因素對某種動物的影響》《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等,大綱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指導學生開展相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知識,提升能力。但如果教師不創新觀念,探究活動往往變成演示實驗,失去教改的意義。
二、創新可以從課堂教學模式入手
課堂教學模式沒有好與不好之分。合適就好,學生喜歡就好,效果顯著就好。當然,在新課程改革大潮之下,教材出現了一系列變化,更需要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滿堂灌”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現代教學更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性更體現在教師組織、啟發、鼓勵、指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理解知識、接收知識、鍛煉思維、提高能力的過程中。如在七年級下冊《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一節的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是課前自讀、教師演示教學重難點、教師組織解疑釋難、鞏固練習、小結等。在這種模式中,學生的參與度比較小。但如果用開放式教學模式進行,學生的參與度一定會大大提高。我是這樣做的:首先,讓學生從社會現象——減肥入手,引導學生分析肥胖的原因,特別強調從飲食方面著手;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并自由演說。學生的某些觀點肯定有問題,這時老師就順勢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本節內容,充分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在求知欲望的作用下,學生對此節內容的理解肯定很深刻。最后,通過練習和小結,這一內容就完全掌握了。
三、創新可以在“開發”教材方面深化
新的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對每一知識點都要了解或掌握。但這不等于要求老師對教材中的每一點都要講到,更不是要求老師把教材中每一個句子都講一遍。事實上,新課程教材,許多內容通俗易懂,學生一看就明白,老師再講述只會讓學生厭煩。如對于“反射”這一概念,教材中有明確的定義,而且有簡單反射、復雜反射兩方面的例子作比較,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自己就能很快掌握。但如果老師還講述,一方面會占用學生學習其他知識的時間,另一方面也會讓學生興奮點降低,反而影響教學效果。
四、創新可以從作業布置中體現
有教學任務,就會有作業。《學記》中就有“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之說。可見,作業自古就有。但現在的作業與“作業”兩字的原始含義有不同。“作”與“業”的原義有創作、進行的內涵,也有工作或學習的內涵。“作業”應具有“創造性學習過程”或“創造性的工作”的本質。但縱觀現在的學生作業,不論是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主要是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標而設計的,說白了就是為了考高分。這不但與原義相沖突,而且與當代所推崇的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相去甚遠。因此,我在作業的布置上,也盡量創新,做到與眾不同。作業的創新可以在形式上求變、答案中求異、內容上求實、方法上求活、時間上靈活。就以上面提到的七年級下冊《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一節的教學為例,在作業的布置上,我沒有布置相關的習題,而是布置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本、相關報到、網絡資源等,進一步了解與飲食相關的現象,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合作能力、總結歸納能力、表達能力等。這不但鞏固了食物方面的知識,而且良好習慣也從中得到了培養。
責任編輯〓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