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美國教育家威廉柏奇在其“啟發潛能教育”理論中提出:教育是一種協作的活動,教師與學生是彼此合作的,教師為學生開啟他們的潛能,而教育的過程與成果都是重要的。他進一步指出,尊重、信任、樂觀、關懷及刻意安排是啟發潛能教育的基本理念,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能力,可以承擔不同責任,培養學生除了知識外,更要尊重他們思維的能力。
一、培養“啟發潛能”的教育態度
尊重。現代教育的價值取向更重視人的本位價值,在學校中,尊重是雙向互動的,教師尊重學生和學生尊重教師均基于人的社會性。對教師而言,首先是尊重學生受教育的權利,從法、理、情角度出發,學校和教師均無權剝奪學生的權利;其次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師生人格地位的平等是現代教育的特征之一,“尊師”是從學生的道德底線提出的要求,尊重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底線;再次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學校不是工業化的流水生產線,尊重個體差異才能實現因材施教。
信任。信任是一種心理的依存關系,《第56號教室的奇跡》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說:“第56號教室的特別之處不在于它有什么,而在于它所缺少的,那就是:恐懼。”在他看來,如果說第56號教室有何與眾不同之處,那就是師生之間建立的深厚的信任感。師生間的信任感讓彼此雙方產生安全感,安全需求的實現促進師生實現更高層次的社交需求,教育的交流、合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礎。
樂觀。教育的樂觀并非盲目和自我催眠,教師的樂觀源于每個人都天賦各異,潛能深埋,是等待發掘的寶藏,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研究已對此作出明證。正面引導學生認識自己潛能無限能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態度和敢于面對困難、挫折的勇氣以及克服困難的信心。
關懷。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生命成長的關懷過程,缺少愛的教育注定是失敗的教育,愛是關懷的核心內容。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關懷學生不僅指學業,更指學生的思想品行、個性品質、身心健康等,師者之愛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刻意安排。課程是教育安排的核心,課堂、活動等是教育的載體。啟發潛能教育強調透過人物(People)、地方(Place)、政策(Policy)、計劃(Program)及過程(Process)營造適合啟發學生潛能的環境、課程與活動,并相互配合形成整體。
二、營造“啟發潛能”的教育陣地
開展“啟發潛能”的教育后,我們轉變了觀念,努力嘗試用“尊重、信任、樂觀、關懷和刻意安排”來建立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教學環節的安排。比如在分組討論中不是簡單地把成績好的學生分在一組,把成績差的學生分在一組,而是按照學生的一般特點進行分組,使各個組基本均衡,每個學生都有代表小組發言的機會,有為小組爭取榮譽的機會,有被同學和老師了解和贊許并展示自己的機會,不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是差的,要給學生以信任和尊重。同時,教師在評價時要有個性化的評價方案,不要使用統一的標準,不以知識本身的對錯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身上值得贊許的地方。如對有些同學能開口發言就是進步;回答問題整體不完整但部分正確就要加以肯定;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即使不正確也值得鼓勵;作業書寫整潔、能獨立思考問題是一種良好的習慣;有集體的榮譽感和團隊合作的精神就是一種很好的品質等等。在不斷的表揚和肯定中,學生會強化自己的優點,并努力學習別人的長處,久而久之,教師表揚和肯定的好的方面就會在更多的學生身上表現出來,這就是信任和尊重啟發的人人都有的希望得到認可并對自己和他人負有責任的潛能。在不同的班級和不同的階段,對不同的學生,要去鼓勵和肯定的內容是不相同的。
班主任每個學期都要對學生的學期表現做出評價,與家長見面也不可避免地要談及學生的在校表現,平時的班會課都會涉及對班級事務中部分同學的評價。在這些過程中,大多數的班主任老師都會從表揚和肯定的角度對學生和班級做出評價的同時,提出希望和努力的方向,以指出某些同學身上存在的不足,希望他們改進,變得更加符合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的標準。這種評價方式并沒有什么不妥,只是老師在發掘學生身上的優點時視野不夠寬,學生身上某些特質并不一定都被認為是優點,得不到肯定,被淡化了,而一些偶爾出現過的錯誤卻被老師記住了,被強化了,甚至可以尋找足夠的事例來證明自己評價的準確性。我們在開展“啟發潛能”的教育的課題研究時,發現多關注學生的進步,不斷地給予表揚和鼓勵的班級比起那些總是在批評、嚴格要求甚至紀律處分的班級管理的效果好得多,班上師生關系融洽,同學友善,積極向上,成績也明顯優于其他班級。
責任編輯〓邱〓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