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珍
摘 要: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因此,課堂上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是有影響的,在初中歷史的課堂上,由于學生對歷史的積極性不高、老師的教學模式過于單調,導致了初中歷史課堂效果的低效率現(xiàn)象。為了把初中歷史課堂的效率提高,實施相應的教學策略研究,來使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具有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研究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由于學習歷史不同于其他學科,很多學生對歷史學習都感到比較乏悶,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不是很高,所以,要想提高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上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能有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老師要營造相應的課堂教學氛圍,在課堂教學中要一步步地引導學生走進歷史的世界中。在將一些歷史事件的時候,比如人教版的初中歷史教材中鴉片戰(zhàn)爭一節(jié)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從網上下載一些視頻資料在課堂上組織觀看,通過這樣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輔助課本,與課本進行融合。良好的課堂氛圍能讓學生很好地了解課本教材,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歷史這門學科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意識的要求很高,不要僅僅依賴課堂上老師講的那一點知識,是需要學生不斷地進行學習和思考的,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掌握老師所講的知識點,了解教材的內容。比如,在辛亥革命一節(jié)中,老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辛亥革命是失敗了還是勝利了呢?”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回答,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對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于歷史事件的印象,從而使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設立課堂教學討論的策略
在歷史課堂上設立討論的環(huán)節(jié),要讓學生與老師之間以及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對于教材中不懂的問題和疑難,由學生經過討論后能夠摸清問題的最終脈絡,能夠讓學生之間的觀點和思想得到共享。學生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思維能力。在課堂討論時,老師要進行適當的引導和點拔,也要適時地參與學生的討論,引導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對于討論后學生的答案,老師可以進行評價,選出比較優(yōu)秀的答案進行獎勵,激發(fā)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從而促進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對于初中歷史來說,要把老師、學生與課堂三者之間進行相應的聯(lián)系,從老師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學生要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課堂上討論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對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進行有效的提升,激發(fā)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最終促進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周健.中學歷史有效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4(17).
[2]劉豐憲.初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探討[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03).
編輯 薄躍華